《金剛經》生活 - 經題

我們做人就是習慣將東西簡化,就好像原來叫做《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就簡稱做《心經》,而同為般若系的《金剛經》其實原名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梵文(Sanskrit)裡面叫做「Vajra Prajna Paramita Sutra」。

「金剛」一詞的梵文是「Vajra」,其實如果換成現代的話來說,古時的「Vajra」也就是現在的鑽石。所以格西麥克爾.羅奇的《當和尚遇到鑽石》一書,在寫他自己從藏傳喇嘛搖身一變成為鑽石切割貿易商的同時也寓意著「金剛」的特質。「金剛」也就是一個歷久不變,無論在任何環境下都是如如不動的堅硬物質,但是在未經打磨之前和一塊石頭沒有太大區別,要有慧眼,也要有技巧才能切割出被世人以高價搶購的寶鑽。當然,「金剛」也意味著無堅不摧,能排除一切障礙的物質。而這能幫忙排除萬難的是什麼呢?也就是「般若」。

「般若」的梵文是「Prajna」,不同一般世間智慧,而是能夠洞悉世出世間一切識相的智慧。古語有說「大智若愚」,我們可能在慣性的思維裡面覺得有智慧的人都是散發著個人魅力,聰明絕頂,事事皆佔盡上風,處處都獨領風騷。在公司裡面我們可能會覺得辦事能力勝人一籌的同事非常聰明,應變能力強而且頭頭是道的同事或朋友很有智慧。當然,這些也是智力的反映,也是人們能洞悉眼前情況從而做出適當和及時的反應必具的條件。那麼怎會是「大智若愚」呢?「愚」了還來什麼「智慧」呢?皆因我們常常說的「智慧」其實不是「般若」智慧,而只是世間法上的智慧。世間法上的智慧只是應付生活上的一些所需和便利,我們要建築師城市規劃師的精確計算和規劃才有舒適的樓房和生活環境。我們有比爾蓋茲這樣的商業電腦軟體奇才方有能令電腦發揮最大的運用功能,我們也要有像愛恩斯坦一般的物理天才才能夠令科學發展再上一高峰。可是這些智慧都是「一山還有一山高、長江後浪推前浪」。每一個科學發明,每一個商務運作模式都會有更新的更有效的更適宜的新方式新發明出現。這樣的智慧不是究竟的。而「般若」智慧是出世間的智慧,也是究竟的智慧。我們常常聽到大德們說「般若空觀」一詞,這裡的「空」觀就體現了「般若」智慧。到此,我們就知道這個經是有關「能無堅不摧如鑽石般堅硬不會磨損的出世間智慧」的。而「大智若愚」者,正是在不知不覺中在每一呼吸間透發著出世間的智慧。且看濟顛法師(即濟公)當眾脫褲子或近代的金山活佛通山三更半夜大聲念佛等事迹,若換在現在的社會裡,很可能已經被關進精神病院了。再看往生不久的廣欽老和尚如何以最刁鑽的方式開示信徒,把一眾法師和信徒們都弄得不可開交地準備《大藏經》總持而自己一笑大聲誦「南無阿彌陀佛」,當人家還以為老和尚故意刁難或準備嚴陣以待的時候,老和尚以最簡單的六字洪名總持一部《大藏經》,其言簡義深,大智慧於此盡顯無遺。還有印光法師吃完飯還要以水灌於碗中不浪費一粒米來惜福,無不是智慧顯現。再於兩千五百多年前迦葉尊者見佛陀拈花而微笑,不會佛意者還以為人家精神有問題呢。

那麼這個這麼厲害的智慧又管什麼用呢?這就是「波羅蜜」或者在《心經》的原名裡面被翻譯為「波羅密多」。其實梵文都是一樣的「Paramita」。意思是「到彼岸」。這個彼岸也是解脫的大自在彼岸。我們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要有一個工具,可能是汽車,可能是飛機,也可能是火車,更多的是我們自己的雙腿。這些我們一定要記住一點就是:它們都是工具,為的是能令我們去到自己的目的地。這些金剛不壞的智慧也是為了令到我們得到解脫和最終成佛的工具,不是說我們有了工具就到彼岸了。工具是要運用得當,方才能帶我們到我們的目的地。我們抱著工具不用,我們只是會變成一個工具看管人。「用」也就是「行」,能「行」方能「達」。所以讀經、誦經、抄經、印經當然是能種福田有功德,但是就如《法華經》裡面所說的「法供養最」,而法供養莫過於行佛所行,以諸佛所教行日常事。而「般若波羅蜜」正是佛菩薩們得「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必經之路。所以在生活中在每天在每一剎那都能以「般若智慧」觀之,也就每一個起心動念都了透其空性。

這部《金剛經》正是我么生活裡面不可多得的一部修行指導,如果我們能在生活上運用通透,每一刻,每一起心動念都是在修行,念念覺即佛,佛法也就是生活中。

阿彌陀佛!

2007年8月9日 於上海

推薦閱讀:

為什麼佛教起源印度,卻能在中國得到發揚?
周易與華嚴:相應,通往境界的唯一捷徑
《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如何做到「知止」?
佛教徒上知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請問各位大德身邊有沒有佛教徒往生的真實案例?

TAG:佛法 | 佛教 | 金刚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