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 | 絲流的方向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龍王的手作坊(longwangdiy),歡迎關注。
手工手工,總要涉及到材料、工具、技法……手工本子當然也不例外。原想著在教程里逐漸介紹到就好,可是真的歸納起來,竟發現這些基礎內容的數目一點也不比我已經計劃的教程數目少。於是,為了在教程里能帶大家輕鬆愉快的玩耍,這些基礎性的內容還是單獨說明吧。
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前面,這次就先說說紙張的方向性吧。
是的,我們日常見到的絕大多數紙都是有方向的。
看
紙張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纖維,拿一張紙,在亮光下仔細觀察,會發現紙張上的短纖維主要順著某一個方向排列,這個方向,就是紙張絲流的方向。(可以嘗試用放大鏡觀察)
單單這樣觀察會比較困難,我們再用其他幾個方法來鑒別紙絲的方向。建議親自動手試試看哦~絲流的方向已經印在紙上,就是黑線的方向了。
折
兩張大小相同的方形紙片,順絲和垂直絲的摺痕對比。順絲更易折,摺痕更直;垂直絲不易折,摺痕也不規整。
撕
分別延順絲和垂直絲的方向撕開一條縫,對比如圖。順絲更易撕開,更易撕直,撕開後的紙邊毛絲較少;垂直絲更難撕開,難以撕直,撕開後的毛邊更明顯。
彎
紙在順絲和垂直絲方向的韌性不同,對比如圖。如果用手在兩個方向彎紙,會感覺到垂直紙絲去彎時阻力更大。
看和彎是在不損傷紙的情況下鑒別紙絲的主要方法。
那為什麼要了解紙的方向呢?
因為在製作手工書本的過程中,經常會用到漿糊和白膠進行紙張的粘合,漿糊和白膠都是水性膠水,紙張遇水會膨脹,而紙在不同絲流方向上的膨脹性是不同的,因為纖維遇水後會膨脹但不會伸長。
在兩塊大小相同但絲流方向不同的紙片上輕輕刷一層水後,二者的捲曲方向不同,可以看出纖維是橫向膨脹的,順著絲流的方向並沒有發生彎曲。
這是一個直徑約12cm的圓形紙。
在充分吸水後,順絲方向的尺寸變化不大,但垂直絲的方向膨脹了1mm以上。
由此看來,在使用漿糊或白膠進行兩塊紙材的粘合時,兩塊紙材的絲流方嚮應是一致的,否則會導致粘合後發生扭曲變形,產生褶皺。
在製作手工書本時,應考慮到紙張的方向性帶來的影響。例如,有時我們需要在書脊處刷背膠,這時紙絲方嚮應與書脊平行,這樣就不會因為紙張的膨脹產生褶皺;再例如,包住書脊的整塊紙質封皮,如果不需刷膠,絲流方嚮應垂直於書脊,這樣封皮會更加硬挺耐用。
不過並不需要教條似的遵循這樣的規則,這些規則只是在幫助我們,使我們的作品更加精緻。規則當然可以被打破,只是不要忽視它。
在我已發的兩篇教程中,扣眼訂的封皮就採用了紙絲與書脊垂直的方式,但基本鎖線訂的封皮受圖案方向的限制,封皮的紙絲方向就只能平行於書脊了。
手抄紙與機造紙
並不是所有的紙都具有方向性,絲流的方向是在機器抄紙的過程中產生的。
機器抄紙是連續的、成卷的生產紙張,紙漿快速的從一個方向衝下來,導致大量的纖維都順著水流的方向排列,被固定後就成為了有絲流方向的紙張。也因此,捲筒紙的絲流方向總是垂直於紙芯的。(去衛生間用撕的方法感受下捲紙的絲流方向吧,十分明顯。)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手抄紙則是用篩網狀的工具從紙漿中濾出紙纖維的過程,纖維方向隨機,並不會產生明顯的方向性。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紙張是否具有方向性是鑒別抄紙過程是手制還是機器製造的一個方法。
不想非此即彼的評判手抄紙和機造紙孰優孰劣。機造紙成本低效率高,使我們每個人都能方便的使用到各種各樣的紙製品,也帶來了污染、浪費的問題。手工造紙幾乎無污染,但生產周期太長,效率太低,因此非常寶貴。但考慮到紙絲的方向,手抄紙也是機造紙所不能替代的,這其實是兩類不同的材料。書法和水墨畫要使用手抄宣紙,因為機造紙的方向性會導致墨在不同方向的擴散程度有所不同。
紙張的方向性就說到這裡,以後的教程里提到這件事不要覺得陌生哦~
參考資料:
《歐洲古典裝幀工藝》 喬瑟夫·坎伯拉斯 著/於宥均 譯
《書籍設計基礎》 呂敬人 著
《書·手作 山崎曜的制本書》 山崎曜 著/夏淑怡 譯
再說一點題外話。
當我查看書架,書籍中紙絲的方向並無規律可言。紙絲方向平行和垂直書脊的書籍幾乎各半,個別書籍甚至出現了環襯與內頁、甚至內頁與內頁紙絲方向不一致的情況。
以下是兩本紙絲方向不同的精裝書攤開後的對比。
兩本紙絲方向不同的簡裝書攤開後的對比。
之前我們已經提到,紙張在順絲和垂直絲兩個方向的易彎程度差別很大,作為面向讀者的出版物,絲流方向與書脊垂直無疑會增加讀者在翻閱時需要使用的力度,因此紙絲平行於書脊的方式能帶來更好的閱讀體驗。
或許設計者和出版社並不是沒有考慮到絲流的因素,但出於其他的考量和限制選擇了這樣的方式,比如希望書籍更加硬挺,比如成本……可是對於讀者來說,如果不幸的,一本書是膠裝、簡裝,開本不大,同時紙張絲流又與書脊垂直,這樣的書,幾乎要用雙手「扯」著才能讀了,這樣的閱讀體驗實在有些疲勞。
在電子書越來越普及的今天,我也始終覺得實體書所能帶來的觸覺、嗅覺等多元的感官體驗是電子書所不能替代的。實體書比之電子書的一個巨大不同是實體書的物質性。除了優質的內容、精美的排版和裝幀,實體書在材料的使用上,是不是也可以多花點心思呢?
推薦閱讀:
※【PG家長指引】夏天·煙火·我的屍體——乙一作品封面設計欣賞專題(一)
※【HG作品集】: 仿書型的圓脊盒子
※法國裝幀的「古典-現代」之路
※以貌取書(part2)
※【圖文層】祖父江慎的書籍裝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