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嶺創投之後,網貸行業或迎來白銀時代
昨日(7月27日),紅嶺創投方面發布消息,稱將在三年內將P2P業務清盤。消息一出,一些業內人士感受到陣陣涼意。在很多人看來,若上周的陸金所「債轉」恐慌屬於投資人信心不足,這次的紅嶺創投熱點似乎便屬於創始人信心不足了。本周一,筆者曾發文《陸金所之後,誰是下一個》點評陸金所事件背後的行業警示意義,有讀者針對標題所問在文後留言稱「紅嶺創投」,沒想到一句戲言成真。想想也是幾分感慨。
龍頭們接二連三地出現「問題」,究竟是誰的問題?行業到底怎麼了,還有沒有明天?對投資者而言,又意味著什麼,該注意些什麼?別急,一個一個來。
行業信號:大額標模式的終結
對龍頭而言,一舉一動,都是行業信號。作為大額標模式的標杆性企業,紅嶺創投的退出具有強烈的信號意義,為網貸大額標模式畫上了一個句號。
就網貸行業而言,一直有大額標和小額普惠標兩種模式,兩種模式,兩種結局。
網貸發展初期,大多數的創業者平台搞不定大標資產,唯有從小微客戶等傳統金融機構不太瞧得上的縫隙性業務著手,找到立足之地和發展空間。這部分用戶缺乏徵信數據,為了進行風險評判,便不得不藉助社交、興趣、交易記錄等行為數據。沒想到跌跌撞撞中,最終發展成為所謂的大數據風控,終於趟出了一條小額普惠的發展路徑。
而少數平台,有能力搞定大客戶,不愁資產,也不必過度擔心風控。可以把更多地精力放在資金端獲客上,能夠更好地抓住行業機遇窗口期,獲得騰飛式發展,並最終成長為行業龍頭。紅嶺創投,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他互聯網巨頭的理財平台,其實走的也是這種模式。
在粗放式發展和野蠻生長階段,大家各憑本事,兩種模式並無優劣之分。只是,從監管將行業定位於「小額普惠」的那天起,兩種模式便已分出了勝負。
信號其實出現地不算晚。自從2015年7月《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支持互聯網企業依法合規設立網路借貸平台……,更好地滿足中小微企業和個人投融資需求,進一步拓展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的原則後,網貸行業小額普惠的定位便已經初步明晰。2015年12月出台的《網貸行業徵求意見稿》和2016年8月出台的《網貸行業暫行辦法》只是對行業定位的進一步明確。
自此,大額標模式與開始行業定位格格不入,大額標平台的結局便已註定:要麼退出,要麼轉型。
平台視角:離開,才是更好地選擇
履霜,堅冰至。對龍頭而言,並非沒有看到轉型的信號,只是轉型,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
傳統金融機構一向被批評「瞧不上小客戶」,站在金融機構自身的角度,其實無可厚非。有能力做億級的生意,自然沒意願照顧萬元級的小客戶,畢竟資源是有限的。大型企業與小微客戶,風險特徵不同,業務模式不同,所需的流程和資源配置也不同。一套人馬,往往做不了兩套業務。
所以,商業銀行早在2007年前後就普遍成立了中小企業部,近幾年又陸續成立普惠金融部,既便如此,已經習慣大客戶模式的銀行業,在普惠金融發展上依舊與互聯網金融巨頭有著明顯的差距。非不為也,實難為也。
我想,對於習慣大額標的網貸龍頭而言,面臨的轉型困境與商業銀行發展普惠金融的難題並無二致。只是,對商業銀行而言,發展普惠金融業務屬於錦上添花,對於網貸平台而言,發展普惠金融業務慢慢變成了唯一的選擇。今年7月15日,網貸平台與地方交易所合作模式被斬斷,大平台紛紛下降交易所合作產品,信號意義便已非常明顯,大額標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既然成了唯一的選擇,對於大額標平台而言,便要面臨轉型和退出的兩難選擇。
選擇轉型之路,意味著留在行業內部,也就要遵循小額普惠的定位,把在大額模式中的資源稟賦和積累的優勢係數拋棄,從頭再來,從零起步,一點一點去積累小額標(主要是消費金融標)的資源和優勢。
選擇退出,放棄網貸平台的身份,便要放棄在網貸行業多年積累的品牌優勢和理財客戶資源,好處是可以保留其在大額標模式中積累的資源和優勢。
站在這個時間節點,從頭髮展消費金融業務,已經是難上加難。畢竟,消費金融業務,早已巨頭環伺、競爭激烈,個別細分領域更是紅海一片。若沒有雄厚的客戶基礎和優質的消費場景支撐,後進者幾乎沒有勝算。
所以,對大額標巨頭而言,現在開始轉型已然意義不大,放棄網貸平台的身份便是理性的選擇,起碼還能專註自身的資源和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
柳暗花明,行業或迎來白銀時代
既然是平台自身的理性選擇,便不必驚慌,也無需過度解讀。對行業而言,一種模式終結後,另一種模式便成了主流,方向更為明確、資源更易聚焦,未必便是一件壞事,因此而看衰行業,並無必要。
外部因素看,大標模式的終結,不僅僅影響大額標平台,互聯網巨頭的理財平台也紛紛下架相關產品。意味著,短期內市面上可投資理財資產規模會出現大幅的缺口,為小額標P2P平台帶來機遇窗口期。
舉個例子,隨著互聯網巨頭紛紛下架交易所理財產品,市面上年化收益率6-8%的理財產品大幅減少,對投資者而言,要麼回歸5%左右的銀行理財,要麼選擇9%左右的P2P理財產品。有些人固然迴流銀行理財產品,但可能更多地人會選擇P2P產品,給整個行業帶來更高的資金和流量。
內部因素看,大額標的下架也會加速行業內部分化:
一方面是行業開始面臨短期的資產荒,甚至一度出現交易量的普遍性下降(大額標的減少形成的資產缺口,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補足),這個時候,交易量指標成為檢驗平台發展空間和後勁的試金石,誰能越快止跌甚至逆勢回升,便有更大的潛力。
另一方面,行業終於能專註小額標業務(消費金融和小微企業貸款),沒有了大額標的「干擾」,平台間的優勢和實力對比更加清晰明確,各種資源會加速向實力更強的平台集聚。
對投資者而言,只需靜靜等待一段時間,等著新的行業優勝者脫穎而出,在此期間,可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交易量和逾期率。
更低的逾期率、更快的交易量增速,可能意味著平台在行業分化過程中佔據了更優的位置。
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號:洪言微語
——————————————————————————————————————
PS:歡迎去我的LIVE分享頁,系統了解 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 相關知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