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7世紀的風帆戰列艦—明朝鳥船
17世紀初,隨著荷蘭殖民者的到來,中國的海域紛爭不斷。明軍、海盜、荷蘭人互相攻伐,新式的滑膛炮——紅夷炮隨著戰事的發展也在中國的海軍中逐步普及。同時,中國水師中原有的福船、蒼山船、沙船等戰船已經不再適應戰事的發展,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行動迅捷的新型戰艦——鳥船。
「鳥船」,因其在海上航行速度快,形似在海面上高速飛行的海鳥,故而得名。鳥船是從嘉靖時的開浪船發展而來。一開始的鳥船體型較小,船身比較低矮,船頭尖細,設有四槳一櫓,行駛快速,船內可容三五十人。萬曆時,在福建沿海,海商開始用鳥船載貨去各地貿易,其「船身長,安兩艕,有櫓六枝,尾後催稍櫓兩枝,不畏風濤、行使便捷。」說明這時的鳥船的體型較嘉靖時有所增大,船身的兩旁從4支槳便為6支櫓,在船尾也增加了1枝櫓,其推進力得到增強。
到了崇禎年間,鳥船的船體相對於嘉萬時期的鳥船進一步加大加長,其身長已經達到了七丈五尺(約23米),而且櫓設在船尾,兩旁並不設櫓部。何如賓在《兵錄》記載了此時鳥船的特徵:「頭小肚澎,身長體直,尾有兩邊,催櫓兩枝,有風揚帆,無風搖櫓,轉折輕便,篷長櫓捷,如鳥之飛也。」鳥船的船身雖然龐大,但速度卻與沙船、唬船並駕齊驅,適宜在近海作戰。所以該船成為了明軍的制式裝備。
除了明軍軍艦之外,在當時,還有一種下洋的大型商船,也被稱為「鳥船」。這種船隻體型碩大,船長可達十餘丈,吃水深,載重量要比兵船大的多,多被閩粵客商駕乘用來從事遠洋貿易。因此該船常常受到沿海海盜的「關愛」,海盜在海上搶奪商人的鳥船後,也使用這種船隻作為自己的海盜船。民族英雄鄭成功的父親——大海盜鄭芝龍就曾搶奪粵商的鳥船作為自己的海盜船,其對手海盜劉香艦隊中同樣也有許多鳥船。明軍攻打劉香時,就曾焚毀劉香3隻鳥船。根據記載,劉香每艘鳥船都安大炮十餘門,載員300餘人。
這種遠洋鳥船有的為單層甲板,有的為雙層甲板。因其是商人下洋經商所用,所以製造都花費重金,並裝飾華麗,造價往往都要倍於官船。明人對此種船隻的圖像所繪甚少,即便繪有此種船隻,圖像也及不清晰。幸運的是,在荷蘭人所繪製的《福州城圖》中,我們還可以一睹這種大型鳥船的真容。
在港內停泊的鳥船
《福州城圖》中的鳥船,有一艘單層甲板的大鳥船。雖然其名被稱為「鳥船」,但整艘船看上並不像一隻鳥,反而更像一條巨大的怪魚。該船首的前方形似怪魚的巨口,牙齒長在舌頭邊,眼睛碩大。桅杆和帆則形似怪魚的鰭,而高大且向後突出的船尾樓則猶如怪魚的尾巴。整艘船色彩艷麗,裝飾豪華。船頭兩邊類似於牙齒狀的東西可能是為防止海賊從船頭登船的鐵釘,這種在船隻的薄弱部位設置鐵釘的做法,在明代末期比較普遍。《兵錄》中就曾記載:「舩鬥頭用板閘使賊不能乘隙而上,其板定用釘釘出頭,使賊不得近板,至於舵襟、櫓門及便門,至夜,俱用釘板閘蓋」。
除了單甲板的鳥船外,《福州城圖》中還有一艘雙層甲板的大鳥船,這種船的船體明顯要比單甲板的鳥船高大許多,並且為雙層甲板,一側的炮眼就有9個,照此推算,可以裝備18門以上的大炮。其船的大小與鄭芝龍的戰艦十分相似,如按《明檔》中載:「職猶記粵東與鎮臣鄭芝龍破劉香時,閱其戰艦,堅原如鐵城,每船可安置大銃二十四位。」既然鄭芝龍所用戰艦配備火炮24門,於是船艙需要更多的空間來配備火炮,其體型恐怕比圖中的大鳥船還要大。
一艘雙層甲板的大鳥船
這種大鳥船一面世便受到鄭氏家族的重用。順治十七年,清廷任命達素為安南大將軍,令其率領滿洲勁旅至福建同安縣,征伐兵敗後自南京返回廈門的鄭成功。五月十日正午,清軍大集舟師與鄭成功部將周全斌戰於廈門港口。正在雙方激戰正酣之時,鄭成功的堂兄鄭泰率鳥船50艘趁勢沖入,與清軍互相炮擊,炮聲如雷,煙火瀰漫。鄭軍憑藉50艘鳥船的強大火力,大敗達素。擊沉了清軍數艘船隻,生擒滿船十三艘。
康熙繼位之後,為了同明鄭氏家族作戰,對鳥船也極為重視。康熙二年,張學禮奉命出使琉球,其在福建製造了兩艘鳥船作為封舟使用。其所造的鳥船船長十八丈(約56米),闊二丈二尺(約6.8米),高二丈三尺(約7.2米),桅杆高十八丈,舵桿購自在福建貿易的荷蘭人,製造精良。使臣張學禮曾用此船與荷蘭人的夾板船相比,「雖堅固不及,而寬、廣過之。」
清廷出使琉球的封舟
這兩艘鳥船不僅船體碩大,船上還配備有火炮二十四門。上層甲板裝備十六門中炮,下層夾板裝備八門紅夷大炮(明末清初,許多船隻都是將大型的紅夷炮安置在下層夾板,而數量均是八門)。此船裝備的火炮數與鄭芝龍的戰艦一致,均是二十四門。雖然還趕不上鄭芝龍裝備三十六門火炮的戰艦,但是在東亞國家裡,此船可以算是最精良的戰艦了。這兩艘船隻在出港之後,便迎來了一次實戰機會。在途中,他們與一艘鄭氏戰船不期而遇,看到鄭氏戰船後,兩艘鳥船立刻向其開炮,一次炮擊便將此鄭氏船隻擊碎,船上百餘名鄭軍全部隨船沉入水中。
與荷蘭艦隊一起進攻金門的清軍鳥船
在這之後,為了攻打據守台灣的鄭經,清廷福建總督姚啟聖命福建各縣備造鳥船。根據陳良弼的記載,這種鳥船與下海的商船類似,載員共300人,這一點跟海盜劉香的大鳥船一樣。除此之外,船上還設有「雙戰棚」、「兩重炮位」,且「器其重大」裝備十分精良。
康熙二十二年(1682)六月二十日,清廷派使臣汪楫率使團出使琉球,這次出使清廷並沒有像往常一樣製造新的封舟,為了節省費用,轉而從當時的水師戰船中挑選,而這些戰船正是姚啟聖準備用來攻台的鳥船。汪楫在其《使琉球雜錄》中詳細記載了被挑選出來的鳥船:「船長十五丈有奇,闊二丈六尺,桅高十餘丈,頭桅踰其半……戰台各翼以扶欄列炮十二。」
二十三年(1683年),施琅率艦隊分兵三路向澎湖本島發起總攻。施琅以五十六艘大型的鳥船為主力,百餘艘中型船隻為策應,八十艘船隻為後援,從正面直接進攻正在澎湖駐防的鄭軍艦隊。雙方的激戰一直從早晨持續至下午,清軍獲得大勝。憑藉56艘大鳥船,清軍一舉焚燒、擊沉鄭軍鳥船、炮船、趕繒船、洋船等共一百五十九隻,俘獲鳥船二隻,趕繒船八隻,雙篷艍二十五隻。
澎湖海戰過後,鄭氏的艦隊大部分被清軍殲滅,其水師已經無法再與清廷抗衡,鄭克塽被迫投降清廷。至此,幾十年來一直困擾清廷的海上威脅終於得到解決。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威脅即不存在,這些所費不貲的大型鳥船對清廷來說,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不久後,施琅便將此式戰船全部拆改,自此之後鳥船便從清軍水師的序列中消失無蹤。因此當鴉片戰爭爆發時,清廷水師面對著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只能望洋興嘆了……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白晨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