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37章 以朴鎮欲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流行的註解:

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麼事情不是它所作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自生自滅而得以充分發展。自生自長而產生貪慾時,我就要用「道」來鎮住它。用「道」的真朴來鎮服它,就不會產生貪慾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慾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達到穩定、安寧。

相對性之真解:

自然法則對待事物,永遠是不含相對性的去作用,所以沒有什麼事物不被其作用。

君王如果能緊守自然法則的這種特性,天下的民眾將會依照自然法則所變幻的客觀相對性而演化。

民眾演化時,會產生「慾望「這種主觀的相對性。我將用「去相對性」這個方法,來阻止這些主觀相對性的激化。

去掉了「慾望」的主觀相對性,慾望就不存在了。

慾望不存在了,事物就不會想要偏離其平衡狀態了,天下的平衡就不會動蕩了。

相對性之真悟: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永遠適用。

無為:不含相對性的,只依照法則而作用。

自然法則對待事物,永遠是不含(主觀)相對性的去作用,所以沒有什麼事物不被其作用。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遵守,抓住不放開。

自化:按照自然法則而演化。怎麼演化?通過自然法則的客觀相對性變幻而演化。

君王如果能緊守自然法則的這種特性,天下的民眾將會依照自然法則所變幻的客觀相對性而演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

:慾望,這裡指的是 主觀的相對性。

:產生。

:鎮壓,阻止。

無名:不含相對性。:未加工的原木,還是指不含相對性。

鎮之以無名之朴:指的是「去掉事物的相對性」。

民眾演化時,會產生「慾望「這種主觀的相對性。我將用「去相對性」這個方法,來阻止這些主觀相對性的激化。

無名之朴,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不欲:沒有了 主觀的相對性了,「欲」就不存在了。

:靜止不動。這裡是形容事物達到自然平衡狀態。

:安定。這裡是指因為事物不再去偏離自然平衡,自然平衡就不會動去盪回了,所以就安定。

去掉了「慾望」的主觀相對性,慾望就不存在了。慾望不存在了,事物就不會想要偏離其平衡狀態了,天下的平衡就不會動蕩了,自然就安定了。

相對性之總結:

老子通過描述自然法則的作用的無相對性,推導出:聖人要不含相對性的對待民眾,以保持天下的平衡。但這還不夠,民眾還是會激發其主觀相對性。所以聖人要不斷的「去除民眾的主觀相對性」,來維持天下的自然平衡。

這兩者合在一起,就稱作「無為之治」。所以「無為」有兩層含義:

1:不但要效仿自然法則那樣,不含相對性的去對待民眾;

2:還要去效仿自然法則的動態平衡作用,去除民眾過量的「主觀相對性」以維持「相對性」的自然平衡。

這就是 「無為之治」的真意。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12章 去彼取此
三士聞道|重解道德經 第四十一章
徹悟 道德經 第10章 去相對性
徹悟 道德經 第75章 無以生為

TAG:道德经书籍 | 国学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