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里,平等是萬惡之源……
最近在喜馬拉雅上面把《伯凡時間》慢慢往後翻著聽,有一次聽到了一期對電影《白》的解讀,吳伯凡的觀點幾乎顛覆了我以往關於父母對子女之愛、伴侶之愛的認知。
吳伯凡認為這部電影的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就是想探討一下愛跟平等是什麼關係。這部電影隱含了一個非常明確的概念:在愛情里,平等是萬惡之源。
1、愛裡頭是不求平等的,當你要求平等時候,就不再是愛
在我們傳統觀念里,會認為在愛情里,男生應該要主動出擊,通過積極付出時間,金錢和精力去追求心儀的女生,而女生只管去享受這一切。在愛情剛開始的時候,誰主動就意味著誰就處於劣勢之中,處於不平等的位置當中。
有的愛可能得不到回應,有的愛也許能夠終成眷屬。但是本質上都有一個人的付出比另一方多得多。所以在愛情初期,從來都沒有平等一說。
在愛裡面要求平等的人,往往太過於計較誰愛誰多一點,但是愛怎麼衡量呢?又不像水,可以稱量,可以測算體積。不是你炒菜,他洗碗就是平等;不是你洗衣,他晾曬就是平等。在愛情里,根本就沒有平等可言。總要有一個愛的更多一點,愛情才能持久。
有人說在婚姻里,最相愛的人都會有200次想要掐死對方的衝動。這200次的衝動包含的本質問題就是對方現在的表現你覺得已經偏離愛的天平了,你覺得對方沒有像以前那樣容忍你,關愛你,你覺得不平等了。其實恰恰相反,你們發生矛盾的時候,就是愛在往平等靠近。
吳伯凡說:什麼叫恨,恨就是覺得對方虧欠自己,當你恨一個人的時候,一定是覺得這個人虧欠你。
周圍有一些過不下去的情侶,主要的問題就是女方覺得男方沒有錢,還不上進,給不起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女生潛意識裡,男生就應該擔負起父親、老公的角色,一方面他既要寵愛自己,一方面又要養自己(家)。如果這些做不到,就會覺得男生虧欠自己很多。
有的人說女生要求太多,實際上她們並不是要求平等的愛情,而是要求一份你要愛我比我愛你要多得多的愛情。
「所謂愛一個人,本質就是有一種自己虧欠對方或者配不上對方的強烈意識,與此同時又特別希望和他同在的意識。」其實我覺得這說的是一種愛情剛剛萌動時候的模樣。
在人們一開始產生愛情的時候,先愛上的那個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完美,有很多缺陷,總是想方設法地表現最好的一面給對方看到。崇拜也好,覺得配不上也好,都是一種我欠他。都是一種我想要把最好的東西給他,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所帶來的虧欠感。
但是當你們慢慢熟悉了,相處兩個人久了以後。這種虧欠感就會慢慢消失,有可能你反而會埋怨起對方的不完美。要求對方對你好一點。這種表現難道是不愛了嗎?當然是愛得沒有那麼深了。
本來愛就是忽隱忽現的東西,沒有人能把自己的愛情保持地和心電圖一樣有規律和穩定。愛總是波瀾起伏的,有時候他做了感動你的事情,你會愛他多一點;有時候,他做了傷你心的事情,你可能會愛得少一點。但愛的本質就是一種虧欠。
2、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一種虧欠
母親對孩子的愛,其實也是一種虧欠意識,它是一種本能的對孩子的虧欠意識,她總覺得自己的付出永遠不夠,這就叫母愛。
弗洛姆說父愛的特點是她值得愛,母愛的特點是她需要愛。父親總是愛最有出息的那個孩子,你值得愛我就愛你,母親總是愛那個最沒出息的孩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吳伯凡說父愛它不是一種愛,它是一種平等交易,母愛才是真正的愛。
電視、電影或者廣告書籍里都在歌頌父親的愛是偉岸的,深沉的。所謂「父愛如山」。但是吳伯凡說父愛不是愛,讓我心裡有點點難受。因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如果他的愛不是愛,那算什麼呢?
現在有人重新解釋「父愛如山」,說父親像一座山一樣,一動不動。這是一句玩笑話,但好像也有那麼點意思。因為比起母愛,父愛確實顯得不那麼像愛。
女性的細膩和敏感,讓她們顯得比男性更加富於感性化。有什麼都直接表現很出來,對於子女的愛也表現得非常轟轟烈烈的。母親為了孩子什麼都可以貢獻,什麼都願意犧牲,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開個玩笑,就連房價都是丈母娘給拱上去的。
母親對孩子的愛不考慮回報,父親的愛更多是一種平等的交易。不管這句話是不是能夠真實反映實情。但是母親對於子女的虧欠感,確實要比父親要沉重。
如果沒有虧欠意識的話,愛就不存在。
《愛經》對愛這件事定義是這樣說的:所謂愛,就是對自我意願的徹底放棄,這是對所謂自我和尊嚴的繳械,是一種徹底臣服的狀態。愛是全身心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給予對方,給予與獲得是同時發生的,只有在愛里,給予就是獲取,獲取就是給予,在別的地方都不存在。
別的地方都是零和遊戲,你得到的多,就意味著對方失去的多。只有在愛里,得到和失去是合一的。
母親感覺虧欠子女,所以無怨無悔付出,從而也得到了子女最深的愛;伴侶互相虧欠,互相奉獻愛,所以一個家才能是1+1大於2。
推薦閱讀:
※有沒有那種一看(聽)就很煩的問題?
※不能讓我們中國青年獨自焦慮難受:分享來自大洋彼岸的苦逼美國青年
※為什麼胖的人 通常都不受別人待見?
※為什麼索取可以如此理所應當?
※如何看待摔柯基」當事人家門口被擺花圈、噴油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