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演員演皇帝,會被砍頭嗎?
近些年來,宮廷劇無疑已經佔據了中國影視圈的半壁江山,從90後的童年記憶——《還珠格格》、《康熙王朝》到最近大火的《甄嬛傳》、《羋月傳》,宮廷劇的大火也讓一批扮演皇帝的演員走紅。
陳道明、張鐵林、唐國強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扮演皇帝專業戶。現今演員演皇帝是沒什麼禁忌了,那麼在古代也能如此么?
演員在古代的地位很低
-+-
根據福布斯中國名人收入榜2017年的相關統計,上榜的前100名演員的總收入已經高達70億9530萬元,而其中排到第100名的湯唯,收入也達到了2520萬元。演員一年掙得錢,甚至超過不少上市公司整整一年的收入。
今天大紅大紫的演員們應該慶幸他們生在了好時代。要知道在古代,演員這個行業卻一直屬於「賤業」,在沒有電影電視劇的時代,所謂演員指的就是戲曲演員。
舊時對職業的高低排列有「三教九流」之說,其中下九流一般的說法就是:「一流玩馬二玩猴,三流割腳四剃頭,五流幻術六流乞,七優八倡九吹手。」優就是戲曲演員,排在了倒數第三。
而在《大清會典》中則有規定:
「凡民之著於籍,其別有四,一曰民籍、二曰軍籍、三曰商籍、四曰灶籍,四民為良;奴僕及娼、優、隸、卒為賤」。
由此可見,戲曲演員在古代的地位是很低的,這也導致他們會受到各種歧視。例如,官方禁止優伶參與科舉,明朝還規定他們要頭戴綠帽子(青巾),跟普通老百姓加以區別。
此外,在婚戀對象的選擇以及社會交往中,戲曲演員也受到了區別對待,戲子只允許和圈子內的人結婚。
如今,生活好了,吃飽喝足的人們就想著娛樂,演員掙得多,地位也比以前高太多。以前演員受歧視和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密不可分。
農業社會的生產力相對比較低,很少有餘糧來供應不事生產的人,演員恰好就是這一類人。另一方面,戲曲演員屬於流民,往往被認為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 喜歡看戲的慈禧太后
那麼問題來了,在涉及皇帝名字的時候都要改名換姓以避諱的古代,地位如此之低的戲子能演皇上嗎?
元朝對帝王戲的限制很少
-+-
戲曲主要反映現實生活的民間俗文化,販夫走卒、才子佳人、帝王將相自然都是其表演和模仿的對象。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劇目中,有很多以皇帝作為主角或者重要角色,比如《宇宙鋒》、《打龍袍》、《白帝城》。
在古代,演員也是可以演皇上的,當然各個朝代對帝王戲的寬容度也是有很大差別的,對帝王戲限制最少的是元朝。
元朝限制比較少的原因就在於,當時入主中原的蒙古族還保留著大量氏族社會的迷信宗教、鬼神傳統,在尊卑等級上不森嚴就是其中一個表現。
根據學者胡緒偉的統計,帝王戲佔了元人雜劇劇目中將近十分之一的數量。同時在內容上也從原先的帝王情事,諸如唐玄宗和楊貴妃、項羽和虞姬、漢武帝和李夫人之類的爆款,發展到正史、野史、神話傳說、帝妃情事、宮斗、君臣關係無不涉及。
在描繪君主的時候,也不限於歌功頌德,還描繪了大量的昏君和暴君,湧現了講漢元帝的《漢宮秋》、描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梧桐雨》等一系列佳作。
● 《漢宮秋》劇照
其他朝代對戲曲演員的限制就比較多,別說帝王,連關羽和孔子也不能演。
在唐代的時候,官方有明令,不允許扮演孔子。結果在文宗大和六年,皇上宴請群臣的時候,有雜戲藝人扮演孔子,當時文宗就龍顏大怒說:「孔子,古今之師,安得侮辱!」然後就下令把所有的藝人們都從殿內轟了出去。
《大清律例》中也有這麼一條:
「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妝扮者與之同罪;其神仙道扮及義父節婦孝子順孫勸人為善者,不在禁限。」
這裡的先聖先賢主要指的是關公。之後演關公則都會按照帝王規格作避諱處理,例如飾演關公的時候不能自稱姓名,只能自稱「關某」;再有,穿上了戲服的關公如果沒有座位,也要別人幫忙搬,不然就會有褻瀆的嫌疑。
連聖賢都是如此,對演皇帝的限制就更多。在明清兩代,對於帝王戲的管控那是相當的嚴格,例如,明代的《大明律》中就記載:
「凡樂人搬做雜劇戲文,不許裝扮歷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聖先賢神像,違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裝扮者同罪。」
更加嚴厲的如:
「但有褻瀆帝王聖賢之詞曲、駕頭雜劇、非律所該載者,敢有收藏、傳誦、印賣,一時拿送司法究治。奉聖旨,但這等詞曲,出榜後限它都要乾淨將赴官燒毀了!敢有收藏的,全家殺了。」
不過,最終這些禁令還是由於皇帝對於戲曲的痴迷、法令執行不力、戲班子在利益的驅動下強行違反等原因逐漸廢弛。
戲中皇帝的衣服跟現實不同
-+-
雖然可以演,不過演員在演皇帝的時候最重要的服裝和扮相,顯然是和現實中皇帝的穿著打扮有所不同的。戲曲中帝王扮相的標配就是:皇帽、玉帶、團龍蟒。
● 蟒袍
蟒袍是其中最有特色的,歷史上的帝王甚至官員都沒有穿過蟒袍。蟒袍主要用於皇帝的賞賜,樣式多為圓領、方襟、寬袖,袖下有擺,胸前無方補,綉有各種樣式的蟒,其中以坐蟒為貴。
蟒服最初只會賞給一些地位很高的太監,隨後開始賜予內閣大臣,並不斷擴大賜予的範圍。任何東西都是越少越具有神秘性,一旦泛濫,那麼原有的禁忌與權威也可能一併消失。戲班子也就慢慢開始採用黃色蟒袍來替代現實中的袞龍袍。
● 蟒袍玉帶
蟒袍和現實中皇帝所著龍袍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紋飾上,蟒為四爪,龍為五爪。同時在戲曲中,還會根據角色年齡的不同,選擇不同深淺的黃色。一般年輕的帝王會穿淺黃色,而年老的太皇則會選用杏黃色。
在沒有黃色蟒袍的時候,也會用紅色的蟒袍來替代。除此之外的皇帽、玉帶也是對帝王服飾的一種戲仿,與現實中帝王的服飾樣制保持了一定的距離。
在扮演帝王的時候,只要道具能夠區別於現實,官方很多時候還是會網開一面,《金史·與服制》中規定:「倡優遇迎接,公筵承應,許暫服繪畫之服;其私服與庶人同。」
《元史·與服制》中也記載:「諸樂藝人等服用,與庶人同。凡承應、妝扮之物,不拘上例。」
參考資料:
1.《從五方之色到等級界定——戲曲帝王服飾色彩流變考析》,周曉亞,《戲曲藝術》,2001年第3期
2.《戲曲行業禁忌習俗的屬性與特徵探微》,宋希芝,《民俗研究》,2015年第2期
3.《試論元代帝王戲繁榮的原因》,胡緒偉,《湖北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4.《解密古代戲子能夠演皇帝么?古代演員如何演皇帝》,趣歷史,2015年7月8日
5.《明廷文化政策與明代後期戲曲文化傳播》,劉建明,《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6.《試談帝王與戲曲》,靳大經,《戲劇理論縱橫》,1997年11月
7.《清代禁毀戲曲與禮樂教化》,聶碧榮,華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8.《明朝禁戲政策與明代戲曲研究》,王斌,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2013年
出品丨視知TV 作者丨猛猛
視知TV(微信公眾號ID:shizhimedia),知識解釋類短視頻「一哥」,致力於打破信息高牆,將深奧、枯燥、晦澀的知識用專業、精準、有趣的形式「翻譯」出來,形式不限於視頻、漫畫和圖文。目前旗下有百科、汽車、財經、電影、男裝、寵物、健康和二次元八大垂直領域。我們的口號是,知識看得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