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你是打臉主義者嗎?我覺得我是。
但凡是在網路上混跡過幾年的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關於「打臉」這個詞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某個人先放出了一個觀點,另外一個人不贊同,然後找出反駁的理由出來,進而駁倒對方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本身就跟什麼百家爭鳴啊,大學裡面的辯論賽啊之類的應該是同樣的老祖宗。不過放在網路時代的話,意思或許就會發生一定的改變。
網路上最常見的打臉方式大概有如下幾種:
一、「我覺得那邊的動物是頭豬。」「傻了吧,你看書上怎麼說的,那是頭驢,打臉啪啪啪。」
二、「我認為這兒的所有動物都是豬。」「傻了吧,這兒明明還有頭驢,打臉啪啪啪。」
三、自媒體爆料「某養豬場發生大火,兇手疑似是當地混混」。A:我就是那塊兒的人,我證明肯定是混混乾的。幾天後自媒體又爆料:「反轉!養豬場大火竟然是電路燒斷」。B立刻將A之前的話截圖出來:打臉啪啪啪。
四、某個名人說「黑豬跟白豬賽跑,白豬能贏。」最後是黑豬贏了。於是群眾大喊「打臉啪啪啪」。
無論上面哪一種打臉的方式,都存在著一種「針對被打臉人的優越感」而產生。因此,我認為擁有這種優越感的人,可以稱之為「打臉主義者」。
打臉主義者在網路上活躍、反駁其他人的動機,很少是為了真正追求「真相」亦或者「理性」,實質上是為了體現出自己的智商高人一等、亦或者藉助打臉的機會,將對方嘲諷為「傻瓜」。從中獲得一種內心的滿足感。任何的社會熱點事件,當事人怎麼想不重要,只要能利用這個事件實現打臉的目的就OK。那種感覺就彷彿是網購了一個超級好用的魔法杯,下了幾十部片用於加BUFF,然後釋放魔法的瞬間一樣。同時,這種打臉因為是建立在優越感的基礎上(如果認為不是優越感的,不妨思考這樣的場景:你說了某個觀點,下面有人反駁,並且在結尾來一句「打臉啪啪啪」),所以在施法的那個瞬間,彷彿我們自己變成了片中的主人公,將裡面楚楚可憐的女老濕按在身下一樣。
以近期比較典型的案例來說,就是某地區曝出了未成年人遭遇老師性侵的案件。當時的輿論基本清一色都是站在女孩子這邊,然後要求對當事的老師以及當地「不作為」的警方進行嚴厲的網路譴責。我當時觀察了一下知乎還有微博上的評論,基本意見都是一致的。
然後過了幾天這件事情居然出乎意料反轉了。於是乎知乎跟微博上立刻出現了熱衷於打臉的群體,像是什麼某個同類題材的電影被反覆提及,出鏡率堪比《1984》。而上一段當中對老師進行譴責的人,則一個個被點名,然後打臉啪啪啪。這種氣勢頗有幾分「將他們拉出來踩上一萬隻腳,讓他們不得翻身」的感覺。不過這個事件貌似就此結束了,如果突然過兩天曝出來「其實女孩是被脅迫了」,那麼被踩的人會立刻翻身,將踩自己的人重新踩在身下,攻受逆轉。
而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我自己身上。前幾天在知乎寫了一個關於b站下架影視劇的文章,實際上我也在其他地方跟人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就有一些人過來說:「你看這個啥作品,那個啥作品全網都找不到啦。」然後我去優酷或者愛奇藝或者騰訊找了下,接著截圖給他說:「你看,這裡有。」那個時候的感覺真叫一個爽,就好像現在這個天氣突然鑽進空調房間一樣。不過呢,很快又有人說:你看這個、這個、這個,我在大網站找不到資源,被打臉了吧?啪啪啪。於是我就被從空調房間拉出來了。然後咬咬牙,繼續去找是不是真的沒有。來來回回,跟洗桑拿差不多吧。
可正所謂做完了事情總得總結總結。事後我就在考慮一個問題:當打臉主義者,我到底獲得了什麼呢?結果非常悲哀地發現:除了打別人臉那個瞬間的快感之外,之後就是無盡的空虛。用業界術語,也就是所謂賢者模式吧。當然了,畢竟這是一種精神體驗,如果接下來還有打臉的機會,那麼會不斷重複「施法——賢者模式——施法——賢者模式」的過程。可歸根結底,依然是空虛。
那麼習慣性打臉到底有怎樣的危害呢?
一、會導致人越來越鑽牛角尖。網路上互相打臉的人,往往會從事件本身開始慢慢跑題,從說道理變成了從對方的話語當中扣毛病。比如兩個人互相說對方沒文化,而他們吵到最後比的不是到底誰學歷高,而是嘲諷對方回復的句子裡面有錯別字。
二、會浪費大量時間在很無聊的事情上。因為如果你想打一個人的臉,那麼肯定需要浪費很多的精力用於反駁他的話語。且不說最終打臉能否成功,即便成功了,你本來應該用於學習、泡妹子或者打農藥的時間也就沒了。
三、由於我前面說了,這是一種用優越感的方式試圖侮辱對手的行為。所以打臉過程當中會慢慢將自己跟對方之間的爭論衍生為「階級矛盾」。典型的表現就是開始瘋狂扣帽子。什麼小粉紅啦、藥丸黨啦、直男癌啦、田園女權啦,你看看一個個辭彙多麼生動形象有內涵,誰要再說中國應試教育壓迫孩子的想像力,我第一個不同意。
扯遠了,總之就是一旦開始帶著情緒打臉之後,人往往就會失去理智,甚至於會在心裡產生「我要殺了他」的衝動。包括知乎在內,網路上很多的爭吵,本質而言都是兩個自詡為某派別的人,互相將對方看成必須消滅的敵人,然後努力將其「壓」在身下的行為。
四、可能會失去儘可能團結大多數的機會。從歷史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做成大事,那麼顯然不可能簡單地將人民群眾分為黑或者白,而是儘可能地先拉攏三觀90%一致的人,再去拉攏三觀70%一致的人,然後是三觀50、40、30%一致的人。這樣大多數的人就會被拉到自己這邊,那麼再去消滅三觀20%以下的人,這才是人生贏家嘛。
可打臉主義者往往不能接受哪怕1%不合自己觀念的人。例如說,某個人本身支持女權,但是不支持同性戀。這種時候理性的做法是跟他分享「我們如何支持女權」的觀點,並且盡量迴避「同性戀」的話題,等對方成為了自己的小夥伴,那麼慢慢引導也不遲。而打臉主義者的做法是,如果你反對同性戀,那麼你不配支持女權。結果硬生生將隊友逼成了對手。
雖然我等平民肯定沒有那種改天換日的本領,但大家如果在學校或者公司當中,還是可以利用「團結大多數」的手段,對自己的規劃也會有好處。
可一旦進入到打臉模式了,就不能指望對方繼續支持你的觀點。如果你在公司里今天說隔壁女同事拜金,明天說自己的組長看著像小三,後天說部門經理直男癌。恐怕在公司也就混不下去了。
網路上很多有這種觀念的人,其實還都沒有離開校園,屬於學生的層面。但若是在網路上習慣性打臉了,那麼未來工作、生活當中也會習慣性地很難控制自己這方面的衝動,會做出比較多過激的行為。最終吞下苦果。
因此,打臉主義者的結局往往不會太好。完全站在理性角度來說,我們不應該成為打臉主義者。
可正如我在標題當中所說,連寫出這篇文章的自己,都很難抗拒打臉的那種體驗,而大多數的人,或許也是如此吧。
畢竟,誰能拒絕啪啪啪的快感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何興麗摔狗事件被爆出後,當事人被網友人肉、報復這一現象?
※如果太原市中院最終判定王文軍有罪,將會產生什麼樣的社會影響,對以後警察處警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指導作用?
※常州外國語學校污染事件輿論是怎麼形成的?
※像羅永浩或鎚子科技和買鎚子手機的人這樣的情況是否算遭遇了輿論暴力或人身攻擊?
※如何評價農民工在銀行脫鞋跪著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