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轉型小建議(下)

上篇的建議談到了對「自我」的認識,也希望大家通過VIA的測試對自己的人格力量有了更透徹的認識。下篇我們就來談一下實操層面的建議。

內容共分為四個轉型方向,四個方向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適應度。

(為了和上篇結合,利用了24人格力量的鑒別方法,但也並不絕對,僅供參考,仍需各位自行判斷。)

1 發揮創造力

(主要適用於創造力/欣賞美和卓越/好奇心/思想開明等較高的朋友)

上個周末去了淘寶造物節,整場活動逛下來還是收穫很大的,最直觀的感受便是,隨著人們個性化的要求越來越強烈,未來的設計必是無處不在且需求旺盛的。

而且即使人工智慧來襲,人類最不可能被替代的能力便是創造力,在這一點上,大部分主動選擇建築學專業的朋友們都有著先天優勢。

回憶下最初選擇建築學的原因,莫不是動心於那種自己的設計終被實現的成就感。但由於建築設計的實現是一個周期長資本重的過程,大多數建築師成了建設浪潮湧動的大齒輪中的小小一環,無法體驗最初設想的那種從無到有的成就感,從而陷入迷茫的深淵。

若是把這個設計的規模變小,實現起來便容易得多。

比如造物節上看到的張軻為吱音設計的雲朵椅

前陣子很火的用建築理念做的蛋糕

以及造物節上看到的一個店標籤是「用建築語言打造戴在身上的裝置藝術」。(當然個人感覺建築感並不強,但不失為一個好的創意)

這些跨界的設計都出自建築師之手,而且它們實現起來更容易獲得成就感。

所以,第一條的轉型建議是選擇一個較容易實現的設計方向深入下去。

方向很多,美術功底強的可以做插畫設計、平面設計、字體設計甚至是表情包設計;立體感強的可以做傢具設計、室內設計、產品設計等等。

當然,這些是老生常談,大家也都能想到。但小山想強調的是「深入」二字,這點其實是來源於自身體會。因為建築學學的東西很多,往往呈現一種「愛好廣泛」的狀態---畫畫會一點,ps會一點,攝影會一點,手工會一點,甚至家裡還擺著個縫紉機,隨手拿起個跟設計相關的東西,似乎都能到達審美的平均水平,很長一段時間,都有點引以為豪。但越往後走越發現,這種「泛泛」的愛好其實不過是好奇心比較重,並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也無法在行業下行時,作為可以維持生計的副業。

所以,如果各位在某些方面有特殊的設計能力,可以培養很多愛好,但儘可能將其中一項升級成精專水平。這個個性化的時代,很多看起來很微小的領域也可能讓你成為獨具風格的專家。

比如造物節上看到的鍵盤冒設計。(呃。。。拍的時候手有點抖,捂臉哭)

還有之間在lofter上看到的令人震驚的復古屋製作。(這位博主應該已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現在的作品基本都是他人定製的。)

手作研究所 | 少女心滿滿!微縮復古屋製作全程 - 知乎專欄

那麼「深入」到什麼程度呢?個人感覺是可以讓你變成「斜杠青年」的程度。能換來錢是一個很好的評判標準,至少說明精專到可以商業化了。

變現的途徑有很多,比如插畫好的除了直接接稿外還可以印製在各種衍生品上,甚至創立一個有特色的品牌,比如將民俗玩得有意思的「好東西」。

另外還有很多平台接受投稿,比如可以投微信表情包:

微信表情開放平台

以及比較知名的自由職業交易平台,上面有各種設計類的交易。

傑客網-專業自由職業者交易平台

上面這些是給大家提供一個思路,我們生在一個很好的時代,互聯網及自媒體的普及把這些事情都變得容易很多,公眾號里也關注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藝術家,一個個特立獨行的靈魂時常讓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

所以那些有獨特創意的建築師們,不要埋沒自己的才華,特別是建築學子們,有更多的業餘時間可以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也許只需要打開一點點思路,就可以有抵抗行業下行的新技能。

2 轉戰職場

(主要適用於領導力/溝通力/社會智慧/洞察力等較高的朋友)·

所謂的轉戰「職場」其實是個人從設計院轉到甲方後的一個體會,某種層面上講,設計院的環境氛圍其實和學校差不多,人際關係相對單純,任務執行層面除了到達項目經理這個級別,大部分設計師手裡的工作是單線程的,溝通協調內容多落實在具體的技術及設計上,並無太多「人」的因素,其實和真實的職場氛圍還是有一定的差別。

環境並無好壞之分,身邊有很多朋友喜歡設計單位相對單純的氛圍,此處小山也沒有任何褒貶之意。還是那句話,轉型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性格、能力、職業規劃等方面綜合考量。

如果你是一個溝通力、領導力較強的人,且對職場充滿慾望,對就是「慾望」,渴望那種於職場中激流勇進的狀態,那建議轉入地產行業,視野可以得到很大的開闊。當然也會有一定的失落感,就如同前面文章所講的,設計在整個房產開發環節中並不是特別重要,最初可能會有一定的心理落差,但同樣的也給自己帶來更多的機會。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與崗位,招商運營、工程成本、銷售租賃、投資財務等等,既然你的人格力量中領導力、溝通力較強,在這種環境下,有很大的概率可以找到更適合的崗位,在地產內部轉換崗位也有很多先例,甚至因為有建築設計背景,相較他人有更強優勢。

關於乙方轉甲方的年齡問題,在先前的文章中提過不太適用於年齡35歲以上的朋友。但最近似乎這個趨勢又有變化,特別是一線城市,因為土地資源稀缺,每個項目都得來不易,對精細化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此時只靠一腔熱血的年輕人可能會出現問題,部分開發商招聘標準開始傾向於有近十年工作經驗的人,當然對性格開放度、溝通能力也會有更高的要求,如有此種想法的朋友不妨一試。

那對於建築學子呢,如果有這個想法,因為尚未定型,不如思路更加開闊一點,畢竟地產行業正在下行,據小山所知,很多快消品牌及互聯網品牌的管培生是不限專業的,且入職第一年大多是輪崗制,讓你自己選擇適合的崗位,所以不如提早搜集相關訊息,不用將寶全部壓在地產管培生上。

至於能力培養的建議呢,若仍是建築設計相關崗位,請儘可能地了解房地產開發各個環節,特別是要跳脫出「設計師」的思路,更多的朝「操盤手」的方向轉變,如果仍是拘泥於技術、審美,很容易在工作中失掉全局觀。

尚在觀望且沒有途徑了解的朋友可以關注些公眾號,推薦下王爸爸當年編的書,還是很給力的。當然萬達先招商後開發的模式比較獨特,但對地產開發環節不太熟悉的朋友可以了解很多新知識。

商業地產投資建設 (豆瓣)

其他的建議:

1.溝通力、領導力的培養,可以多看些職業經理人相關的書,推薦幾本看過的。比較碎片化,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 (豆瓣)

正能量 (豆瓣)

2.丟掉玻璃心 這是大多數轉入甲方的朋友會遇到的問題,職場上自然會有很複雜的一面,也會看到很多殘酷的混亂的事情,但有得必有失,得到高視野,必然要丟掉玻璃心。

3.做好PPT 這條很重要,某種角度也是你個人能力的體現,不過這點上建築師還是很有優勢的,至少不會丑。

3 投身新技術

(主要適用於嚴謹/愛好學習/自律/堅持等較高的朋友)·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速度已經超越我們的想像,很有可能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築設計雖說有「設計」兩個字,但大部分朋友從事著重複甚至枯燥的施工圖設計,這部分未來很有可能被人工智慧所替代。

當然,這個時間比個人以往認知的要更久。前兩天看完了李開復的《人工智慧》,一個行業的人工智慧可以替代人類工作的基礎有很重要的一點——千萬級的數據量,但建築行業目前僅處在BIM的推廣期,從這點上看,建築行業被人工智慧替代的時間還要很久,至少是BIM完全普及之後。

人工智慧 (豆瓣)

但另外的角度來講,這正是許多行業人員的機會。特別是結構出身,有良好數學基礎與編程基礎的朋友的機會。

這本書普及了很多人工智慧的知識,其中有一點將我從原本的誤區中糾正回來,就是「人工智慧」它的實現模式並不是參照「人」的思維模式來進行,更多的是基於大量的數據基礎,用統計的手法,使機器深度學習,最終推導出正確路徑。以我個人觀點,是個「數學」問題(當然,純技術外行,說的不對勿怪)。那麼擁有建築專業知識且具備數學基礎的朋友便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關於人工智慧對建築行業影響的淺析,也在梳理當中,後續會有專篇文章,如有相關見解也請在評論區留言。)

建築行業的人工智慧較遠,但BIM確實近在眼前,技術控的朋友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建築運維方面的,目前市場尚未成熟,可以早些介入。

思路若是再打開,完全可以投身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領域。以HC先生(嗯,俺老公)為例,化工出身,一邊上班一邊自學,大概十個月的時間,最近轉入互聯網領域,成了一名增長黑客(雖然我也不知道這是個啥)。他的例子至少說明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職業人並不排斥,如對數據分析及互聯網相關環節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行嘗試。

4 熱愛乃吾人生大事

這句話懸在淘寶造物節東市口上,我盯著看了好久。

這才是小山最想表達的,如果你有一個強烈的念頭與夢想,不管是不是看起來荒唐可笑、離經叛道,就不懼怕他人目光,堅持去做。因為「熱愛」這兩個字足以讓你克服一切困難,走向彼岸。

有人熱愛機械火車,便建了個長鳴火車站。各型各異的火車轟鳴而動,城鎮燈火通明,消防車、施工卡車在道路上呼嘯而過。巨型的我們俯視著小鎮的一舉一動,為裡面精緻的一點一滴驚嘆。

有人熱愛溜溜球,有人熱愛賽車,有人熱愛黑科技,有人熱愛紙傘,有人熱愛滑板,有人熱愛漢服,有人熱愛二次元。。。而這些熱愛不單單是熱愛,被一個個熱愛者用執念化成實物,在他們各自的領域裡發著光芒。

所以,若你也有個放不下的執念,在這種討論什麼「轉型」的問題下,又何必去看上面的建議,最應該做的就是捧起心裡的「熱愛」,堅定不移地去實現它。

畢竟這個時代已經變化,但凡跟「穩定、安逸」沾邊的工作很有可能在未來分分鐘被機器人替代,與其恐懼那個時代的來臨,不如去享受技術革新所帶來的便利,它讓人從機械的重複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去實現自我價值,又為何不抓住機會呢。

-------

感謝看到這裡的朋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有任何問題歡迎留言。 後續也會有不少已經轉行或堅守崗位的建築師的小訪談,歡迎關注,也歡迎私信小山,說說你的故事。

加油,共勉!

推薦閱讀:

一個吃貨建築師的尊嚴,原來這些年我們吃的都是假食物!
重構認知 | 建築不是水泥,模型不是紙板
有哪些增強房子隔音性能的簡易方法?
安藤忠雄 | 對抗都市的光之十字

TAG:建筑 | 建筑设计 | 建筑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