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涌為例分析工業化過程中對河流環境的影響

A涌是作者身邊的一條河涌,其發源於珠江三角洲的一個低矮丘陵,穿城而過注入珠江。該河涌的環境變化與珠三角地區城市化密切相關,因此以此為樣本分析。

珠三角地區是勞動密集型與資源密集型為主的低端加工製造業,A涌所位於的d鎮隸屬於妖都市楠廈區,就是一座被譽為「世界X木之鄉」的工業鎮。D鎮人口15萬,流動人口5萬,(數據未更新)屬於典型的剝削勞動生產價值來獲取資本原始積累的發展模式。

D鎮屬於珠江入海口沖積扇平原,在東漢開始成為陸地,發展基塘水田農業與種植業,所以該地區人口集中分布在河流沿岸以獲取豐富的灌溉水源與生活資料運輸。A涌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與珠江絕大多數支流一樣屬於原生態,並未受到大規模污染。其污染主要來自生活污水:在河涌中洗澡的,洗菜的,洗衣服的。但是由於人口基數小,單人污染量小,尚未超過河流自凈能力,並未對河流造成長期的,不可逆的影響。

八十年代開始,隨著改革開放後大量外來資本進入,在臨近居民區的荒地修建公路網,以底料加工獲取原始積累,相關工廠開始將未經處理的生產污水與生活污水直接傾倒入河中,河水開始渾濁,發臭,富營養化(廢水富含有機物)。由於自來水網路的建成,生活用水不再依賴河涌,並且工業帶來了大量的賦稅,因此有關部門持默認的態度。一時間A涌臭氣熏天,充斥泡沫,而d鎮GDP迅速發展,達到了上級部門的工作要求。

九十年代末期至2008年,是A涌的災難。隨著工業化發展,珠三角地區整體的開始延長產業鏈,進行城市化:傢具廠需要塑料製品,塑料需要聚氯乙烯聚苯乙烯,這些化學工業需要發泡劑,一環扣一環,重化工業開始直接污染河流。而D鎮已經完成原始積累的企業主們開始追求更加高層次的生活資料使用,棟棟別墅住宅區拔地而起,相關水泥建築材料直接將殘渣排放河涌,而低收入的農民工也將生活垃圾直接傾倒河涌,A涌陷入了公地困境。A涌飄揚著水泥,聚氯乙烯管,保利龍(EPS),傢具木屑,快餐盒,塑料袋,涌邊的大排檔污水橫流,啤酒瓶碎了一地;河邊的破房子,直接將成桶的垃圾打包塞在河裡;工廠為了減少處理成本,直接將污水口鋪送到涌邊,這是一個爭相比拼污染的時代。

「好」日子在2008年戛然而止。2007年次貸危機引爆全球金融危機,珠三角以外貿出口初級工業產品為支柱的產業結構轟然倒塌,D鎮40%(不完全統計)的工廠倒閉,相當大一部分撤資或者捲款跑路。工業生產嚴重過剩產生滯銷導致:工廠生產線停工;工人辭退回老家,未建新的房地產項目;服務業建設停滯(電影院,KTV,supermarket),。污染源大量消失,污染能力減弱。另一方面,為了籌辦妖都2010鴨運會,妖都的相關部門下發整理整頓違規建設與河涌(環保)的有關指示,D鎮大搞了一番,這個還是挺有效的。海晏河清不是夢。

2011-2016又是一個瘋狂的時期,大上快上的浮誇風(4w億工程)一方面推進低級工業續命,另一方面又極大地開始破壞環境,污染捲土重來。只不過由於國家方向的轉變(xjp的「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以及妖都隔三差五的活動:評國家衛生城市,xx峰會以及xxxxx,導致環保部門有所收斂,還是比較盡職盡責的。

2016底至今,是一個大變化的時期。因為d鎮納入了妖都的十三五規劃,ss號線地鐵即將通過D鎮。而且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楠廈地區要進一步的成為一個高精尖產業聚集地,起到交通樞紐作用。所以在相關政策下,工業和城市化要有方向,不能野蠻生長,因此,勒令關停與整改還是有的。

從總體而言,一個地方的環境與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取決於該地區的先天優勢,另外一方面就還是要考慮歷史的進程。很多東西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憑藉一代又一代的積累與螺旋上升才能夠逐步完善。《奇葩說》第四季有一期「你會不會因為環境離開你所居住的城市」,很多人都選擇了不會離開,因為城市所具有的獨特的資源,而這些資源背後是血淋淋的原始積累與環境污染。許多鍵政天天說污染(好像現在少好多了),嚮往某些發達國家。事實上,妖都的藍天也是來源於曾經在城區50KM外環繞一圈的血汗工廠帶。而隨著國家綜合實力與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逐步的會向外延轉移,這就是一條工業化對環境,以及水資源的影響之路。初步工業化往往帶來的是市場經濟的無序性自發性滯後性,工業化後期所帶來的城市化與居民收入的提高就是環境保護的重要保障。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我們直衝雲霄,我們直墜地獄

推薦閱讀:

用於水文模型的流域降雨,徑流,蒸發等數據可以從哪裡獲得?
12月-2月間,在中國的哪些地方能看到紅葉和山澗並存的景象?
博斯普魯斯海峽為什麼是海峽而不是河?
河流改道後的「廢河道」是什麼樣的?
獨立地質學家楊勇是什麼人?

TAG:工业化 | 水污染 | 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