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王女孩與村民A》完結紀念

其實一開始看到本書題目的時候還以為是穿越類型的,而且是那種看到題目大概就能猜到套路類型的小說,但其實實際翻開一看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而且看下來給人的感覺還蠻不錯的。

由於這本也算是老物了,應該大部分人都看過了,而且本書主要是以卷為分界的單元劇類型的故事,實在是沒有什麼太多需要概括的主線劇情,於是就大概來談談我對於本作的一些感想和看法吧。 首先,對於本書,由輕及重來說,整本書看下來給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是角色的把握不錯。這裡所說的「把握」並不是指其塑造的人物形象有多麼地深刻或是新穎,而是說本書的人物在劇情的發展中沒有出現很嚴重的「邊緣化」的現象。在這裡的所謂避免「邊緣化」這種現象,並不是要求所有作品都要像群像劇一樣多個主演有差距不大的存在感,畢竟大部分作品主角、配角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沒有必要非得要求配角也得以一個十分有血有肉的形象出現在讀者面前,所以做到主次分明是最為妥當的。就是說,對於配角,如果作者沒有能夠拿捏好一個角色的形象,讓本應該再深入刻畫的角色早早退出讀者的視線,而令應該被放輕地位的角色苦苦糾纏的話,不免為遺憾,所以如果作者能夠將配角必要性高低輕重掌握好,自然再好不過了——當然,這也算是最理想的情況了。但事實上,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所以,閱畢本書後,我認為本書的作者在關於這一方面嘗試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處理手段:先普通地通過一卷以配角為事件核心的篇幅來塑造主要配角大體印象,然後以此卷劇情為基礎構造角色的自身信息狀況,並隨著劇情推進,對這些固有的信息進行提示或更新,換言之,在本作中,饒舌也好,啰嗦也罷,每卷中都可以在各種角落找到以男主二郎為主視角的對配角們生活現狀的描述、心理狀態的變化等等,這些不多到過分的描述會讓觀者既不感到特別煩躁,又不斷提醒著觀者這個人物的存在,從而,在需要他們承擔起劇情的推進、逆轉的軸點作用之時,可以十分圓滑地過度到他們的出場和發揮。這種「圓滑」在我的眼中正是人物未被「邊緣化」的最低要求。否則,在這些配角出場時必然必然會顯得突兀,這就好比寫伏筆,被作者和讀者遺忘或忽視已久的角色在毫無或是只略微鋪陳、準備的情況下突然登場,發揮作用,和某故事開頭寫「某人某早在某店吃了2塊錢的包子」一事,竟成了故事中盤甚至以後事件的重要伏筆和線索一樣,令人覺得牽強附會,不能理喻。當然,這個比喻也不甚恰當,既然「死」的線索、伏筆我們都希望作者埋得巧妙、有靈性,那麼,作為「活」的角色為何卻甘願忍受生硬得如齒輪無法咬合而脫節一般地出場方式?這恐怕正是作者使其活生生所塑造出來的角色不得不淪落為劇情發展的工具而單方面被利用的表現吧?——某人,有何能力,碰上對應問題,拉出來,靠你了;某人,有何權力、關係,碰上對應問題,拉出來,靠你了……完事,就請你繼續坐冷板凳吧?——如此的模式不得不說在不少gal和輕小說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存在,而正如剛才所說,本書就恰為解決這種問題提供了簡單而的確有效的解決方法。如果作者並沒有自信能很好地掌握配角的輕重,就不必走險去嘗試,否則很容易弄巧成拙、本末倒置。倒不如像本書一般,來來回回地蜻蜓點水般地不斷提醒讀者,以期給讀者一個朦朧的印象,這種方法,不求讓合適的配角生龍活虎、形象豐滿,但至少能令它們能夠一息尚存地安穩地完成自己在書中的任務。

當然,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也並不是完全無腦。有很多作品中到需要合眾人之力討論某事的時候(最常見的莫過於無論是日常或是非日常的作品中挑戰字面意義上的大小boss或類似人物之前的討論會上),全部人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踴躍發言,甚至有配角的言辭會比主角還要多,但即使如此,讀者依舊對這些角色印象不深,類似情況可以甚至可以下放到日常中配角出場和主角交流時的情況,放大範圍後,很多作品配角也經常出現並交談顯示存在感了,但依然無法達到預想的效果。說到這裡,使用這種方法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已經明了:無論是提及配角還是配角自身的言辭,若是都指向非自身之處,就算說得再多,角色自身依然是一張白紙,所謂「自我」依然未能得到一絲滿足。然而,許多作品正是沒有注意到如此單純的一點,話再多,全部圍繞如何發展劇情的話題上去,而不提及自身的事情,又如何讓別人對於這個人本身有絲毫了解與印象?充其量只是將沒有自我的幽魂簡簡單單地安放在主角身邊而已罷了,如此,自然連簡單地提醒讀者請不要忘了我塑造出來的角色都做不到了。 其次,本書第二個給人留有較深刻印象的地方是一些貌似包含了挺深刻的道理的描述。這點得從本作的世界觀說起。本作中,將人分為的個性者與非個性者,個性者成長之後可以穿越去類似rpg遊戲的「童話世界」進行角色扮演,他們扮演故事中推進故事發展的角色(如勇者、魔王之類的類似於遊戲職業一樣的特殊存在)從而通過作者未闡明的迷之方式給國家帶來大量的利益。故而,他們在現實世界中基本上可以如其所願的發揮自己的個性之處,國家也給予其最大支持,而非個性者則不受重視,理所應該地為個性者發揮個性而犧牲自我。我在看之前一位吧友關於本作的書評時,看到先知(應該是開玩笑地?)說了一句類似本作太有深度,不敢看的評論,但這本書中的內涵其實並非有如此「厚重」,就我個人來看,本作營造的深度只是以上文所述的世界觀設定為基礎引出的相關討論而已。而關於這一點的討論,本身其實就只是關於「才能」喪失傾頹的理所應當、不作為的隨波逐流的展示,但是,之所以給予人深刻印象和深思,我認為還是整個小說所營造的大環境所導致地,以書中角色自以為正常的眼光看並非正常的事態,卻得出了正常的結論,並不以為意,而以讀者的眼光來看,無論是個性者的所為,還是非個性者的應對,都並非「常態」,從而無言而有力地加深了表現的深度,並且誘導讀者將書中荒誕的現象和現實生活的某些片面現象找到一些微妙的連接點,將這種「非正常」和所討論的主題放大並深刻化,最終給予了本作小說一種奇妙的閱讀感受,一種雖然借男主之口、之聞說著不少大道理,但卻並不覺得厭煩反而有一種滑稽、無稽與有理的平衡感,而作者想要表達的某些想法也或許的確得以在這些言論中傳遞給了讀者,但總而言之,我個人認為,這本小說的本質上,依然還是以輕鬆、搞笑為主,並沒有超越「輕」小說的沉重之感。

回過頭來一看,發現直到現在居然幾乎沒有與書中實際內容的一點結合,實在有些偏題……那麼最後就簡單說說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第十一卷的內容吧。十一卷作為本作的完結卷,依舊保持了如前面卷數一樣的穩定質量,雖然沒有特別出彩的內容,但也沒有情節或人物形象上的崩壞,而就結局上來說,也算是一個happy ending,算是給本作了一個四平八穩的收尾。在十一卷的主線劇情中,男主被迫面臨是讓龍之峰繼續保持個性者的天性還是放任令其變為村民的選擇,而正是這種「抉擇」類型的劇情非常對我胃口,無論是道德與法律的抉擇,還是生或死的抉擇,亦或是小到戀愛上選擇誰的抉擇等等,往往都最能讓讀者最大限度地去身臨其境地體會書中角色的情感,而這也會成為矛盾最突出的時刻,而去不斷思考這種矛盾,正是我個人閱讀作品的一大樂趣。

對於本書中,我個人對於男主最後做出的決定,其實還算滿意。但這裡的滿意,並不是說對於最後結果的滿意與否的問題,而是作者給出的為何主角會如此選擇的理由。在最後一卷中,男主在不斷地猶豫和觀察後,最終看到龍之峰在無數面鏡子之中哀嘆「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自我?」後,察覺到龍之峰櫻子從誕生以來就是「魔王」,她非魔王的扮演者不可,若是剝奪了這份天性,那麼龍之峰櫻子便失去了最本質的東西,成為徒具形表的空殼而已,於是便同勇者協力,一齊策划了一場為龍之峰櫻子恢復「魔王」個性的盛大對決晚會,最後倒也的確成功了,而之後男主也決定就算是再艱難,也要陪伴在龍之峰身邊,自願選擇了村民學專業,算是邁出了由自身意志決定的第一步。不過,可能有人會吐槽說「魔王」恢復個性也太容易了點,就只是演場戲,演著演著就假戲真做恢復個性了,其實就我個人來看,那場戲本身倒是可能真的沒什麼太大作用,其本身或許僅僅只是起到了將男主希望龍之峰繼續成為魔王的心意傳遞了過去,而龍之峰也只是回應了這份心意罷了,失去個性的起因只是因為對男主二郎的感情而已,那麼,解決手段輕鬆一些也未嘗不可。而事實上,就我本人而言,也的確在看的時候,被男主的思索和覺悟所打動,認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認為龍之峰的確應該做魔王才能繼續保持她的自我。但是,到如今,讀完本書也已經過了些許時候,再次回想,卻有了一些新的看法。引發我想法改變的關鍵點,還是遠在第一卷時,龍之峰對於個性者與非個性者的自白,她在那個時候,已經萌發了「羨慕非個性者」的想法,她羨慕非個性者的自由,她認為非個性者除了那些「角色」無法扮演以外,在其餘方面卻擁有無限的可能和選擇的權利,而這些想法,到最後一卷時,我不能說已經煙消雲散,但起碼在男主決定幫助她繼續成為魔王時,恐怕就已經不得不只能壓抑在心裡了,或者說,從此龍之峰便不會再這麼想了。這很奇怪。這難道不奇怪嗎?作為本作唯一有理而「正常」的想法,到最後卻只能被掩藏和遺忘,這令我不禁懷疑起男主的選擇究竟如何。首先,是關於個性或者說是才能的問題,難道這種像毒品一樣依賴它就能風生水起,失去它整個人就陷入癲狂、頹廢和不安之中的東西,真的能算作是一種美好的能幹嗎?人的精神就因為這種所謂的才能而變得師心自用卻不堪一擊嗎?龍之峰對於男主的感情使得她險些喪失這種才能最後又被扳回,這樣的做法真的不是一種將即將衝出禁錮、獨立成長的思想和精神又打回原形嗎?如此的疑問,在我的心中盤繞。其次,對於男主,最後他看起來的確是自己走出了一步,擁有了自己的意志,不再隨波逐流,但是,仔細想想,他最終依舊沒有擺脫自己只是個「村民」的想法,就算是村民中的ACE亦是如此,這就很難說清楚這究竟是他自身的意志,還是那個社會的意志,究竟他是真真正正地在大道上邁出了自己的一步,還是只是在任命、妥協的方向上越走越遠而已。在這裡,我自身也還未能絕對地說出最後男主的做法是對是錯,或許這樣的選擇本身就無對錯,只是誰更離那或許連龍之峰自己都無法弄明白的真實的心之所向更近一些的問題罷了。不過既然我本人有了這樣的想法,不言而喻也知道我更偏向於哪種做法——可能對於整部作品來說,從書題到內容一線貫穿的村民與魔王的故事不得不回扣主題、使得整本書中心明確,人物形象貫徹到底,不顯得無厘頭和突兀甚至虎頭蛇尾,但是就我個人對書中角色的希望來看,果然還是想讓他們衝破這層完全無謂的身份的束縛,讓他們自由地有一場角色自身的交往和戀愛,不是魔王與村民的戀愛,而是佐東二郎與龍之峰櫻子的戀愛。

以上,便是我對這部小說的大致想法。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小說,也很有戀愛輕喜劇的感覺,也算是是好久都沒看過的單線作品了吧?倒也算是後宮/開放式結尾遍地走中的一股清流了。

推薦閱讀:

喜歡太宰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沒有人看太宰治的書哭過?沒有緣由的?
讀青山七惠的書有什麼意義?讀到的是一種生活方式還是一種生活情懷?
《海邊的卡夫卡》淺析
1940至1945日本政府全面禁止推理小說創作是怎麼回事?

TAG:轻小说 | 文学鉴赏 | 日本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