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仲資本王鈞:能掙大錢的項目,都在邊界上
以下內容來自FellowPlus智庫
文 | 閆旭
本文為 FellowPlus 智庫(ID:FellowData)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來源。
很少有人像王鈞這樣有著多元化的經歷,在互聯網行業做了多年實業,又在國際化的投資機構和中國領先的產業集團做了多年投資。
在互聯網行業浸潤多年,甲骨文、亞馬遜、麥肯錫中國的經歷讓他累積了研發、諮詢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經驗,因此那些不靠譜的創業者在其面前「想忽悠是很難的」。初做投資時也出手不凡,很多人熟知的學大教育,就是王鈞曾在鼎暉投資的第一個案子,而後親自出任學大總裁帶領其成功上市,直到今天,王鈞對於近來的教育大趨勢也有自己的獨特觀察,有他眼中的「大事」在發生。
2013 年與復星集團合作成立復星昆仲資本,作為一支產業 VC 的掌舵者,王鈞的投資也是風生水起。而現在,作為昆仲資本的創始合伙人,他和昆仲團隊一門心思要打造一個獨立的創新投資平台。
前不久,美團點評 CEO 王興接受《財經》採訪時說,太多人關注邊界,所有人都要接受競合才是新常態。創投圈似乎有所不同,王鈞覺得,最後能掙到大錢的項目,很多都在邊界上,很難大範圍形成共識。而 VC 行業短期會面臨洗牌,頭部 VC 會成為贏家。
做一支獨立的 VC
正如其它的報道所言,和王鈞交談是非常輕鬆的一件事,在眾多投資大佬中,他親切自然,風趣幽默,十分健談。第一次見到王鈞時,大家一見如故,他很願意掏心窩子,向我們講述他的投資故事。
「碼農」出身的他,沒有給人留下什麼刻板印象,反倒舉手投足之間透出一些率性而為。
2012 年,時任學大教育總裁併已經帶領公司成功上市的王鈞隨即率性了一把,跳回到了 VC 行業。而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這位公司總裁、執行董事「由於個人原因追求其他興趣而辭職。」
2013 年,王鈞及昆仲團隊與復星集團開始合作。成立的復星昆仲資本成為復星旗下唯一一支 VC 基金,結合復星產業優勢,在早期投資領域積極布局。
當時,王鈞認為憑藉自身及團隊豐富的早期投資經驗,再借力復星集團強大的資源優勢,可以施展一番拳腳。一方面,昆仲立足於復星集團「健康、快樂和富足」的整體戰略與產業資源;另一方面,復星董事長郭廣昌曾對王鈞表示:「你是做 VC 的,集團不會告訴你、干預你去做什麼事,復星昆仲存在的價值是探索集團發展的未來在哪,我寧願承受一兩個失敗的案子,但要知道正確的方向。」
從結果來看,王鈞與復星在第一期基金的合作上的確挺順利,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三年的時間內總共投資了近 60 個早期項目,其中微醫集團、和創科技、博車網、極光、摩貝網、慧科集團、中商惠民等一批企業成為行業的領導者,並有多個項目已經退出。
但分歧點出現在下一期基金怎麼弄。「本質上,大家希望有一個獨立發展的空間,我相信有獨立品牌、團隊及資本來源的市場化平台能走得更遠。看美國那些取得持續成功的 VC,最後都是獨立的平台。我們一天到晚鼓勵創業者說,要有情懷,有夢想,要獨立有主見、要承擔風險,說白了就是這麼個事兒。」
「能掙大錢的項目,都在邊界上」
昆仲獨立發展後的第一個決策點,就是做什麼的問題。「我們資源有限,一共五個合伙人,20 來個夥伴。必須有所取捨,也必須和以前有所變化。比如,我們明確聚焦在中國市場,不再看境外的投資機會;我們會繼續堅持 A 輪領投,並積极參与公司治理,創造價值,堅決不打醬油;我們會堅持做友善的投資人,不搞對賭,不趁火打劫,與優秀的企業家共同成長。簡單說,就是要在某幾個細分領域做到最強。」王鈞一再強調說。
昆仲團隊在反覆研究與權衡後,在「擁抱創新、擁抱變化」的原則下,會重點聚焦有「明確技術創新的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以及有剛需的消費升級企業」。五位合伙人有明確的領域與地域覆蓋,也都在各自的行業與領域內有紮實的積累。「比如我是學計算機軟體的,對人工智慧領域有很強的興趣,最近也投資了深醒科技、深睿博聯和景馳科技等 AI 企業,昆仲二期基金在這個領域也已經布局了四個項目。與此同時,我個人也一直非常看好教育產業。」王鈞舉例到。
獨立發展的「昆仲資本」,並沒有急於撒開網子,鋪開戰線,而是利用「狙擊手打法」,以自己的節奏,力圖將「昆仲資本」打造成精品 VC。
據資料顯示,成立一年的「昆仲資本」新投資了 16 個項目,主要集中在 A 輪。「我們投的不快,未來一年大概二三十個項目吧,大概 6—8 億人民幣的投資,加上美元一年投資大約會在 10 億左右,我覺得是個比較舒服的狀態。我不會投的那麼猛,去追逐泡沫;也不會過於保守,因為我們堅信創新在中國經濟的未來。現在,我們平均一個合伙人一年投個四五個項目,這樣才能做好投後服務與管理。」王鈞如是說。
導致王鈞如此「舒服」,讓他選擇了這樣的節奏。或許是因為王鈞所帶領的昆仲團隊,是認真地在踐行「發現價值、創造價值和實現價值」的風險投資理念,深挖行業,謹慎投資。
昆仲獨立面臨的另一個挑戰,就是募資。王鈞形容募集的過程挺「順利」,但是沒有預想的進度快。「LP 的品質對一個基金的成敗至關重要。我們的 LP 都是國內領先的大機構投資人。有些大機構必須要有相應的流程,光簽字也得搞個十幾個。當然,這類流程對於我們而言,倒也一點不陌生。」
在募資的過程中,王鈞對行業有了一些新的感觸,他回想起自己剛入行時,「優質的人民幣 LP 幾乎沒有」,而如今的創投圈可謂「風起雲湧」:「甭說十年前,就三年前市場上都沒有這麼多優質的機構投資人,現在這種大機構起來好多,人民幣崛起很快,優質的錢一點不少。」
據了解,昆仲資本人民幣 VC 和成長基金均已經募集完畢,LP 都是國內一線機構和行業內領先的企業家,美元基金也如期進行中。
同樣是做投資,王鈞形容現在的投資與之前「有 70% 相同,30% 不同」。王鈞認為,大體做的事一樣,身邊還是熟悉的團隊,「做的還是過去十年一直在做的事情。」 不同之處在於,現在昆仲資本戰略更清晰,運營更高效,資源分配更合理。尤其在我們熟悉的領域,我們的決策非常高效。不需要「溝通來溝通去,搞過來搞過去。」
「現在我們團隊的溝通成本非常低,大家在一起也合作十來年了,價值觀高度認可,有點事大家商量著就定了。這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肯定是大優勢,能夠對市場做出快速反應,抓住優質項目。還有個體會,就是那些最後能掙到大錢的項目,其實很多都是在邊界上,很難大範圍達成共識的,如果都覺得好,全中國的基金就都撲上去了,再想要有超額回報是很不容易的。而我們團隊有信任感,在幾個領域深耕細作,確實能逮到一些好的機會。另外,聚焦後也容易構建生態圈和規模效應。例如在企業服務領域,此前我們布局了大約 30 個項目,構成了良性的生態系統,也能為被投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聊啥投資邏輯!」
當問到他有關投資邏輯的問題時,王鈞開玩笑道:「聊啥投資邏輯!」
然而在聽過他的解釋之後就會明白,他這樣說不無道理,的確,一向隨性的他從來不會被某套固有邏輯拴住,將之奉為圭臬。
他還饒有興趣地向我們講述自己剛入行時「勤奮」的樣子,「那時候剛從麥肯錫做諮詢出來,開始還做了個小表,有個評分卡,每看一個項目都給打個小分,什麼市場、團隊,政策風險等等,可嚴謹了。後來我們基金內部也用了一段時間,有這麼個框架。」
但時間久了,這些東西就牢牢地印在王鈞腦中,「不用那麼機械的搞了」,現在的王鈞,更多地是傾聽市場的聲音,然後「讀人看事」。
「創業其實是一個長板理論,你得把長板發揮得很極致。做企業我覺得不容易是在於企業是個木桶理論,哪出了毛病最後都會漏水。現在看項目就幾個點吧:第一,是大勢不可逆,得找大跑道且陽光明媚的事情來做。第二,是要找靠譜的人,至少價值觀要相符。第三,是要找大事,積极參与其中,與創業企業一起成長,總能翻騰出點浪花。第四,是時間節點的把握,一定得趕到大浪的前頭,別追著浪花走。隨後,王鈞乾脆用一句話概括他的邏輯:「要是什麼事能叫我眼前一亮,我就會特別感興趣。」
我們提到從去年叫多數人眼前一亮的共享單車,問他:「單車剛起來時您怎麼看?」
「那時我們正忙著搬家呢。」
又是一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回答,引得大家一起笑了起來。
不過隨後他回到正題,原來,在昆仲團隊的支持下,昆仲團隊的兩個小夥伴 Brad 和 Toby 直接在美國矽谷創業做了一個叫 Limebike 的項目。「這也是很好的創新,商業模式在國內已經基本驗證了。Copy from China 到美國是個創新點,產品提升與優化是個創新點,而且商業模式也比國內更能算的過賬來。」
在投資賽道上,昆仲的幾個合伙人分別負責一個主題賽道,而王鈞本人則更偏向關注人工智慧和教育領域。
談起教育領域投資,王鈞介紹到,作為一支早期基金,昆仲並不致力於直接辦學,而是主攻教育行業的技術與模式創新,協調教育資源和推動產業整合。說到這,王鈞興沖沖地和我們聊起了直播在在線教育的應用。
「我跟你講,最近教育直播真的是個大事。以前大家在錄播的模式上一直沒找到掙錢的路。現在的年輕人,包括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對互聯網的接受程度已經杠杠的了,現在一天到晚只看屏幕了。但之前在教育收不上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家覺得錄播這個事不值這麼多錢。與之相比,面授的話,孩子們去學校學習有相應的壓力,有閉環的反饋機制。就像在學大的時候,很多人把孩子送過去是希望老師能盯著孩子好好念書,同學們互相督促。很多孩子取得很大進步是因為這些良性互動。而錄播實質上是把人從這個大的閉環里切出去了,其實交互、視頻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這個閉環。
而直播對於在線教育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平台。我們在這個領域投資的兩家企業都成長的特別快,都是這個邏輯。年輕人和年輕家長接受它一點障礙都沒有,而且效率確實高。」
最後,我們請王鈞談了談未來 VC 的行業趨勢。在他看來,這個行業長期向好,但短期一定會「洗牌」。「這個行業還處在早期發展階段,未來整個行業機會還是很大的,要不然我也不會回來做這個事。現在機構 LP 階層在起來,創業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退出渠道也越來越多元化。尤其這些年,很多最優秀的年輕人都去創業了。這個趨勢一定會持續。
當然,這兩年 VC 基金的數目是指數級的成長,有點全民 VC 的味道了。但說實話 VC 想做好還挺不容易的:最後錢一定都被頭部的 VC 掙到了。VC 這個商業模式周期長、失敗率高、需要對產業有深入理解。再過幾年這個行業一定會更加理性的。」
推薦閱讀:
※交易門2017榜中榜
※2018年,你一定會變得更有錢
※一直虧?你的策略在搞鬼
TAG: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