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的一石米到底是多少?
雖然在之前我已經就這個問題發過一篇專欄「石」的介紹、兵役的後勤、尾張國力的推算等 - 知乎專欄
但不知是寫的太雜?篇幅太長?還是怎樣?總之這個數字仍然有人算錯,比如你看這個問題:
在日本戰國持有一百石行知(好像足輕頭就這種級別的俸祿吧)的低級武士的生活是怎麼樣的? - 知乎所以我要單獨就這個問題再說一次,這次別的不提,我們就單獨說說與「石」這個玩意有關的事,還請對日本戰國感興趣的朋友們一定要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看看,確保以後不會有人再錯,嫌長可以拖到最底下直接看結論。
我們這回從思路的角度入手來談這個話題:
一:網上的大家都怎麼說?
首先,你可能因為看了某些關於石高或封地有關的東西,對「石」這個東西產生了疑問:「石是什麼呢?難道是石頭嗎?」但在經過查詢後得知這是一種容積單位,在我國早已有之。因為對知識的好奇,你想知道一石、一萬石這些詞語到底意味著什麼,所以你會開始查詢一石具體有多重,在搜索百度的過程中你會發現,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說的:
日本戰國1石米=現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穀=13~15公斤左右 每個士兵耗糧=1.8石/月,21.6石/年。n
然後你就會信以為真了,按他的演算法一萬石就是20萬公斤米,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這個內容是出自起點小說「卑鄙在漢末」的附屬資料「東漢物價統計」:
【圖片】謠言:1石米17~20公斤,1石稻穀13~15公斤,耗糧1.8石/月21.6/年出處【織田信長吧】_百度貼吧很明顯,東漢跟日本戰國是不沾邊的,所以這一數值完全是胡亂套用的。
二:看看維基怎麼說?
隨著閱歷的提升,你學會了有事查維基這一本領,在查閱維基的過程中你發現一石=150kg,雖然這個數知道的人很少很少,我國絕大多數談論日本戰國的都說是17~20公斤,你的數字往往得不到認可,但你終於得到一個出自日本的數字了,非常喜悅,但真相是這樣的嗎?n
經過簡單的查證你就會發現,一石的容積=180.39這個值是明治時期才定下來的,150公斤÷180.39升=0.8315公斤,這個值作為均值確實有些偏高了,一般算作0.78或是0.8還可以,而0.83就未必都能達到了,特別是作為全國大米平均容重的情況下尤為偏高。其實150kg這個值也是為了方便計算而湊出來的,沒必要對它太較真。
向上回溯,一石=180.39是明治時期的,明治時期定義這個值依靠的是1669年的新京枡,新京枡是將以前的京枡:
5寸寬5寸長2.5寸高。
改成了
4.9寸寬4.9寸長2.7寸高。
可見這個值無法套用到日本戰國。
三:現代與古代都有哪些差別?
做到這一步,我們已經逐漸接近真相了。
5×5×2.5=62.5立方寸,4.9×4.9×2.7=64.827立方寸,也就是說即便幕府假裝容積不變,前者也比後者小3.59%,後者也比前者大3.72%,當然僅僅不到4%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套上一尺的長度豈不就能得出結果了?
現代日本一尺的定義是一米的33分之10,也就是30.303厘米,這個數值是根據江戶後期將戰國中期30.258厘米的鐵尺和江戶前期30.363厘米的竹尺結合而成的折衷尺重新定義而來。不過這之間最大的差距也不過0.35%,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值,古今還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
現代一石150kg指的是白米,也就是精米,而戰國時代的主流是玄米,也就是糙米,簡單的說,把糙米的硬皮磨掉就是我們現在吃的精米。要計算日本戰國的米,就必須套用糙米的標準。n
由於我實在沒辦法跑到日本戰國找點米稱稱重量,只好祈禱就近找的糙米比重能用得上。根據這兩個表,現代糙米比重的均值大約是0.76,粗略記做0.75,現在所有該有的數字都到手了,開算!
套用鐵尺的長度,可知出京枡為15.129×15.129×7.5645=1731.4立方厘米。
1731.4×0.75=1298.56克,也就是說,日本戰國一個京枡大約是1.3千克。
換算成為石,1石=10斗,1斗=10升,1升=10合,可見1石=100升,那就把結果乘以100倍:
1.3×100=130千克。
至此,一石有多重你就知道了。
四:這個值可以套用在哪些地方呢?
由於京枡最初只在畿內一帶使用,織田信長上洛以後在自己領內推廣,並由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所繼承,直到改為新京枡之前都是一樣的。但在戰國時期各地都有不同的單位,所以很難套用至別處。好在當時石高制也並不普及,各家封地制度混用,也就沒有你可以套用的地方。具體來說,除了上洛後的織田以外,還可以套用在太閣檢地、慶長鄉帳,還有江戶時代初期的寬永國繪圖、正保鄉帳等方面(但我對江戶不了解,不知道他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普及精米的)。總之在精米普及、單位改制之前,這個數值還算是可以的。
還有要注意的是,太閣檢地以前一段是三百六十步,採用的是6尺一間,一反=6×30.3的平方×360步,也就是1189.8平米。而太閣檢地一段是三百步,用的是6.3尺一間,一反6.3×30的平方×300步=1093.2平米,也就是太閣檢地的面積跟以前比小了大約9%。n
五:石高制又是什麼鬼?
之前說了,石高就是把領內的用地按照上田一段=1.5石,中田一段=1.3石,下田一段=1.1石等等這種石盛來換算的,不管種的是什麼、不管是不是種地,一律假裝是在種米,所以得出來的肯定就是個估計數,所以也叫表高,那有同學就會問了,實際收穫的實高是不是更準確呢?
雖然可以說更準確一點,但當時最精確的量具是枡,但米在收穫的時候是裝俵的,不可能一升一升量好了在往裡裝。俵就是用稻草編的草包,有0.5石、0.4石、0.35石等等規格,但是草包這種東西是不可能編的完全一樣大的,用這種東西統計出來的值雖然更準確,但也不可能一點不差,其實這也不光是古代面臨的問題,現在同樣有這種問題:
所以說即便是現代也不會有人一點一點詳細稱出總數的,也是稱個大概,再套用公式換算出結果,這一點其實古代人也算可以了。
再者,量具的材質和大小其實也會影響米的容重,越大的容器裝的米越多,處於容器底部的米被壓得更實,平均重量就會比小的容器要重一些。比如我有次實際稱量我家的白米,就稱出了0.868、0.872、0.892、0.9、0.925這樣的高比重。還有一位也是河南的朋友,原先在某貼吧當過小吧,當時我說起這事的時候,他說他用他家5升的金龍魚油桶,壓實裝了將近10公斤的米,我一聽就知道這哥們是斤和公斤沒分清,他要說裝了將近10斤的米那才是正常的,於是他就給我封了一天,唉,丟人啊。
結論:
1.日本戰國一石應該是130公斤。
2.日本戰國一石=17-20公斤是完全錯誤、毫無根據的。
3.一石=150公斤是現代精米的標準,不是日本戰國時代糙米的標準。
4.石的重量最好套用在太閣檢地等單位和制度統一且規格不變的時代。
5.一尺使用30.3厘米、一石使用150千克也沒太大問題,130和150也就差了百分之十幾,打個比方,你去吃小籠包,平時你一頓飯能吃10個,今天你少吃一個是不是也餓不死?多吃一個是不是也撐不死?就是這麼個道理,這點誤差還是可以接受的,但一石=17-20公斤這個則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看過這篇文章的哥們,請你在日後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把這篇文章發出來給別人看看,別再讓人家用17-20公斤那個謠言丟人現眼了,咱要撥亂反正,努力破除信息不對稱,討論話題雖然不該有什麼門檻,但起碼得建立在信息共享的基礎上,你說是吧?
====================================================================
我也來一個版權聲明,你引用我的文章或數據內容我不反對,畢竟發出來就是為了給你們看的,但希望你們能在使用的時候標註來源,而不是把別人的成果當做自己的
推薦閱讀:
※【日本戰國】戰國史上的今天(下)
※在日本江戶時代,中國的六部在日本的幕府內可以找到哪些對應機構?當時的日本朝廷是否還保留了三省六部?
※日本如何擊敗蒙古第一次東征
※將日本的戰國時期與中國的春秋戰國還是三國時期相比?而世界上還有哪些英雄豪傑遍出,各自稱雄的時期?
※日本中世史的國內研究為什麼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