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港不漂:Ross Wang的香港10年

不知從何時起,在香港生活的大陸人被貼上了「港漂」這個標籤。

我總覺得這個稱呼有點冤枉,因為據我觀察,身邊的「港漂」朋友們一點也不「漂」,他們大多腳踏實地,穩紮穩打,對自己幾斤幾兩有清醒認識,也常盡自己微薄力量,積極為建設香港添磚加瓦。

比如坐在我面前這位,出生長大在上海,廣東話和上海話說得一樣溜的10年「港漂」Ross Wang。

Ross 2005年從上海來到香港讀書,畢業後留港就職於金融業。 現在,他的廣東話已經說得和本地人一樣溜。幾年前,Ross取得了香港永居身份。在多種意義上,他都已經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人「。

Ross 常在問答型網站「知乎」上分享他對香港社會的理解和觀點。雖然他今年才開始較頻繁發言,但他的縝密邏輯、紮實研究、旁徵博引、以理服人的風格,為他贏得了不少關注和支持。在不少或激進或理想的意見中,Ross偏溫和理性聲音為關注香港文化、生活、經濟和社會的人們,提供了一個客觀的視野和角度。

Ross (知乎ID:Hao Wang)最近在「知乎」上得到許多支持的香港話題發言包括:

香港人會把香港的沒落怪罪於「97香港回歸」嗎?事實又是怎麼樣的?

如何評價2016/6/11世預賽香港vs不丹賽前香港球迷噓國歌事件?

如何看待香港的立法會否決」政-改「,會對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為什麼造價那麼高

Ross對這個他生活了10年的城市保持批判,也不吝讚美。用他的話說,就是「要說香港有哪些好,兩隻手也是數不過來的」:

主要地鐵換乘站可以做到平行換乘,下車對面即是換乘線路(旺角、金鐘、北角);

機場快線在中環check in(值機)後可以再去逛個街,然後去機場,比上海磁懸浮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地面交通通暢,全香港機動車保有量僅80萬輛(對比北京的500萬輛和上海的300萬輛);

滿地都是便利店,半夜不愁沒東西吃;

星光大道的維港夜景獨步天下;

除了喧囂的市區,香港也有青山綠水和陽光沙灘,稱得上一絕;

看電影比內地便宜,好萊塢大片上得比內地快;

超市賣的進口食品比內地便宜;

綜合美食指數很高。雖然說粵菜乾不過廣州,高端日料干不過上海,但香港的厲害之處在於全球美食的全面性以及性價比;

網速快,Youtube不用翻牆;

稅率低,大部分人一年只交小半個月工資的稅;

2小時內可以到深圳按摩一下,或者去澳門賭一下。

我這個資淺港漂,和10年港漂Ross的對話就從我們共同所在的這個城市開始了。

採訪

註:受訪對象觀點,不代表曉有所得立場。

什麼樣的機緣讓你來到香港?

我2004年考到上海交通大學。當時交大和香港城市大學有交流的機會,學籍也可以換過來。我和家裡人討論了後,覺得香港機會比較好,也算走出半個國門,就報名了。當時全校一共抽了40個學生,錄取了15個,我是其中之一。

許多「港漂」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陸續回內地工作,你為什麼會選擇留下來?

我從事金融業,所以考慮更多的是自己職業發展的機會。目前香港的香港金融產業跟內地比,仍然有比較大的、來自製度上的優勢。但再過五年十年,上海、深圳上市制度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時,香港是否還能繼續佔有這種優勢就很難講了。

你怎麼看待香港和上海的金融競爭優勢?

對上海來說,未來3到5年是比較關鍵的節點。因為港口、金融的體量已經起來。如果進一步發展,超越香港,一定要有制度化的改革。否則量再大,對香港,只能是威脅,不能超越。

舉兩個例子。第一個是物流,香港的港口,最近五年集裝箱吞吐量其實是一個非常小的負增長。因為港口容量已經飽和,沒法擴大自己的量。上海從十年前的前十到現在的世界第一,集中箱的量還有上漲空間。

區別在於,香港作為一個航運中心,能提供跟航運相關的金融服務,包括貿易融資,海關通關快捷方式,以及船船轉運。印度洋上的大船到香港,再分很多艘小船到日本、印度、中國大陸。這個轉運是衡量一個地區是不是航運中心的標準。這個動作看上去簡單,但一個船上的貨分到三個國家或地區,涉及到海關、信息系統、結算等金融環節,考驗的是內部後台的運作效率。現在上海在軟體、制度、執行效率上跟香港相比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第二個是金融市場。A股跟H股。香港IPO這個叫審核制度,內地叫審批制度。這個制度要改變。內地要對外匯管制下資本進行開放,要能自由地交易。上海A股很早就說要開國際板,四五年了,現在還沒搞出來。如果這些事情能搞成,可以說上海(或者深圳)可以具備超越香港的條件。

在香港呆了10年,你有沒有找到歸屬感?

香港給我的感覺是留不住人才。像內地來讀書的人,和許多在這裡工作的外國人,看到哪裡有更多的機會就會走。現在我出國旅遊,人家問我從哪裡來,我還是會說上海。在香港,似乎依然沒有歸屬感。

這種歸屬感的缺席,是因為房價太高,還是因為文化上無法融入?

居住環境是一部分。像我們這樣讀書出來打工的人,你會發現香港租的房子比北京、上海有差距,不能「三面下床」。

還有,在日常生活各方面,比如跟香港同事的交流也有一定關係。雖然有時跟香港同事關係不錯,但意識形態還是不一樣。如果跟香港同事討論政治時,我也會跟他們介紹中央是怎麼組成的,常委組織架構圖,國務院的部門幹什麼的等。我發現他們表面上會說」講得有道理「,但似乎構不成溝通,不知道他們是沒有興趣,還是說這些內容超出了他們的認知範圍。

你跟香港同事的關係緊張嗎?

這倒沒有。我在3年前換了香港身份。可能是因為我說廣東話,同事跟我出去玩也不會有忌諱,也會經常在我面前抱怨大陸人。「蝗蟲」這個詞我也能聽到他們講。但我感覺他們在講這個詞的時候,好像只是把它當成一個稱謂,並沒有明顯的憎恨和惡意。這就有點像我們對「屌絲」這個詞的用法。

嗯….這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覺得其實是壞事,這是把「蝗蟲」這個詞給」合法化「,但這就是他們的「風格」。

港媒對大陸人的負面報道,是否對你的實際生活有影響?

媒體的報道對我的實際生活沒有影響,但對心情有很大影響。特別是到香港頭三幾年,我很不適應。當時看到各種弱智低級的言論,不明白這種認知程度的言論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受眾群。後來工作幾年之後就看開了,覺得不用跟他們一般見識。

社會的層次不一樣,大家的水平自然也不一樣。相信在我們有生之年,甚至只是10年20年之後,隨著中國整體水平上升,大家的地位,生活水平會有更大的變化,局面會有所改變。

你曾經寫過,香港的核心問題就是地產商寡頭壟斷的問題。對於香港民眾來說,什麼是抗擊地產霸權的正確姿勢?

香港人其實需要承認,自己的力量是很小的。你如果要反地產霸權,你必須要藉助外部力量。在香港,剝削老百姓的是資本家。港府和資本家雖然有利益關係,但事實證明反政府來解決是行不通的,所以正確的辦法是團結和引起中央的重視,而不是上升到意識形態去對抗政府。

港人是否能跳出現有模式,找到一種更有效的和中央打交道的方式?

從現在看來很難。有一個理論:香港本身有700萬人口,這些人有超過一半、350-400萬在內地出生,如果算上這些人的後代,可能400-500萬左右。他們組成了香港社會的大多數。這些人中間的大多數是50-80年代從廣東逃港過來的。之前絕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受教育水平不高。

所以這群人的小孩在家庭方面的教育,不怎麼理想。具體表現就是,現在的香港年輕男男女女,書看得不多,歷史、文化底蘊並不高。他們雖然接受西式的教育,自己的內涵是不夠的,讓他們去理解政治背後的博弈,利益的交換,怎麼進退,這是蠻困難的一件事情。

你會考慮從政,對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態做一些改變嗎?

不是沒有想過從政。我覺得應該也是蠻有意思的一件事。但我畢竟不是本地人,真的去發言、在公共領域活動,我覺得還是有很大的阻礙。

香港本地人擔心,現在的香港是會讓說普通話的人佔據更多的話語權和主流地位,你能理解這種憂慮嗎?

香港社會目前有泛政治化的趨勢。即便說普通話的人越來越有地位,這也不一定非和政治有關係,更多是由於香港回歸後的經濟發展與跟內地的融合,讓說普通話的人更有競爭優勢。

跟香港同事或者朋友討論到雙方比較敏感的陸港話題,有什麼技巧?

自己一定要懂,邏輯一定要自洽。對中國,對香港都需要懂。要多讀書。不要過度糾纏,同事朋友之間以和為重。可以多講一些事實,多給香港的朋友看些東西。比如說,現在很多人喜歡小米手機,微信、滴滴打車,淘寶等,這些都可以聊。香港朋友出差可以建議他們搭乘高鐵,他們看一些發展的成果,不要過多講意識形態的東西。

香港人對內地的偏見,主要是還是生活水平問題。我會帶香港同事去北京、上海有文藝氣質的地方,給他們演示嘀嘀打車、電子支付。這樣他們感覺是會不一樣的。很多香港人對於內地的概念就是羅湖,這個需要改變。

你每天大概花多長時間在知乎上?

每天大概1個小時吧,當然寫答案和評論多的話,時間會長點。

在知乎上回答關於香港的話題,最大樂趣和回報是什麼?遇到掐架的時候,會怎麼處理?

知乎帶給我的最大的樂趣是,寫答案的時候會把以前不成熟的想法給理順了,這對自己是一種提高。另外得到別人的認同也是很高興的。我以前是香港城市大學辯論隊的,還當過隊長,所以「掐架」於我而言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覺得「掐架」的原則是對文章的展開和說明。我的目的往往不是要說服和我掐的人,而是讓圍觀的群眾更好地理解我的觀點。

Ross圖片由Ross Wang提供,其他由春曉拍攝。Ross的知乎ID是Hao Wang,歡迎掐架。

關於作者:春曉,坐標香港,金融紀實新媒體「交易門」聯合創始人,前紐約記者,外媒民工,已出版《快錢遊戲》(機械工業出版社)。

推薦閱讀:

港漂女生都是如何在香港找男朋友的?
港漂的小夥伴,漂到一半回內地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比如眼看就滿7年了,或者已經4年了但是還是沒有繼續?

TAG:香港 | 港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