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以說很辱科技媒體了
小米昨天 發聲明 回應 北京電視台《消費觀察》欄目對小米 6 手機的批評 ,其中一句話我要在這裡劃個重點:
「據查,BTV《消費觀察》報道中所採訪的用戶楊女士 實為某門戶網站科技頻道編輯王某 , 工程師也為該網站手機頻道編輯 。該欄目在報道中以王某冒充消費者杜撰採訪內容……」
在目前沒有掌握更多信息的前提下,我只能說小米這個指控是符合邏輯的——也就是它有可能是真的。接下來就看北京台怎麼回應了。
這期節目採訪了一位自稱在 3 月份買到小米 6 的用戶,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就算排除小米長期產能不足的耍猴因素,你也是不可能在 4 月開發布會以前(節目中消費者拿到的陶瓷後蓋手機更是 5 月才上市)就買到還畫在 PPT 上的手機型號的。那很大概率是一台工程樣機。
小米理論上能知道手機往各科技媒體的流向。當年小米給各大媒體送第一代筆記本的評測機的時候,是往筆記本的 A 面雕刻了各大媒體的 Logo 的;開發布會現在對科技企業來說,特別是規模較大的企業來說,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各位「媒體老師」會受到全方面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一個稱職的小米公關完全可以做到一看電視上的人就知道他是哪家媒體的「老師」。
實際上,不需要在評測機內部弄手腳,比如放個錄屏或者監控什麼的,就完全可以知道手機是去哪兒了。而即便如此,前一陣子的 Flyme 某個版本還是爆出在系統自帶相機截屏的時候會疊加一個很難見到的水印,水印內容是包含該機器序列號信息的二維碼。
另一方面,我想了一圈,發現科技媒體理論上還真是能幹出這樣的事。畢竟媒體接過來廠商喂的稿子,嚼都不嚼直接吐出來已經是再常見不過的了。而且現在廣告屏蔽已經成為瀏覽器標配,科技媒體又很難找到更好的賺錢手段,只好多接點廣告費,並且最好可以旗幟鮮明的站隊,才能有機會養活本來就在萎縮的記者群體了。
現在,偶爾有好文章零星的出現在某個不知名的小號,例如最近比較火爆的對「所羅門」的採訪就是出自此前默默無聞的「默爾索」。但是,任何一個單獨的實體,也包括這個「默爾索」,都很難長時間維持文章的高質量。以前的門戶、現在的界面,「差評」、「老道消息」,都是費了極大的力氣和用嚴苛的制度,才確保了文章長期能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輸出。
偏偏這種對文章質量的要求,又能養出口味很刁鑽的一批窮酸文人,除了新聞理想比較好聽,其他就是錢想要很多卻賺不了那麼多,要求提的一大堆卻又喜歡碰釘子搞事情,不管是領導還是廠商都最不喜歡有自己主意的記者了。養這些人又需要更多的錢,這種情況下,它們只能是逐漸成為珍稀品種,而且越來越瀕危。
老實說,你能明確的看到盈利手段的科技媒體,都還算是相對處境好一點的。比如明確標註廣告和軟文的,辦會辦活動的,評獎的,這些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你都可以期待他們的文章質量不會太差的,因為沒必要篇篇文章都帶著銷售任務。反而,如果某個媒體沒有你肉眼可見的盈利手段,還標榜客觀中立,特別是某些有評測能力的機構,它們就算自己不會因為經濟壓力崩潰,也會被利益相關的廠商什麼的打擊的很慘,還是殺人不見血的那種。
早幾年,你還可以說新聞部門是靠其他部門輸血養活,可以客觀中立,超然物外。現在?(這就說到小米這個回應裡面更有意思的一條了,)現在幾大門戶還有幾個堅持要繼續養編輯寫稿子的呢?它們全都轉型成為機器排序的自媒體文摘了。搜狐第一個撤退了,接著網易也「各有態度」了,然後騰訊也要打散門戶,全面走天天快報道路了……
——免責:雖然我列出了一些媒體名字,但各家門戶至少都還有一點點留守人員(就連搜狐 IT 自己記者的號,一天還能掙扎著發一兩篇稿),所以以上那一段,我並沒有猜測小米說的是具體哪一家門戶的編輯,儘管目前門戶科技頻道只有 5 家。
這種情況下,要是門戶編輯部為了體現自己還是有創收能力的,不惜作出比發軟文更大的犧牲,那他們「上鏡代言」也在意料之中。只不過,做到這個程度,他們跟最近曝光的那個「神醫」劉洪濱阿姨也就相差不遠了。
科技媒體歷史上就是所有行業媒體當中最快實現變革的一支,那麼如果說媒體終將消亡,科技媒體也是所有媒體形態當中死得最快的吧。但是,我還是覺得前同行能不打馬賽克就上電視,可能還以為不會被人認出來,這還是挺辱科技媒體的。
動點科技推薦閱讀:
※震驚!一個妹子的感慨:「這也是全面屏?」
※2013 年 4 月的米粉節有哪些看點和槽點?
※水軍、海軍集火小米的背後,是雷軍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怨情仇
※「米粉」有什麼共同特徵?
※從人物形象策略看——小米6廣告中的美女為什麼都有種說不出來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