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悟 道德經 第10章 去相對性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nn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nn

滌除玄覽,能無疵(cī)乎?

nn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nn

天門開闔(hé),能無雌乎?

nn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nn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先看看網上流行的譯文: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

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再看看相對性之真解:

nn

冥想時精神專一,能做到沒有遊離嗎?

nn

修鍊真氣時放鬆身心,能做到像嬰兒一樣純乎本能不帶後天意識嗎?

nn

清洗心性,能做到心中毫無執念嗎?

nn

為民眾治理國家,能不去做人為扭曲自然法則的事嗎?

nn

五官感知n或 不感知外界的環境刺激,心能一樣對待嗎?

nn

人擁有很多知識見解後,能去除一切的知見障嗎?

nn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提供了利於相對性變幻的環境。

nn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但不固化事物的相對性,因此事物的相對性得於自由變幻;

nn

對事物施加作用,增減其相對屬性以達至平衡,但不偏持於任何方向,因此兩種相對的屬性都能得於平衡共存;

nn

使事物分化為相對的類別,但不會偏持於某個類別,因此兩種相對的類別都能分配到一樣多的事物數量。

nn

這些就叫做:「利於相對性的變幻」。

nnnn

相對性之真悟:

nn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nn

:軍隊駐紮的地方。這裡指人的肉身所帶來的後天意識。

nn

:純粹的精神,這裡指人的先天元神。

nn

載營魄抱一:去除先天元神和後天意識的相對性。

nn

能無離乎:能保持先天元神和後天意識不分區別嗎?

nn

隨著人接觸的事物越多,其後天意識越多,先天元神逐漸隱退,就失衡了。所以修鍊元神的人,他在冥想的時候就是要不斷的去除後天意識,直到也完全忘記了「要去除後天意識」的意念。後天思維意識隱退後,人的先天意識,元神就顯現出來,人就能接受更本質層次的宇宙信息與能量。載營魄飽一,說的就是冥想/修鍊元神的一種方法。

nn

能無離乎?就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去掉修鍊時 「有意念」vs「無意念」的相對性,從而讓後天意念隱退,先天元神顯現。這就是老子領悟的 「去相對性」在修鍊元神上的運用。

nnnn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nn

專氣:就是轉氣,說的是人在修鍊真氣時,讓真氣運轉全身。

nn

致柔:就是放鬆身心,不要人為施加意念控制真氣運轉,而是讓真氣自主的運轉。

nn

能嬰兒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在修鍊真氣時,要去除 「有意念」vs「無意念」的相對性,從而達到讓真氣完全自主運轉的最高境界。這就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修鍊真氣上的運用。

nnnn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nn

滌除:就是打掃清洗。

nn

玄鑒:字面翻譯就玄奧的鏡子,這裡是用來比喻心性,指的是人心像鏡子一樣反映著世間萬事萬物。看過黃易的《大唐雙龍傳》的朋友一定記得男主角的武功心法 「井中月」吧,說的就是要做到心中古井不波,能真實反照一切外界事物,同時自己不起任何波瀾。這就是滌除玄覽的意思。

nn

能無疵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完全去除心中的執念,不為外界事物的改變 而 改變心性。做到像一面沒有塵埃和瑕疵的鏡子一樣,完整真實的返照外界射過來的所有光線,而鏡子本身卻沒有任何變化波動。古人講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的就是這個。這就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修養心性上的運用。

nnnn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nn

愛民治國,是說領導者管理民眾,或治理國家。

nn

能無為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領導者在對民眾施加作用時,不要自以為是,想當然的去做那些人為扭曲自然法則的相對性變幻的事情。而是 要讓民眾在自然法則的作用下,自然而然的作用。這就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管理方面的運用。

nn

天門開闔(),能無雌乎

nn

天門:指的是人對外界的感知作用,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nn

天門開闔:就是指 人的五感的開啟和關閉。

nn

,在這裡沒有任何具體的意思,只是用來表示一種「相對性」。

nn

能無雌乎?是老子的反問。

nn

字面上的意思是能沒有 雌vs雄的區別嗎?本質的意思是: 能沒有相對性嗎?老子是讓人們去掉相對性,在五感開啟,接受到外界信息;或五感關閉,沒接受外界信息,都能一樣的對待。比如說,好吃或難吃的,都能吃。看的到 或 看不到的,在心中都一樣。這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讓人看透表面的物質世界,放下追求物質世界五感的執著 從而超脫世俗的物質追求,這一方面的運用。

nnnn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nn

明白四達:是形容一個人有很多知識,對各種事物都有自己深刻的見解。

nn

無知:去掉個人知識見解的相對性,去掉知見障。

nn

能無知乎?是老子的反問。是讓人放下因知識而帶來的「知見障」,去掉「我的見解是對的」vs「別人的見解是錯的」這個相對性,從而能接受所有不同知識,包容所有人不同的見解。這是老子領悟的「去相對性」在人面對眾多的知識和不同的見解時的運用。

nnnn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shì),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nn

:變幻

nn

:對xx有利

nn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提供了利於相對性變幻的環境。

nn

產生了事物的相對性,但不固化事物的相對性,因此事物的相對性得於自由變幻;對事物施加作用,增減其相對屬性以達至平衡,但不偏持於任何方向,因此兩種相對的屬性都能得於平衡共存;使事物分化為相對的類別,但不會偏持於某個類別,因此兩種相對的類別都能分配到一樣多的事物數量。這些就叫做:「利於相對性的變幻」。

nn

德,只是道在相對性變幻後生出的一個分支。我們知道,自然法則是沒有相對性的,即生髮萬物,也毀滅萬物。如果我們引入n「利於」vs「不利於」這個相對性,那麼自然法則就被分成了兩個分支。其中「利於萬物」的行為,我們稱作「德」;而「不利與萬物」的行為,我們稱作「不德」。

nn

明白了什麼是「德」。我們就知道,「玄德」,指的就是「利於相對性變幻」的類別。佔有,偏執,主宰,都是含有相對性的行為,縮限了事物的相對性變幻的可能性。「不有」、「不恃」、「不宰」,都是利於事物的相對性變幻的,所以它們屬於「玄德」的類別。

nn

沒理解相對性變幻的人,就容易想不通,最後一句 和前面6句有什麼聯繫?

nn

明白了相對性變幻,我們就知道,最後一句是對前面6句的總結。

nn

總結了什麼?

nn

大道是即 「加相對性」又「去相對性」的,它不會禁錮其中任何一種作用。

nn

所以大道即能生養萬物,卻又不佔有,偏執,主宰萬物。

nn

而世人往往偏向於「有相對性」而不能平等的做到「無相對性」。

nn

所以老子才舉例,提出6個反問:你能「有相對性」,但你能也一樣做到「無相對性」嗎?

nn

人的意識分後天,能不能也可以做到不分彼此,無相對性呢?

nn

有意的去修鍊真氣運轉,但能不能也可以做到 無意就讓真氣運轉呢?

nn

人的心一直都含有執念,能不能也可以做到 完全沒有執念呢?

nn

去治理國家,往往都含有主觀意念和想法,能不能做到完全不帶主觀想法,只遵從自然的平衡法則行事呢?

nn

人接受外界刺激,會產生不同的反應,能不能做到 沒有反應的差別呢?人

nn

能生出不同的知識見解,但你能不能對這些知識見解不帶任何偏見呢?

nnnn

有的人可能要問我,為什麼要去相對性呢?

nn

因為如果只能「加相對性」而不能「去相對性」,你就會被相對性給局限住,給禁錮住。

nn

意識被相對性局限住了,就難以達到純先天意識。

nn

真氣運轉被相對性局限住了,就難以自由運轉。

nn

心靈被相對性局限住了,就難以真實平靜的反照一切。

nn

執政統治 被相對性局限住了,就會糊做妄為。

nn

感官刺激被相對性局限住了,就會放縱慾望。

nn

認知見解被相對性局限住了,就會偏見固執。

nnnn

相對性之總結:

nn

老子在第一章就告訴我們,要常常從「無相對性」角度去觀察,以此發現法則原理。也許是怕人們不知道要怎麼做,老子在這章用了6個反問來列舉「去相對性」在煉神,練氣,養性,治國,脫俗,見慧,等方面的運用。

nn

通過這些例子,老子告訴我們,不但要能有相對性,還要能無相對性,不要禁錮相對性的自由變幻。

nn

通過去除相對性,人就可與解除「有相對性」的局限,就能擴展其自由度,就能從下層的子集法則,上升到更高層的母集法則。


推薦閱讀:

徹悟 道德經 第75章 無以生為
徹悟 道德經 第39章 得一
莊子-逍遙遊(1)

TAG:国学 | 道德经书籍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