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胖子數量全球第一,越富越胖還是越窮越胖

全世界哪個地方胖子疫情最重?答案是中國。

2016年,英國的帝國理工大學發表在《柳葉刀》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的成人胖子約為9000萬,男性肥胖人數為4320萬,女性為4640萬,貢獻了全球15%的肥胖人口,居全球第一,僅四川一個省的肥胖人口就超過瑞士全部人口數。緊隨其後的是美國。

但顯然,中國肥胖人口「全球第一」的軍功章有龐大的人口基數的一半,肥胖率的排名中,拔得頭籌的是美國。從美國中情局2014年製作的世界肥胖地圖來看,美國的肥胖率約33%。除美國之外,英語系國家廣泛中招,排名前三的還有肥胖率27%澳大利亞和25%的英國。

不僅如此,下圖還可以看出全球肥胖局勢都異常緊張,尤其是大部分歐洲、中東及北美國家情況尤為明顯。

(世界肥胖地圖)

相對地,肥胖率最低的國家由孟加拉國和衣索比亞共享,兩個國家的肥胖比率都只有1%。尼泊爾肥胖率略大於1%,排在倒數第二。實際上,低肥胖率國家大多位於非洲及南亞。

對比這一頭一尾的差異,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胖子更易發生在經濟發達的工業化國家。而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與其說胖子少,不如說瘦子太多更恰當,更甚得是這些地區的人還處在和飢餓做鬥爭的階段,果腹尚且成問題,肥胖就無從談起。

(在尼泊爾,很多小孩還處於沒有辦法獲得充足營養的階段,大多面黃肌瘦,不知胖為何物)

似乎,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胖是富人的專利?

恰恰相反,肥胖在發達國家是「窮人的疾病」。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美國窮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 始終顯著高於富人,窮人孩子嚴重肥胖症發病率要比富家子弟高出 70%。無獨有偶,英國的情況也類似。

個中緣由,BBC一部名叫《人生七年》的紀錄片能給出答案。這部片子在底層、中產和上流社會分別選取一些小孩,從七歲開始記錄他們的人生軌跡,每隔七年做一次回訪。片子第一次拍攝於1964年,時至今日這幫人已年屆60,人生道路基本已成定局。他們身上有著非常清晰的階級固化的烙印,精英的階層的小孩的一生維持著精英化的生活,底層則各有各的辛酸,難以突破原生環境的高牆。我們從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條件在這群人臉上刻上的痕迹,衰老首先找上了底層生活的人,有趣的是,肥胖也做了相似的選擇。

(越胖越窮……)

答案就是,相比價高健康的蔬菜瓜果,窮人只能負擔得起價格低廉脂肪含量高的垃圾食品。而當操持生活花費太多精力時,窮人也勻不出時間來關心體重。窮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也難有身材管理的觀念和知識。

(西方國家,健康的蔬菜水果的價格遠高於垃圾食品)

說回我們自己的國家,肥胖與否的確也與經濟好壞相關,但情況複雜多了。《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的一篇報道指出,2010年我國≥60歲老年人中,有接近一半的人體重超過正常標準。這些老年肥胖者當中,受教育水平高、家庭經濟好、居住在城市與肥胖比率呈線性正相關。

從老年人這裡得出的結果與發達國家相反?但結合上另一篇論文的研究,答案並不能這麼輕易就得出。

醫學期刊《健康與地域》一篇基於 10 萬中國人的研究論文指出,在整體經濟欠發達,人均教育程度低下的地區,如中西部和農村,受教育程度較高人群更有可能超重;然而,在相對富裕,人均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地區,如東南沿海和城市,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群更有可能超重。很明顯的,我們的肥胖既是富人的專利,也等於窮人的疾病。

在中國,胖子在不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呈現貧富兩極化,從何說起呢?不發達地區更多是富人更胖,受教育程度高意味有更多機會擁有良好的經濟條件,富人有更多機會接觸營養豐富的食物,往往食物越匱乏時,「胖即富貴」的觀念越深,另外從我們對暴發戶的偏見印象「肥頭大耳」也可見一斑。窮人則和孟加拉國、尼泊爾的情況類似。

(影視劇中,典型的暴發戶,頭大腦圓,滿臉橫肉的樣子)

而發達地區則相反,他們更早富起來,更早經歷了如中西部地區現在富人的發展階段,如今已由「胖是富態」進化到了「胖是窮人的疾病」。中西部和農村的富人正和東南沿海和城市的窮人歷經著相似的階段。

而≥60年的老年人,是50年代或者是更早出生,他們的人生恰好經歷了多五十年代的饑荒、六七十年代的糧票配給到改革開放後食物充足供應等多個變革時代和高速發展過程,前半生都處於吃不飽或者剛好糊口的狀況,根植在基因里對食物的渴望從未間斷過,好不容易熬到可以放開肚子吃的階段,當然要把前半輩子欠下的食慾都補上來。經濟狀況良好的老年人則更有機會吃到多、且有營養的食物,而對「富態美」的追求在老年人中相當普遍。

(隨著經濟的增長,中國人對待食物的觀念發生了變化)

總結起來就是,經濟搞上去,肥肉長起來!

但吃胖容易,減肥難,肥胖給健康造成諸多的威脅。肥胖率居榜首的英美兩國就為此造成的巨額醫療開支頭痛不已。在英國,與肥胖相關疾病每年耗費國家醫療服務系統50億英鎊(433億人命幣)的醫治費用。

英國政府將嘗試推行一套激勵措施,鼓勵因肥胖、吸毒或酗酒而長期領取政府相關疾病補貼的民眾積極接受治療、改變不健康生活方式,如果肥胖者拒絕接受減肥治療,今後可能將無法再領到當局發放的各項補貼。

肥胖造成的健康風險,首當其衝的是代謝相關的疾病,我們熟知的二型糖尿病、「三高」都與肥胖息息相關,肥胖患者患上糖尿病的風險為普通人的40倍。那些身形肥胖但是卻沒有新陳代謝問題的人依然比正常體重且沒有新陳代謝問題的人心臟出問題(比如心臟病)的幾率高24%,他們在十年內因為某一原因死亡的幾率也更高。而中年發福的人也面領著更大的痴呆風險。實際並沒有完全健康的胖子,即使現如今他們處於正常中,也有更大的風險患病,最後的歸宿是胖死。

說了這麼多,你或許還不知道,怎麼判斷肥胖,有一個簡單粗暴的辦法,身體質量指數(BMI)可以衡量,計算的方法是:

參考標準是:


推薦閱讀:

拒絕單一跑步,你可以浪到飛起
癌症移民:在骨肉和家鄉之間做一道單選題
堅持跑步真的會改善皮膚的狀態,讓皮膚更好嗎?
對抗腳氣的八種傳言解密?
用了四盒足光粉為什麼還是治不好腳氣?

TAG:肥胖 | 健康 | 贫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