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T-10試比高——中國坦克史Part II

源自蘇聯,用於中國——IS-2坦克簡介

二戰結束後,中國的裝甲兵部隊幾乎等於零,需要全部白手起家。作為共產黨執政的國家,美國對其頗有戒心,隔壁戰敗國日本沒有任何一個拿得出手的重型坦克,歐洲眾國與中國又距離太遠,左右思量,唯有距離中國又近、又同是共產主義國家、坦克部隊又十分強大的蘇聯值得中國進行借鑒和學習。藉此契機,中國在1950年向蘇聯購買了一批坦克。這批坦克中有IS-2 1944型和IS-2 1943型。IS-2車組乘員共四人,分別為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車長同時兼職通信兵。該車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的駕駛艙內,其餘三人均在炮塔內部。主炮左側從前往後為炮手和車長;而主炮右側為裝填手。這兩版坦克的主要區別在於1943型使用的是122mm D-25坦克炮,該炮採用螺口式炮閂,而在1944年型上採用的D-25T則採用了立楔式炮閂,提高了裝填效率。車內炮手的潛望鏡也由PT-4-17更換為了MK-4。此外,IS-2m還將前部裝甲改為傾斜60°的整片傾斜裝甲,該設計在後續的IS-4中得到了傳承。IS-2m亦在車頂加裝了一挺DShK重機槍。

1943年型IS-2。注意駕駛員席附近的裝甲較為垂直,與KV系列相似。

1944年型IS-2。 前部裝甲的改動與車頂的機槍都很明顯。n

IS-2 1944年型有個別名叫IS-2m。注意這不是IS-2M,IS-2M是50年代進行現代化改造之後的IS-2。IS-2 1944年型和IS-2M最主要的區別在於IS-2M的載彈量由28發增至35發、換裝V-54K-IS引擎(600馬力)、以及一些細碎的更新,但車體外觀的變動並不大。

覺得之前兩車的前裝甲對比不清楚的讀者可以看下圖。

深藏還是意淫——IS-2U/110無責任猜想

110/IS-2U,坦克世界中中系8級銀幣重坦。除了坦克世界官方給出的數句介紹以外,沒有任何的資料可以證實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一輛坦克, 互聯網上除了一張模糊不清的圖紙以外就什麼都不剩下了,而且該圖紙也不清楚到底是史實圖紙還是後來人進行的藝術創作。本人回顧了Wargaming上傳的介紹中國坦克歷史的視頻,發現它隻字未提該計劃,估計是為了八級不空隨便編了一個假故事。

(上圖為現在唯一能找到的「證據」,一張寫著俄文的圖紙,可見這個計劃設想的主炮並沒有變動,還是122mm D-25T型主炮)

據官網介紹,110/IS-2U在《坦克世界》中的介紹是在1944年10月由蘇聯人在IS-2的基礎上進行的進一步改裝設計的一個計劃,後被終止並提供給了中國。值得注意的是,IS-3的設計也在相似的時間進行開發。Wargaming講的故事本身有一定的可信度: IS-2和110的底盤沒有修改。懸掛系統方面,均是6個小路輪搭配3個拖帶輪; 而引擎室也和史實IS-2的一模一樣。再看乘員布局。在《坦克世界》中,110與IS-2的乘員分布驚人的相似,幾乎沒有變動的地方。當然蘇聯的IS-3布局亦是如此,蘇聯的乘員布局設計可謂是一脈相承。

在名字方面,110的這個編號也沒有什麼問題。由蘇聯引進的T-54A的國內編號為WZ-120,而自行設計的坦克69式的編號則是WZ-121;中國沒有引進別國輕坦,而輕坦的編號就從WZ-131開始進行編排;由蘇聯引進的IS-2並沒有國內編號,而WZ-111是中國研製的第一輛重坦。以此推斷,蘇聯引進的圖紙IS-2U如果正式列編,WZ-110的這個編號是較為準確的。

至此,這個計劃在歷史上究竟是什麼樣的呢?本著寧可信其有的精神,本人在此提出四個可能的情況:

1.該計劃是IS-3(703工程)的前期設計稿,最終定稿的時候炮塔和車體都進行了進一步的改動。

2.該計劃是與IS-3(703工程)競爭的計劃,但因為IS-3被選用而被廢棄。

3.該計劃是IS-2m的進一步修改型,吸取了IS-3的設計理念,但因改動較大不經濟而被否決。

4.該計劃是其他蘇聯坦克計劃(IS-4/IS-6)的某個原型圖紙。

第一輛也是最後一輛——中國重型坦克WZ-111

1960年10月19日,國防科工委發表指示,要求設計一款重型坦克,用於替代50年代購買的蘇制IS-2坦克,產品代號WZ111。同年12月24日,裝甲兵技術部對重型坦克做出了技術規定。1963年5月,國防科工委重新頒發《WZ111重型坦克設計技術任務書》,明確了坦克的技術指標。在那個年代,中國的裝甲兵雖然欠缺工業實力和技術儲備,但勇於爭先的精神十足。計劃書中展現出了「趕蘇超美」的決心: 新式重坦的性能要超越蘇制IS-2和T-10M,也要趕超美製M60坦克。同年10月,WZ111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正式開始。1964年,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院下達研究任務書,進一步確立相關技術指標。以此為計劃,在1965年,第一輛原型車就駛下了生產線並進行試車。可惜的是,1966年,總部機關和國防工業部門認為主戰坦克取代中、重型坦克的勢頭不可阻擋,對坦克發展規劃做出了調整,仍處在技術攻關階段的WZ111重型坦克就這樣胎死腹中。

WZ111重型坦克的外觀明顯散發著「蘇聯血統」,首上裝甲與T-10相似,均為楔形裝甲。該車炮塔設計渾圓,就像一口倒扣的鐵鍋一樣,抗彈外形優良,投影面積小。WZ111的戰鬥重量為46噸,不過其履帶也相應設計的更寬,因此接地壓力反而比59式中型坦克還要低,僅為75.1Kpa通過性很好。車體全長(炮管向前)為10.625米,車體寬度3.3米,高度2.497米。除長度外,基本保持了與59式中型坦克一樣的大小,59式能通過的地方WZ111也能通過。

與IS-3相似,WZ111的車體裝甲兩翼向外延伸至履帶上部,在儘可能減小車重的同時增大了車內空間。這種設計結構複雜,工藝也要求更高,展示了國內生產水平。

WZ111的駕駛艙位於車體前中部的楔形裝甲後側,與IS-2、IS-3和T-10基本相同。這種設計能有效減少視野死角,方便駕駛員操控。動力方面,該車計劃配備一台基於V-54(59式中型坦克的發動機)的750馬力柴油發動機,因發動機過長而採用縱向布置。因為這顆大馬力發動機,整車的噸推比能夠達到驚人的16.3hp/t,足以支持其以50km/h的時速在公路上飛奔。WZ111採用扭桿懸掛系統,共有7對小路輪,與IS-2的懸掛一脈相承。該車採用廢氣引射冷卻裝置,取消了冷卻風扇。它的原理是利用發動機排氣形成的壓差,將外部冷空氣吸入,對水散熱器、機油散熱器等進行冷卻,隨即與發動機廢氣一併排出車外。這樣做省去了風扇,簡化了傳動裝置,降低了發動機的排氣噪音。但這個裝置體積大、排氣時溫度上升、廢氣若用於渦輪增壓裝置,就不能再用於引射冷卻裝置了。因此,該設計僅有少量裝備採用。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線圖中WZ111有3對托帶輪,而另一部分線圖和坦博的那輛WZ111的底盤都是4對托帶輪,本人認為這是在不同時期WZ111的設計,3對托帶輪的是比較前期的,而實車則是1965年版的設計結果。

此外,對比這兩張圖片,可以看出上面那張線圖的設計更像是IS-3的設計稿——楔型裝甲的設計貫徹整個首上,首下裝甲我想也應該是與IS-3相似的類五邊形軋制裝甲。而後面的線圖和實車,前部裝甲與遊戲中的一樣,首下裝甲為長方形,首上的楔型裝甲也是「嵌」在一片平面裝甲上的。我猜測這是為了提升與IS-3的區別度的重新設計,但歷史事實網上並不能查到資料。

WZ111配備一個三人炮塔,車長、炮手和裝填手三人位於炮塔內。除動力艙外,戰鬥艙車底亦有油箱。行駛時,該油箱內的柴油會通過一個吸油泵自動吸入主油箱,為車組成員減少不少轉換油箱的麻煩。

WZ111採用液壓操縱裝置,是國產坦克中的首例。採取液壓裝置的坦克,駕駛員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在連續長時間的駕駛後也不會非常疲勞,對操作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大有裨益。

《坦克世界》中9級重坦WZ-111 I-IV的130mm口徑火炮,雖然本人並沒有找到現實中相對應的火炮,但推測該炮改自中國的59-1式130毫米加農炮。59式130毫米加農炮是蘇制M-46 130毫米加農炮的國產化型,後在後續改進型的59-1型中,炮架、炮閂、反后座裝置、炮口制退器等都有所改進。不過給WZ-111裝130炮的計劃若是有,也無法製造出來。作為中國1959年8月才初次量產成功的加農炮,想把它進行修改,裝到坦克的炮塔內談何容易。由多孔式炮口制退器改為雙氣室炮口制退器的59-1式是1970年才設計定型的,WZ-111作為一款已於1966年徹底停止的計劃,又怎麼可能裝的上這門火炮呢?

(上圖為59-1式130毫米加農炮,炮口制退器的構造和遊戲中WZ-111 I-IV的一樣)

而且,絕大多數資料都將WZ-111計劃配備的火炮稱為Y174,一門122毫米口徑的火炮; 而這些線圖也應該是依據這門122毫米口徑的火炮設計的,而並非什麼130毫米口徑的火炮。

而多數文獻中提到的Y174,也沒有穿深等諸元數據,甚至沒有什麼有力證據證明這門炮曾生產出來過。有文獻指出,這門坦克炮由地炮改進而來。聽到地炮,與其名稱非常相似的蘇制122毫米D-74地炮就立刻進了懷疑名單。該型地炮的中國授權產型被稱為60式122毫米加農炮,相比IS-2上的D-25T坦克炮,該型火炮更加先進。本人認為,所謂的Y174很可能就是60式的改進型。

有人認為,所謂的130毫米口徑火炮計劃,是因為Y174型遲遲未能交貨而採取的第二套方案。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此處存疑。

一直以來,WZ111都是國內唯一承認的重型坦克生產計劃,其底盤目前仍擺在北京的坦克博物館內。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110、112和113在歷史上存在過,因此,任何關於它們的歷史都是基於可能性和外觀的推斷。作為第一款重型坦克,WZ111的設計指標明顯超出了國內的生產水平,乃至「WZ111的火炮、裝甲和發動機遲遲達不到設計水準,因此被迫下馬」的推測與「為主戰坦克讓路」的推測各有信者,上文介紹時本人用的是「為主戰坦克讓路」的推測。另一種觀點的理由也比較充分,譬如60X系列無鎳鋼鋼種於1960年代才逐漸設計定型,而製造WZ111所需要的工藝又比59式要困難得多,出現技術困難是正常的。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從1963年該項目真正開始研究到1966年被停止,該坦克計劃只經歷了短短的三年研發時間。就算是與開發時間非常短的62式輕型坦克相比,研發時間也是整整少了一年。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設計定型完成,恐怕是強人所難。而且,62式坦克在經歷76.2毫米坦克炮無法實裝的困難後,通過更改計劃中的主炮,最終完成了計劃。而到了WZ111,中央就突然變得沒有了耐心,實在令人匪夷所思。因此,本人認為,WZ111的下馬,並不是因為技術原因,而是路線的改變導致的。

重坦還是中坦——112、113的猜想

在《坦克世界》的坦克介紹中,112的設計始於1962年。該計劃為了方便後勤保障,使用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的零件進行組裝。它的後期發展型稱為113。113的發展始於1963年,作為WZ111坦克的替代選擇進行發展,但由於主戰坦克的發展而被取消。

這兩個計劃和WZ111的最大區別就是112和113上的大路輪了。對59式中型坦克熟悉的朋友可能已經看出來了,112和113的路輪與IS-2和WZ-111的完全不同,反而與59式的一樣。這兩個計劃的懸掛系統應該就是借鑒乃至直接採用的59式的成熟方案。

個人認為,這兩個計劃如果真的存在,那應該是因WZ-111坦克開發困難而提出的替代方案。中國當時擁有的坦克製造技術最精確、最好的就是蘇聯援助的59式坦克的全套圖紙和生產線。從WZ111托帶輪的變化可以看出,該車的懸掛系統當時是受到爭議或是不可靠的。因此,採用另一套懸掛系統就成為了一個現實的問題。借用成熟的59式坦克的懸掛系統來設計重坦的確是個可以考慮的想法。此外,若是750馬力發動機和Y174坦克炮都遇到技術問題,也可以選擇12150L系列發動機和D-25T坦克炮進行裝備。不過如果這麼造坦克的話,和IS-2的差別可能就是一個裝甲外形了......

不過這兩個計劃都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它在歷史上存在過,因此以上關於112和113的內容均為猜想,請不要輕信。

====================

以上就是《欲與T-10試比高——中國坦克史Part II》的全部內容啦~Part III將會為大家帶來中國中型坦克的歷史(至80式),大家盡情期待~

推薦閱讀:

義大利線可能公開等雜七雜八的新聞
[討論帖]對於《坦克世界》的裝甲改動,你怎麼看?
WOT ASIA SERVER- VALKYRIA CHRONICLES&CREW ART

TAG:坦克 | 坦克世界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