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長篇的體驗(上篇):X3的旗艦 適馬 SDQH感受分享
習慣了XT-2、XT20、X100F的我對於SDQH的體驗真是感受到了大衝擊,好比小跑車換上了越野車。真的,無論是手感厚實度還是份量都有確實這種當量的變化。
SDQ-H的外觀爭議很大,評價兩極分化嚴重,可能是因為工業感很強的暗盒造型、完全無視無反系統體積的三圍尺寸,以及為SA卡口鏡頭群法蘭距而妥協的「嘴巴卡口」。
nn如果是我個人發表觀點:做工細緻,很有工具感的紮實相機。
SDQ-H雖然大且重,但手感真的好。
寬大厚實的手柄完全可以貼合整個手掌,深度夠,高度夠,不僅中指、無名指、連小拇指都有地方著力。不僅如此,手柄與卡口間還有充足的空間給右手手指活動,不易疲勞。
前後撥輪的位置也很易於同時操作。後撥輪的阻尼略小用來快速改變EV。前撥輪阻尼略大用來改變光圈孔徑。
可以這麼說,論握持手感,這是我目前體驗過最好的消費級無反了。
機身標示MADE IN JAPAN,這也是適馬一直引以為傲的一點。
「嘴巴」上方有機身電源開關、光軸、鏡頭安裝定位標示,含著的不僅是感測器也有防塵保護玻璃(說明書上是這麼標註的),前端則是與以往SD機身一樣的卡口、觸點。管壁與機身一體成型,用料厚實,做工精良,所以請不要擔心強度問題。
nnnn與我手頭上其他無反不同的是,SDQ-H感測器的位置標示距離機背距離很厚,是因為需要安排更多的空間給晶元組與導熱么?
背面的布局很有新意,雙LCD屏幕,左側大屏顯示取景或照片回放,右側小屏顯示機身狀態。
右側可以看到液晶點亮、ISO、測光方式、拍攝模式都有獨立按鈕可以快速改變,這是以往在專業單反才有的待遇。適馬對於該機身的定位很明確:PRO。
EVF十分另類地走到了機身中軸線的右側,對於右眼取景的人來說十分容易上手,而我這種左眼取景的在適應後也不會影響操作。
為什麼EVF要在這麼另類的位置?
我說下自己的看法:閃燈熱靴位置盡量靠近光軸是必須的,厚實的手柄以及富餘的手指空間還有機背的左右雙屏設計的寬度都讓EVF的可以落腳的餘地減少了。如果把EVF做在最左側(類似松下GX8)並且不妥協握持空間,那麼機身就會變得更寬。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我猜測是:散熱。這裡借用下官圖說明下我使用時候的熱感。
當時我在拍攝時的工況為:室溫22度左右,標準電源管理模式(非ECO)、LCD取景,單次對焦,單次快門釋放、RAW+JPG記錄,儲存卡為SONY UHS-I SD紅卡(讀95、寫60)。大約拍攝3-4張後關機,肉眼取景後重新開機拍攝。在這種工作強度下,15分鐘不到的時間,左手就明顯感到熱量了,熱源集中的地方見上圖,熱量主要向上擴散。
熱量主要集中在我畫的色條範圍,可能那裡是處理器集群的區域,底部最燙,然後向上蔓延。機身的右側沒什麼熱量,反倒是富士無反這種電池倉易發熱現象,適馬的SDQ-H卻幾乎沒有感受到。
所以我猜測為了散熱,EVF的位置也不得不遷就下,以免「遭殃」。
nnnnnnnnnn說到EVF,我也說一下觀感,解析度不高,比較奇葩的EVF觀感遜於機背LCD的機器。EVF與LCD的刷新讀取速率也不高,在較快速平移時都會有果凍效應。
很多人關心對焦速度,直截了當說,對焦速度確實比主流慢。
確定對焦點後半按快門,機身馬達動作,可以看到LCD中的景物迅速變清晰後,還要大約0.5秒不到的時間聽到機身「滴」的確認音。
我估計是機身為了對焦精度,在對焦快要完成時,忽然降低速度,開始反覆類比微調,最終才確認並鎖焦的設定。
nnnnnn這種設定針對性實在太明顯了,完全是針對高精度的拍攝,確實也只有這種保守的方案才能符合X3感測器的終極命題:細緻的表現力。
最後說電池,電容量還不錯,但是考慮到X3系統的龐大運算量,電容量再不高就會成為短續航機。
可以看到SDQ-H的電池容量為14Wh。屬於業界翹楚之一了。
可供參考對比的是富士APS-C系列無反的電池容量為8.7Wh。富士中畫幅無反GFX50S的電池容量為14Wh。
電池續航能力,按照我剛才說的工況強度,230張上下。
--
最後關於SDQ-H的體感部分我做下總結:
1.可能是市面上最大最重、也是握持感最棒最厚實的消費級無反。
2.機身質感非常出眾、按鍵布局與操控邏輯都很專業。
3.對焦比主流無反慢,但十分精確。
4.LCD觀感比EVF略細膩一些些。
5.續航能力很一般,機身的左下部容易發熱,需要注意。
怎麼樣,是不是不盡如人意?可能你不是它的受眾,我曾經也自認如此。
但別忘了,他是個偏科生啊~!開始新聞樂見的相互傷害環節~!
喜聞樂見的對比環節,考慮到SDQ-H原生2500萬像素,我手頭正好有一個原生2400萬像素的APS-C畫幅的馬賽克機器,手頭上也正好有一個適馬的SGV 17-70mmF2.8-4 | C高端套頭。
戶外不可控因素較多,所以採用室內棚燈,統一熱靴引閃拍攝靜物的方式來比較。盡量把環境因素的干擾降低。
工況:統一ISO 100,M檔,光圈1/100s,快門F11,焦段35mm,統一機頂熱靴引閃。
nnnnnn我們都知道肯定有差距,就是好奇差距有多大。
選用彩色油墨並帶有細小字體的印刷品就是為了考驗機器的實力。猜猜上面哪個是馬賽克、哪個是X3?
差距大么?哈哈!其實兩個都是馬賽克,只是下圖加銳了。
而下圖,才是X3......
看到油墨網點了么?
換個毛絨裝飾吧,可見的細節更多一些。
不賣關子了,直接標註:無論是手機端還是移動端,請使用100%大圖查看以便比較差異。
差距主要在純色的解析度上,例如紅絨毛、綠絨毛、聖誕老人鼻子處的細節表現。
2400W馬賽克的機器加銳後,單獨看細節還不錯,但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與X3對比後可以感到有明顯的塗抹痕迹,缺乏立體感。
你想說吊打是么?就這麼完了?
我什麼時候讓你們失望過?
借到了42MP像素全畫幅馬賽克畫質旗艦,某家的黑科技XXRII,鏡頭為某家的24-70mmF4L IS、MB4轉接環。
同樣的工況,熱靴引閃、M檔、ISO100、F11、1/100s、單次對焦。
哦對了,XXRII是用RAW拍攝,最新版本的ACR轉最高精度JPG。
X3文件也是RAW拍攝,最新版本的SPP轉最高精度JPG。
為了便於大家的觀察,我做了雙基準對比:
首先以SDQ-H為基準,把XXRII縮小到SDQ-H像素後,100%放大對比。
nnnnnnnnnnnnnnnnnnnnnn然後以黑科技XXRII為基準,把SDQ-H插值到XXXRII像素後,100%放大對比。
從上圖對比可以看到黑科技42MP的XXRII比之前的24MP馬賽克機器好了不止一點半點,無論是細節呈現還是立體感上,對於紅綠過渡的處理尤為明顯,已經在大部分區域表現逼近25MP的X3感測器了。但在某些顏色的處理上還是略遜一籌,例如鼻子部分、縫線部分的細節。
nn然後我們將X3文件插值到42MP,看看結果。
有點被嚇到的是,Photoshop插值後的X3圖像在明銳度上並沒有什麼下降,看來偽色少真的很耐插值。(畢竟原生明銳度高、偽色少、模糊值少,放大容忍率就更大)。
插值後的X3文件簡直驚艷到我了,與黑科技XXRII的差距,的的確確是一眼的。
讓我緩口氣~等等,既然X3耐插值,那我就使勁插黑科技與SDQ-H,看看會不會HIGH。(停車,我有點暈)
nnnnnn目標:150MP,也就是一億五千萬像素,發車~!!
別急著鼓掌,有拐點喲~!我們看看紅綠色的表現如何。
在極限插值後,紅綠色的明暗解析度不敵黑科技對手的SDQ-H終於敗下陣來,硬吃解析度的拐點出現了,不知是不是新一代X3 Quattro感測器的R:G:B=1:1:4結構的關係。
紅色、綠色感光層獲取到的亮度信息量不如藍色層。
由此看來,插值對於X3不是壞事,完全可以無懼50MP級別的挑戰。甚至在明銳度上勝出。
但凡事要有個度,150MP的暴力插值還是太吃RGB的原生解析力。
nnnnnnnn對於這個環節,我個人的總結是SDQ-H作為原生25MP的機器,吊打24MP馬賽克的機器,在面對40MP級別馬賽克的挑戰,依舊有一定的優勢,即使在雙基準對比下,輕微的插值反而會讓優勢更明顯,但是過大的極限插值會暴露出原生R與G層信息量不足的短處,不建議暴力插值。
最後看看日光下,遠景表現力如何,工況:統一ISO100、F8、1/100s,RAW轉JPG,直接將X3文件導出的JPG在Photoshop插值到42MP進行對比。
順便SDQ-H的JPG Super Hi內插值51MP模式也過來打個醬油。
nn51MP的照片不是同時拍攝,所以僅供參考不具備對比性,博君一笑。
說一下這個環節我的想法:同樣曝光量的情況下,SDQH更亮一些。
SDQH在42MP面前沒有優勢,有更好的明銳度,但解析力輸了,而且原生文件不處理的話,暗部還有更多的灰噪和彩噪,這點可以在仔細觀察腳架陰影下好德便利店門口的空間區域得出。
而作為順帶一玩的JPG插值S-Hi模式(機內插值後以51MP輸出JPG封裝文件),以我個人的要求:不可用,以100%放大倍率觀察樹葉,可以明顯看到馬賽克現象,色彩過渡不順滑,感官上類似於低碼率的影片在遇到信息量複雜的畫面時出現的現象,且畫面的暗部也更臟,所以不建議開啟,我寧願RAW,自己插值。
舉個瞎說的例子:寧願看50M碼率的1080P,也不看30M碼率的4K視頻(壓縮到這個信息量的視頻,色彩與寬容度會是什麼樣子,大家可以腦補下)。
所以面對目前最頂尖的全畫幅畫質系統,沒有勝率,且噪音更大。
在光照理想均勻的棚內,倒是可以你來我往。
我覺得SDQ-H並沒有什麼可以責備的地方,畢竟對手是個三高級別(解析度+感光面積+售價)的頂級高手,能夠互有勝負,已經非常厲害了。
nnnnnnnnnnnnnn至於同價位(8-9K)的在售馬賽克機器...想要和SDQ-H比畫質......咳咳~~~
SDQ-H有DNG封裝格式,所以各大解碼軟體都可以順利讀取,只是文件尺寸大了很多(大了將近一倍),是不是DNG格式更好呢?我拍攝了RAW格式轉16bit TIFF與DNG打開對比一下。
nn統一ISO100、F8、1/320s、單次對焦
Photoshop打開DNG的默認出圖,飽和度比TIFF高了一些,不去管它,看解析度吧~
地面泥土、樹葉的表現確實是RAW轉TIFF更有顆粒感,更有反差與立體感一些。腳手架竹排的細節也是RAW轉TIFF的表現更好,但噪點是DNG更勝一籌,可以看屋頂的紅色區域表現。
純RAW格式封裝時會有SFD模式選擇,可以看做是SDQH腳架福利,在這個模式下,SDQ-H會採用多張包圍曝光連續拍攝RAW文件,記錄後封裝在一起成為X3I文件。
X3I文件只能由SPP軟體解碼併合成,由於光信息量是單張拍攝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所以得到的好處是很可觀的,
強大得多的寬容度、更細膩的畫質、單張拍攝的暗部噪點幾乎被一掃而光。
nnnnnn我拿出圖來對比一下:
之所以選擇背光的花卉就是為了製造高光比的場景,在縱深花瓣之間的光線衰竭強烈,光比很強。
我們能明顯看到兩圖之間的層次與細節的展現完全不同了,不是光亮了那麼簡單,而是亮部、暗部的細節完全展示出來了。
舉例子來說的話,感觀區別像是背板燈壞了一片的燈箱廣告片與完好的燈箱廣告片。
放大觀察,差異同樣驚人,多次曝光通過演算法增強了細節,去除了噪點。
未完持續推薦閱讀:
※真假鮑師傅之戰打到南京了!
※上海最好吃的辣肉面,店裡總有個厲害的爺叔
※最全濟南宜家餐廳美食測評,吃遍整個菜單到底哪道最好吃?
※青春有張不老的臉,不P圖如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