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艦奉命撞擊你艦」是個漂亮的故事,但它是假的?
北京時間昨天凌晨1點半左右,一艘美國軍艦與一艘菲律賓籍貨船,在日本附近水域相撞。美國軍艦3人受傷,其中包括1名指揮官,另有7名美軍船員失蹤;反倒是菲律賓籍貨船目前還沒有人員受傷的消息。
從撞擊後的情況看,美國軍艦受損的程度也遠遠超過菲律賓貨船。英國《金融時報》17日則稱,「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兩到三個艙室漏水,動力系統也喪失殆盡,而商船仍具有動力。
對於美國軍艦來說,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與別國船撞擊了,最知名的一次當屬25年前美蘇發生在黑海的撞船事件。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的航跡圖)
1、海洋法公約vs航行自由
1988年2月12日,美國海軍「約克城」號(CG48)巡洋艦和「卡隆」號(DD970)驅逐艦在黑海蘇聯領海內宣示無害通過權時,分別遭蘇聯護衛艦「無私」號(Беззаветный)及SKR-6號撞擊。
導致撞擊的根本原因是美蘇兩國圍繞無害通過權的一系列政治鬥爭,1973年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召開,預備提出一個整合前幾項海洋公約的完整海洋法公約,新公約對海上不同區域(如領海極限、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等)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雖然新公約直到1982年才終於達成共識(1994年才生效,美國始終未批准該公約),但美國政府認為按照新的公約,許多國家會對本國相應權利區域進行明確界定,這樣必將嚴重影響美國一直以來堅持的航行自由。因此1979年美國(卡特政府)開始實施旨在宣示「國際法許可下的無害通過/飛越權力」的非正式行動,行動的目的是讓海域沿岸國明白,美國不打算承認這些國家在。
美國大西洋司令部指揮官曾在1979年明確指出「未來海空軍計劃舉行一系列演習、穿越和飛越活動,以此維護美國的權力,應對那些過分要求」。實際上美國軍方是要發起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行動,具體抗議內容包括:
抗議所有超過12海里的領海主張(以及部分超過3海里的領海主張),在聲索領海與國際水道交疊地區重點抗議。
抗議所有在美國認定公海水道宣布限制航行的主張。
抗議所有限制軍艦通過或要求事先通報的主張。
抗議所有在已有無害通過規定上增加過分限制的主張。
抗議在領海之外尋求海空通過管轄權的主張。
美國軍方擔心如果不儘快擺明立場,很可能會越來越被動,這項行動也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因為後者發現外交抗議沒什麼效果。里根上任後,美國政府對保持航行自由的態度更加明確和積極。美軍進行的航行自由演習縮寫做FON演習(Freedomof Navigation exercise)。
2、在黑海展示旗幟
20世紀80年代,美國海軍艦艇基本保持每年3次進入黑海「展示旗幟」,並對沿岸國家宣示其在黑海近岸海域的無害通過權力。其目的首先是宣示博斯普魯斯-達達尼爾海峽為國際水道,任何國家享有通過權,其次是宣示美海軍艦艇在蘇聯領海享有無害通過權,第三是宣示沿岸國領海外的黑海海域屬於國際水域,任何國家均享有此區域的活動權力。
美國認為其權力由1936年的簽署的《蒙特勒公約》支持,同樣,蘇聯也根據該公約對美軍的行動表示抗議,比如蘇聯曾指責美國海軍派遣裝有「阿斯洛克」反潛火箭的軍艦進入黑海是違背《蒙特勒公約》的,因為該公約規定進入黑海的軍艦不得安裝8英寸以上口徑火炮,而「阿斯洛克」口徑大於8英寸,美國的回應是「阿斯洛克」不是艦炮,不在公約規定範圍內。
蘇聯非常反感美國艦隻在黑海的活動,一再宣稱美國的行動是危險的挑釁,只會「攪亂這片凝聚了黑海沿岸國家友誼的寧靜水域」。
黑海的魅力讓蘇聯視之如禁區。
1983年,蘇聯部長會議簽署了一項旨在約束外國軍艦的規定,名為「外國軍艦在蘇聯領海、國際水域、港口通過和逗留的規定」,該規定明確外國軍艦的無害通過權力僅在蘇聯領海範圍內劃定的限制區域內有效,並公布了波羅的海、鄂霍斯克海、日本海的蘇聯領海內無害通過的航線,但未在黑海劃定無害通過航線。
然而黑海區域美蘇的對抗遠遠超過上述3個區域,從60年代末開始,蘇聯對美國海軍在黑海的活動逐漸從外交抗議升級到了武裝對抗。
1968年12月9日,美國海軍第六艦隊驅逐艦「迪斯」(DD80)和「特納」(DD834)號進入黑海,在土耳其和蘇聯近岸海域航行3天,期間遭到蘇聯艦隻的緊密跟蹤,並被強烈抗議。
1979年8月,美國驅逐艦「卡隆」和「法拉戈特」(DDG37)號進入黑海「展示旗幟」,蘇聯戰機對2艦進行了超過30次模擬導彈攻擊,據五角大樓資料,蘇聯派出多型轟炸機(其中包括當時最新式的圖-22M)與偵察機一起保持對美艦的跟蹤。
1984年,美國驅逐艦「戴維R 瑞」號(DD971)在黑海新羅西斯克附近海域進行FON演習時,蘇聯戰鬥機以航炮朝該艦尾跡射擊,並有一架蘇聯直升機在對該艦拍照時,猛然降到距離該艦甲板僅有30英尺(9.14米左右,約相當於中國普通住宅樓3樓高度)高度處,這次輪到美國表示抗議了,美國認為蘇聯的行為違反了雙方簽訂的《海上事故協議》精神。
3、前奏
1986年,美國巡洋艦「約克城」號和驅逐艦「卡隆」號進入黑海南部克里米亞半島以南靠近蘇聯領海區域巡航,遭到蘇聯護衛艦「和諧」號(「克里瓦克」級)攔截,在蘇聯領海內逗留約2小時後,兩艦離開,蘇聯在黑海周邊的空、海軍力量提升了戰備等級,並派遣海軍飛機對美國艦隻進行威脅,此次事件引起了長達數周的外交糾紛。蘇聯海軍司令員切爾納溫在之後召開的蘇聯國防會議上向蘇聯最高領導人及國防部領導建議可用撞擊方式驅逐進入蘇聯領海的外國軍艦。
(約克城和卡隆摸老虎屁股不是一次兩次了,圖為蘇聯護衛艦撞擊約克城瞬間)
4、領海管轄vs無害通過
1988年2月12日,美國巡洋艦「約克城」號和驅逐艦「卡隆」號再次進入黑海蘇聯領海宣示自由航行權力,起初「卡隆」位置在距岸7.5英里處,「約克城」位置在距岸10.3英里處,按照切爾納溫的指示,黑海艦隊起初計劃派驅逐艦「紅色高加索」號(「卡辛」級)前來應對,但因該艦出現技術故障,改派「無私」號護衛艦代替,對峙的雙方艦艇中「無私」號只有「約克城」號排水量的1/3,SKR-6號只有「卡隆」號的1/4,除2艘護衛艦外,蘇聯海岸警衛隊。
鬥爭開始後,SKR-6首先接近「卡隆」,3分鐘後「無私」號接近「約克城」,同時圖-16型飛機臨空開始監視。鬥爭過程中,兩國艦艇間用甚高頻16頻道進行了多次對話。
9時45分(以下時刻均為黑海當地時間),美國艦隻航行在雅爾塔到福羅斯之間,距離福羅斯還有1個半小時航程,「無私」號向「約克城」發出信息:「你的航線將侵犯蘇聯領海,我建議航向轉到110度」。「約克城」沒有回答。之後「無私」號按照黑海艦隊參謀長指示,再次發出信息:「按照蘇聯現行法律,本地區禁止外國軍艦無害通過,為避免事故,強烈建議你改變航線,以免侵犯蘇聯領海」。
據「約克城」號事後報告,9時56分,「無私」號曾發出警告:「我艦將要打擊你艦」(ourship is going to strike on yours)。
10時15分,「約克城」號回復:「我不會改變航行,我的行動符合國際法」。
「無私」號根據黑海艦隊司令員指示,對「約克城」號發出警告:「即將進入蘇聯領海,距離20鏈,一旦進入蘇聯領海,你的行為將被視為入侵」。
10時45分,「約克城」回復:「不會改變航線,享有無害通過權」。之後該艦進入蘇聯領海,「卡隆」號也跟隨進入,邊境巡邏艦「伊茲梅爾」號對其發出警告:「你已侵入蘇聯領海」。
同時SKR-6開始加速追趕「卡隆」號,並始終尾隨後者,兩艘蘇聯護衛艦都發出警告:「你已侵犯蘇聯國境,我要求你立即離開蘇聯領海」。
當時「無私」號位於「約克城」號左舷,SKR-6位於「卡隆」號後部尾流中,2艘美艦仍然沒有改變航向。
10時56分,SKR-6距離「卡隆」號150米左右,收到後者信息:「不要靠近」,此時,「無私」號距離「約克城」大約50米,雙方軍艦進行了最後一次通信,據「卡隆」號13時20分向駐歐美海軍司令部的報告稱,「無私」號在撞擊前向美艦發出警告:「蘇聯艦隻奉命阻止對領海的侵犯,作為非常手段,我艦之一將打擊你艦」(Sovietships have orders to prevent violation of territorial waters, extreme measureis to strike your ship with one of ours)。「卡隆」回復:「我艦正在進行國際法許可下的無害通過」。
11時2分,在距離蘇聯海岸10.5海里處(44°15.2′N ,33°35.4′E),SKR-6撞上了「卡隆」號左舷第466號肋骨處(距艦尾約60英尺),前者部分舷牆支柱被撞彎,後者艦體外表輕微擦傷,油漆被蹭掉,兩艦都沒有人員傷亡。「無私」號轉向撞擊「約克城」號左舷,導致後者艦尾「魚叉」導彈發射架等部位受傷,導致無法使用,「無私」號右錨丟失,兩艦也無人員傷亡。發起撞擊的兩艦顯示出了較高的技巧,既果斷執行了撞擊命令,又未造成過於危險的後果。
SKR-6是艘米爾卡級輕護,可以看到它的駕駛室高度剛剛超過卡隆的干舷
11時40分,黑海艦隊司令員向兩艘護衛艦轉發了莫斯科的指示:「與美艦分離,要求它們離開蘇聯領海,準備應對再次入侵」。之後兩艘護衛艦與美艦各自保持了安全距離(據「約克城」報告,「無私」號與「約克城」拉開了300碼距離),美艦保持航向並駛出蘇聯領海,之後雙方未再發生摩擦。
無私號拍攝的 約克城
約克城拍攝的無私
事故發生後,蘇聯國防部發表聲明指責美國軍艦無視蘇聯邊境警戒船的警告並在蘇聯海域進行危險行動,同時蘇聯外交部也對美國發出強烈抗議。1988年7月11日,蘇軍總參謀長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在華盛頓舉行會談,對避免類似的危險軍事活動進行了討論,1989年6月1日,美蘇雙方簽署了「避免危險軍事行動協議」,該協議對兩國武裝力量單位在和平時期發生對峙時應採用的通信頻率和信號,應禁止採用的危險對抗行為,雙方在處理此類事件時應採取的措施等事項進行了規定,有助於減少和平時期摩擦升級的危險。蘇聯解體後,這項協議由俄羅斯繼承。
從後面的歷史發展看,1988年撞船事件對美蘇雙方都不算壞事,甚至可以說促成了雙贏的結果,圍繞對峙的焦點——無害通過權,蘇聯明確不會加以限制,同時美國也明確不會在黑海蘇聯領海範圍內進行FON演習這類行動,雙方都認可撞船事件的後續處理,並認為日後發生此類事故都可以參照黑海撞船事故的處理辦法,這在兩國對峙的背景下無意是非常有益的共識。
5、訛傳
當梳理完相關報告和當事人(蘇方)回憶,筆者越來越傾向於認定所謂 「我艦奉命撞擊你艦」只不過是後人的演繹或訛傳。在VHF16頻道中,蘇聯護衛艦多次使用的詞是Strike,而在英語中,這個詞無論如何理解都不應是撞擊,實際上在西方媒體關於此事故的報道中,採用更多的是collided或bumped,有些則更形象的描述成shoudered。在撞擊戰術盛行的時代,描述撞擊常用的單詞是ram,做名詞則是指撞角。
而且梳理整個事件的時間線也可發現,蘇軍很早就已經開始威脅要「打擊」美艦,並且多次發出這類警告,美艦並沒有在撞擊後離開,而是繼續糾纏了一陣。藉此事件勾勒蘇聯海軍的硬漢形象不是難事,但遺憾的是事實並非如此,而且即便是蘇聯海軍,在處理此類事件時也是蠻專業、蠻有耐心的——雖然調門很高,但事後處理很理智。這一點恐怕源於蘇美兩家持續二十多年的海上對峙實踐,無論對於蘇聯海軍還是美國海軍,大家都飽經風霜,不是不更事的毛頭小子了。
在和平時期,海上對峙是少見的大新聞,但在看熱鬧的背後,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其實是對峙雙方如何處理和管控類似險情的能力和探索,在這方面並非沒有先例可循,冷戰期間美蘇對於海上對峙的一系列談判和協議,都很值得正邁向遠海的中國海軍去審視和研究。
推薦閱讀:
※成為妮可: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艱難改變
※美國往事中為什麼Noodles沒有參加接貨?
※都說在美國當醫生和中國不一樣,那麼到底哪裡不一樣呢?
※這居然是一把能分「敵我」的刀,割傷?不存在的!
※每個女孩都做過的夢 | 美國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