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只算半個人?印度「聖城」里殘忍的忠貞
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南約130公里的沃林達文(Vrindavan),相傳是印度教重要神「黑天神」童年生活的地方,這裡被視作印度教的「聖城」之一。但在印度,這個小城還有另一個名字——「寡婦之城」。
小城共有1萬人口左右,基本上都由寡婦構成,這些女子都是被婆家和子女聯手逐出家門的,在寡婦之城裡,她們只能依靠收入極低的職業甚至乞討為生。
作為寡婦的象徵,她們會被迫削髮,象徵女性身份的手鐲會被砸碎,餘生只能穿白色的紗麗,因為鮮艷的顏色會引起其他男人的注意,不能使用香料,因為那樣會「激起她們內心的慾望」,總之要用各種手段說明,「這個女人失去了丈夫」。
她們像是印度社會裡的隱形人,被視作異類和不祥之兆,除了彙集在這個據說被神庇護著的小鎮里,她們無處可去。
在印度,妻子的主要作用就是輔佐丈夫一生平安,長命百歲,丈夫如果不幸離世,妻子也就喪失了教義賦予她的地位認同,不僅不能繼承財產,甚至被認為是造成丈夫早死的元兇,被社會孤立,甚至連政府官員也長期漠視她們的權利。
寡婦之城的由來,並不是一個偶然。在古印度,根據當地古老的風俗,在丈夫過世後,寡婦們會執行一場叫做薩蒂(SATI)的儀式:跳入焚燒丈夫遺體的火堆之中,自焚殉夫,雖然這個風俗早就被法律禁止,然而在印度一些落後的村落里這個風俗依舊盛行。
1828年11月27日,59歲的寡婦自願殉夫,這就是舉行薩蒂(SATI)儀式的殉葬過程。
執行薩蒂(SATI)的寡婦必須要心甘情願,在印度古老的宮牆上,印著跟隨國王殉葬的後宮妃子們留下的手印。
如今的印度,古老的習俗已經有了一點改變,不再強迫婦女為丈夫殉葬,然而有一個殘忍的傳統仍然保留了下來,那就是寡婦只能算是「半個人」,要過簡單的修行生活,必須時刻懺悔,直到死後和丈夫在「那邊」重逢。
每天下午三點,所有的寡婦都會彙集到市中心的一座巨大神廟內,盤坐在昏暗的大殿內面對神像頌唱,祈禱神能保佑死去的丈夫,保佑自己下一世不用如此受苦。
結束了3個半小時的頌唱後,晚上她們還要再重複一次,這就是她們每天的「固定工作」,這可以讓她們每個月獲得125盧比(約18人民幣)的生活補貼,而那些老到不能頌唱的寡婦們,就只能靠著慈善者的施捨度日。
來到小城的寡婦,大部分都是被迫遠走他鄉,65歲的沙克提達西(Shakti Dasi)流著淚說:「丈夫還在的時候,他會保護我,他死後,我的兒子兒媳就再也不管我了,我被虐待,我的兒子甚至打斷了我的腿,從此之後我就決定再也不和家人一起生活。」
桑迪80多歲了,人很堅強,她年輕時就守了寡,不顧旁人的指指點點獨自帶大了四個孩子,最後卻是兒媳和兒子把她趕出了家門,兒媳對他說:「是我的丈夫撐起了這個家,你沒有丈夫,自己出去養活自己吧。」於是她來到了寡婦之城,因為據說這裡都是和她一樣的人。
年過60的戈文達·達斯已記不清自己在這裡居住了多少個年頭,但年輕時的生活經歷,卻依然歷歷在目。
她出生在加爾各答市附近的一個小村莊里,結婚後第二年,丈夫就因為肺結核離開了人世。隨後的近30年里,戈文達每天都在夫家不停地辛苦勞作,卻受盡虐待。終於有一天,身無分文的她決定踏上開往寡婦之城的火車,成為這裡萬千寡婦中的一員。
平日里,三五成群的寡婦們聚集在一起,訴說著自己心酸的往事,她們通常都是自己一人來到這裡,安穩的生活被掠奪,一無所有的離開家鄉,然而小城的生活也不好過,她們擠在矮小的窩棚里,沒有收入,沒有希望。
雖然寡婦之城由來已久,狀況難以根治,但也有很多社會團體想改變寡婦們的生活,近年來,有慈善團體為部分年紀大的寡婦們提供了住宿,也有很多年輕人來到這裡的寺廟,為他們提供食物,教她們讀書識字。
蘇拉布國際組織則為900名寡婦提供了每月40美金的生活費還有醫療培訓,「之前,她們都想死去,現在她們都想繼續活下去,重新感受生活。」
在國際組織的幫助下,許多小城裡的寡婦們在丈夫死後第一次參加了慶典,也是第一次,她們的臉上露出了真心的笑容。
雖然這些努力可能只改變了一小部分寡婦的生活,大多數的女人還在無助和痛苦之中掙扎,這個所謂的「神靈之城」象徵著印度人心中的溫暖和希望,但大部分人面對這群可憐的女人只有漠然和冷酷。
但是改變是從一點一滴開始的,希望神靈真的能守護這些孤苦無依的女性,讓守寡不再成為她們被社會遺棄的理由。
推薦閱讀:
※印度在非洲幹得過中國嗎?地球知識局
※何小鵬:內容是印度的下一個風口,UC要做印度最大的內容分發和服務平台
※雲市場軍備競賽拉開;O2O熱度未減 | 印度創投周報
※人民正變得富有,奢侈品牌應如何把握印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