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投機的道路必然是血淋淋的:成為大師,究竟要交多少學費?

撲克財經旗下品牌:最值得信任的大宗商品產業和金融服務業智庫。跨界、深度、專註——匯聚業內最值得分享、最有信息濃度的知識。歡迎移步微信公眾平台:puoketrader,網站:撲克投資家 大宗產業與金融智庫平台

文 | 馬克·泰爾 來源 | 摘自《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編輯 | 撲克投資家,轉載請註明出處

導語:投機到底該不該碰?

要想爬上梯子,你得從第一級開始。

—英國諺語

想在一年內變成富翁的人會在一年內上吊。

—達·芬奇

只有在字典中,成功才會排在工作前面。

—維達·沙宣(VidalSassoon)

投資大師隨著經驗的積累,他的回報也越來越多……現在他似乎能用更少的時間賺更多的錢。因為他已經「交了學費」。

失敗的投資者不知道「交學費」是必要的。很少能在實踐中學習……容易重複同樣的錯誤,直到輸個精光。

在人們的腦海中,沃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這兩個名字容易同他們的驚人投資回報記錄聯繫在一起—分別是每年24.7%和28.6%,就好像他們的投資才能是與生俱來的。

這絕對不是事實。當巴菲特在1956年開辦他的巴菲特合夥公司時,他已經從20年的儲蓄、投資和研究企業及資金的經歷中學到了很多。類似的,當索羅斯在1969年創辦雙鷹基金時,他已經花了17年的時間錘鍊他的技能。

沒有長時間的學習,他們剛一踏入基金管理領域就取得輝煌的成就是不可能的。

在這方面,巴菲特和索羅斯同剛會走路就開始學打高爾夫球的「老虎」伍茲並無區別。如果你認為伍茲是在21歲時突然登場亮相就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職業冠軍頭銜,那麼你錯了。那時候,他已經是一個有19年經驗的老手了。

巴菲特的良好開端

與「老虎」伍茲相比,巴菲特起步還算晚的。直到11歲,他才購買了自己的第一隻股票。5歲時,他做了自己的第一筆生意—在家門口擺了一個小攤,向過往行人出售Chiclets口香糖。後來他又擺了一個賣檸檬水的小攤,只不過這一次沒有擺在自家門口,而是擺在了一個朋友家的門口,因為他發現這裡的行人要多得多,顧客當然也就多了許多。6歲的時候,他從雜貨店那裡以25美分的價格購買了6瓶裝的成箱可樂,然後挨家挨戶以每瓶5美分的價格賣掉這些可樂。

許多孩子送報紙或打其他零工是為了掙點零花錢,巴菲特不是。

在14歲的時候,巴菲特有好幾條送報路線,而且把它們組合成了一項業務。他每天要送500份報紙,但由於組織有方,他只需1小時15分鐘就能完成任務。為了提高收入,他還利用與顧客接觸的機會「慫恿」他們訂雜誌。單從送報上,他每月就能掙175美元,這對20世紀40年代中期的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他賺錢是為了存起它們,不是花掉它們。

他還有其他一些生意。他收集並出售舊高爾夫球—不是幾個,而是一次數百個。他和一個夥伴在一些理髮店裡放置了彈子球機,這讓他每星期入賬5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365美元),17歲時,他以1200美元的價格賣掉了這項業務。他甚至有一輛勞斯萊斯汽車的一半擁有權,這輛車以每天35美元的價格出租。

這些生意比起今天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最小的收購目標來說也是微不足道的,但少年時期的經商體驗使巴菲特對商業有了一種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僅憑讀書或聽課是得不到的。

事實上,在沃頓商學院(巴菲特在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前就讀的學校)時,19歲的巴菲特曾「厚顏無恥地說他比教授們懂得多」。根據他的一名同班同學所說,「沃倫得出結論說,他在沃頓什麼也學不到,他是對的」。

巴菲特還迷上了股票,經常去父親的經紀行,有時候還幫著往黑板上抄股價。他還開始畫股價走勢圖,試圖破譯它們的規律。11歲時,他第一次進入股市,以每股38美元的價格買了3股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該股很快就跌到了27美元。巴菲特堅持到底,最後每股賺了5美元。此後,這隻股票一路飆升到了200美元。

其他孩子在課餘喜歡打球或閱讀報紙的體育版,但放學後的巴菲特喜歡琢磨股價表或閱讀《華爾街日報》。他的高中老師甚至從他那裡尋求投資建議。

儘管他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股市,他的投資業績卻並不理想。他竭盡所能—「我收集圖表,讀所有的技術資料,還打聽小道消息。」他後來回憶說。但所有方法都不怎麼管用。他既沒有計劃也沒有系統……直到碰上了本傑明·格雷厄姆。

當他於195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去聽本傑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課時,只有20歲。但他已經是個老練的投資者了。他已經犯過很多錯誤,有過很多經驗教訓,經歷了大多數人直到三四十歲才會經歷的事情……

他已經閱讀了所有他能找到的商業和投資著作—總共超過100本。

他已經嘗試(並拋棄)了各種各樣的投資方法,包括看圖表和聽「熱點消息」。

作為一個20歲的小夥子,他已經積累了非同尋常的豐富的商業經驗,而且已經展示出了他的商業才能。

時至今日,複利的魔力和他的這種非凡的良好開端不知道已經給他帶來了多少億美元。

巴菲特的導師

在接下來的6年中,巴菲特從格雷厄姆那裡學到了他能學到的所有東西。首先,他在讀書期間獲得了格雷厄姆到那時為止所給過的唯一一個「A+」成績;然後,他在1954~1956年間效力于格雷厄姆的基金管理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接受了進一步鍛煉。

但巴菲特頗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勢頭……

巴菲特做任何事情都比格雷厄姆快。格雷厄姆能在快速瀏覽列著一欄欄數據的一頁文件後挑出一個錯誤,這令職員們吃驚。然而,巴菲特比他還要快。傑里·紐曼(JerryNewman)的兒子霍華德·紐曼(HowardNewman,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合伙人)也在這家公司工作,他說:「沃倫才華橫溢,而且謙虛謹慎。他是格雷厄姆的學生,但比格雷厄姆更出色。」

巴菲特很快就運用了他所學到的東西。

當他在1950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時,他手頭有在少年經商實踐中積攢下來的9800美元。當他於1956年離開紐約前往奧馬哈開始管理他自己的基金時,他已經把這些錢變成了14萬美元(幾乎相當於今天的100萬美元!)—也就是說他的投資年複利超過50%。

他已經確定了他的投資哲學,發展了他的投資系統,並成功地檢驗了這個系統。他已經做好了準備。

失敗的哲學家

在喬治·索羅斯於1953年春季畢業於倫敦經濟學院時,他本希望做一名學者。但他的成績不夠好。

於是,他在畢業後先後做了一些臨時性的工作,直到在房租的壓力下偶然發現金融市場上有賺錢的機會。

索羅斯給倫敦每一家商業銀行的總經理都寫了一封信。那寥寥無幾的面試機會之一是拉扎德兄弟銀行的總經理給他的,他約索羅斯見面只是為了告訴他,試圖在倫敦找一份工作是走錯了方向。他對索羅斯說:

在這座城市,我們奉行的是所謂的「才智裙帶」作風。也就是說,每個總經理都有許多侄子或外甥,其中某個有才能的,他會成為下一任總經理。如果你和他來自同一個學院,你可能有機會在他的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如果你和他來自同一所大學,你可能也有機會。但你呢,你甚至跟他不是同一個國家的人!

最終,索羅斯在倫敦的辛格–弗里德蘭德(Singer&Friedlander)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這家公司的總經理像索羅斯一樣是匈牙利人。在這裡,索羅斯的業績談不上出眾,但他在實踐中所學到的東西(比如黃金股套利交易)讓他更喜歡金融工作了。

他在這裡的經歷也談不上失敗。一個親戚曾給他1000英鎊(當時相當於4800美元)讓他代理投資。當他於1956年前往紐約加盟F·M·邁耶公司時,他帶走了5000美元,這正是那1000英鎊的投資利潤分成。他顯然是一個投資高手。

在紐約,索羅斯開始做石油股套利交易,也就是在不同的國際市場上買賣同樣的證券,靠微小的價差賺錢。

他是作為一名歐洲股分析家在華爾街闖出名氣的。他在這一領域大獲成功,直到約翰·肯尼迪入主白宮。肯尼迪在1961年就任總統後的最早行動之一,就是徵收利息平等稅以「確保」國際收支平衡。這15%的境外投資稅使索羅斯正蒸蒸日上的歐洲股業務徹底停滯了。

無事可做的索羅斯轉向了哲學。在1961年和1962年,他利用周末和晚間繼續創作他在倫敦經濟學院讀書時就開始寫的《意識的負擔》一書。他確實完成了這本書,但對它並不滿意。

有一天,我把前一天寫的東西讀了一遍,卻完全讀不懂……現在我知道我當時只不過是在重複卡爾·波普爾的思想,但我仍在幻想我有些重要的新道理要說。

就是在那時候,在32歲的時候,索羅斯下決心要把全部精力放在投資上。1963年,他一生中倒數第二次改換門庭,來到了ASBA(Arnhold&S.Bleichroeder)公司,開始在市場中檢驗他的哲學觀念。正是在這裡,他構思並最終創建了量子基金。

1967年,ASBA公司創辦了第一雄鷹基金,索羅斯出任基金經理。第二個基金,雙鷹基金建立於1969年—此時距索羅斯在倫敦從事第一份工作已經17年。索羅斯今天的數十億美元凈資產就源自於他自己投入該基金的25萬美元。次年,《投資騎士》的作者吉姆·羅傑斯成為索羅斯的合伙人。他們於1973年掌握了雙鷹基金,開辦了一家獨立基金管理公司—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幾年之後,基金更名為量子基金,此後的事情便是一段輝煌的歷史了。

錢來得容易嗎?

如果你認為你可以隨便找一家高爾夫球俱樂部,不經任何特殊訓練就可以與「老虎」伍茲較量一番,每個人都會嘲笑你的想法。只有瘋子才會相信一個從沒打過網球的人能在溫布爾登大賽中擊敗安德烈·阿加西。哪一個腦子正常的人會向邁克·泰森發起挑戰,指望自己熬過15秒鐘?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認為他們只要開個經紀人賬戶,投入5000美元,就能獲得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那樣高的回報呢?

因為他們認為投資是致富的捷徑,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和學習。七種致命投資理念中的每一種都暗含著這種錯誤的想法。而某些十足的業餘投資者幸運地在網路繁榮這樣的狂熱期中撈了一把,又支持了這樣的想法。

即便是像沃倫·巴菲特和彼得·林奇這樣的投資大師也曾(無意中)助長過這種想法,因為他們曾說過:你要做的所有事情就是找到幾家你能以適當的價格買下來的好公司,並堅持投資它們。

市場確實沒有進入障礙。你不需要擁有任何肢體技能,不需要像頂尖運動員和音樂會上的鋼琴家那樣從進入幼兒園就開始訓練。而且每一本投資書籍和CNBC上的每一個發言者都把投資說得無比簡單。

投資確實簡單—如果你已經擁有了無意識能力的話。但要想達到這種境界,你必須先「交學費」。

巴菲特和索羅斯最初都沒想「交學費」。但當他們在實踐中犯了錯誤,然後分析錯誤,從錯誤中學習時,他們正是在「交學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所遭受的損失是他們對長期成功的「投資」。

經受賠錢的痛苦是經驗積累的重要環節。對這樣的損失做何反應是決定一個投資者最終成敗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為了成功,巴菲特和索羅斯都已竭盡全力。他們願意為了實現他們的目標而「多努力一些」。一個錯誤或一筆損失不會動搖他們對自己的信心。他們不會感情用事。用巴菲特的話說,「一隻股票並不知道誰擁有它。在它起起落落的過程中,你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但股票沒有這樣的感覺」。

通過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們感覺控制了自己的命運。他們從不責備市場或經紀人。他們賠錢是因為他們做錯了某些事情—所以補救措施也在他們的控制之下。

不能像巴菲特和索羅斯這樣對自己的錯誤做出反應的投資者,不會有足夠的耐心去「交學費」。

付出代價

即便是一些曾一度大獲成功的投資者也因不願交學費而最終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就像長期資本管理基金一樣。

長期資本管理基金由所羅門兄弟公司套利部門的前領導人約翰·梅里韋瑟(John Meriwether)創立於1994年,該基金的其他大多數交易者也來自這個部門。該基金以12.5億美元起步,這些資金主要是在兩位合伙人—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Robert C.Merton)和邁倫·斯科爾斯(Myron S.Scholes)的幫助下籌集的。

在所羅門兄弟公司,這些交易者在債券交易中所獲得的5億美元的年均利潤是公司利潤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一開始的幾年內,他們憑藉與過去完全相同的投資策略讓長期資本管理基金獲得了同樣高的利潤。他們知道他們在做些什麼,而且做得非常出色。

過於出色了。在1997年,合伙人們有一個難題要解決:他們的錢太多了,即便在將大量資金返還投資者後仍是如此。與此同時,他們賴以發家致富的債券交易的油水已經萎縮了,因為華爾街的每一個人都在搶奪這塊蛋糕。

除了梅里韋瑟,大多數合伙人都是「數字人」:有經濟學或金融學博士學位,曾與默頓、斯科爾斯或他們的某個追隨者一起學習過的人。他們的方法以一條根本信念為基礎:「市場是有效的。」

在所羅門兄弟公司,他們已經建立了用於甄別和利用債券市場無效之處的電腦化模型。債券在他們的能力範圍之內。在這方面,他們已經交了學費。

但他們被成功沖昏了頭腦。當碰到把新賺的錢投向何處的問題時,他們把他們的債券模型直接應用到了像收購套利這樣一些他們沒有競爭優勢的市場中。這些模型從未在債券之外的領域得到檢驗和證明,而且「教授們」(人們對眾合伙人的稱謂)也不覺得有檢驗的必要。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大膽投出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

事實證明,他們在債券市場之外的第一次行動就獲得了成功,這對他們來說是很不幸的。在嘗到甜頭之後,他們將業務擴展到了貨幣交易以及俄羅斯、巴西和其他一些新興市場的債券和股票期權上。他們甚至大量做空包括伯克希爾·哈撒韋在內的一些股票,最終遭受了1.5億美元的損失。

斯科爾斯是少有的幾個對這些交易感到不安的合伙人之一。「他認為長期資本管理基金應該堅持它自己的模型;它在其他領域中的任何一個都沒有任何『信息優勢』。」但他的觀點被完全忽視了。

其他合伙人做起事來就好像他們無所不能。對他們來說,他們過去的成功證明他們是不會犯錯的。他們沒有制定不利情況下的「B計劃」。相反,他們用精確的數學方法計算得出,能在同一時刻影響他們的所有頭寸的市場爆炸只是「10西格瑪」事件,也就是在宇宙生命期內可能只會發生一次的事件。

當然,他們的第一個錯誤就是走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但如果你願意通過學習和檢驗其他方法來擴展你的能力範圍,這並不一定會成為錯誤。第一天就帶著10億美元衝進陌生的領域,相當於閉著眼睛與邁克·泰森走上拳台。災難是不可避免的。

1998年8月,當俄羅斯拖欠債務,市場變得混亂不堪時,長期資本管理基金被摧毀了。它曾將投資者的資金從12.5億美元翻到50億美元,但現在只剩下了4億美元—最初的1美元投資變成了40美分。

顯然,沒有交學費是「教授們」所犯的唯一錯誤。事實上,他們幾乎違背了全部23條制勝投資習慣。但若不是相信自己能直接跳過學習階段,他們不會一敗塗地。

如果你還沒有交學費,你早晚會失敗。這是必然的。

「這簡單得令人震驚」

就像任何一位某方面的專家一樣,投資大師已經交了學費,練就了一種非凡技能,有些人把這種技能看作「一種第六感,他們知道一隻股票就要變化……那是一種本能。他們只憑感覺」。

這就像索羅斯一背痛就知道投資組合有問題,而巴菲特能預見一家企業10年或20年以後的樣子一樣。或者投資大師的內心深處會有一種聲音:「這是谷底!」不管是什麼,這樣的感覺是多年來儲存在投資大師潛意識中的豐富經驗的精神表達。

這就是大師級人物做任何事情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的原因。

在達到無意識能力境界之前,巴菲特不可能在短短几分鐘之內決定購買一家價值10億美元的公司,索羅斯也不可能像在1992年做空英鎊那樣在一種貨幣上持有如此龐大的頭寸。事實上,在1985年《廣場協議》問世之前,索羅斯的外匯交易是賠錢的。

但在某種程度上,索羅斯和巴菲特越來越高超的技能被他們所投出的巨額資金掩蓋了。由於兩人手頭掌握著數十億而不是數百萬美元,只有真正的投資「大象」才能對他們的凈資產產生一點有意義的影響。

儘管預期利潤率極高的「大象級」投資機會對他們來說寥寥無幾,但對較小的投資者來說,這樣的機會是數之不盡的。在20世紀70年代末,與妻子分居後手頭拮据的巴菲特就證明了這一點。

儘管他當時有1.4億美元的財產,但那全是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他拒絕賣掉他的「藝術品」的哪怕一股股票,當然也不會為了支付房租而宣布分紅。

於是他開始用他的私人賬戶購買股票:

「那簡單得幾乎令人震驚,」伯克希爾的一名職員說,「他分析了他要尋找的目標。突然之間,他就有錢了……」根據經紀人阿特·羅塞爾(ArtRowsell)所說,「沃倫就像玩賓果遊戲一樣賺了300萬美元」。

如果一個投資者認為他要做的只是尋找「聖杯」、正確的公式、看圖表的秘訣或某個能告訴他做什麼和何時做的大師,那麼他永遠也不會擁有像沃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這樣的技能。

交學費可能是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巴菲特和索羅斯都用了幾乎20年才完成這個過程,但他們是以一種非系統化的方式走過這段路的。

與他們不同的是,你現在知道你必須從頭開始學習。因此,相比通過反覆試錯才掌握了專家技能的投資大師來說,你有一種不可估量的巨大優勢。


推薦閱讀:

敦和商品主管汪曉紅:下半年有色金屬品種機會研判【撲克峰會】
付鵬:交易者世界的「法和術」
劉煜輝:從洪荒之力到央行信仰,「豪賭」支配著金融市場
烏雲蔽日or霞光初現——未來宏觀走勢的影響因子及路徑推演
券商資管FOF集合大梳理:給公募FOF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TAG:投机 | 金融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