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口鍋不知當背不當背|替罪羊是如何養成的?

這周六《奇葩說》的辯題講的是:被冤枉和誤會的時候要不要澄清?小編印象最深的是黃執中說的那種「被冤枉的感受」:

n

我至今記得,小學的時候,有個同學被認為偷了同桌的筆,幾個星期後才有人發現是冤枉了人。

n

但當時,班主任點著這個同學的腦門罵他「小偷」、「賊」。他百口莫辯,一邊哭一邊渾身發抖。

n

沒有一個人站出來為他說話,十多年後那個同學再跟我說起這件事時,依舊很憤怒,他說:「我這輩子,最討厭被人冤枉了。」

n

莫名其妙就背了口黑鍋,這位同學大概就是傳說中的「替罪羊」(scapegoat)。

n

「丟啊丟啊丟黑鍋」

n

「丟黑鍋」(scapegoating),指的是當產生負面結果時,個體或群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做出不公正的指責甚至懲罰,而事情的真相則被忽視或蓄意掩蓋。

n

「丟黑鍋」有以下四種形式:

n

  • 個體把鍋丟給另一個體

這一形式的丟鍋,可能是為了逃避責任,或幫助他人逃避責任。

n

例如,大家組隊打遊戲,A犯了錯,為了不被指責,而說是B手滑;或者,A知道是C犯了錯,但為了不讓C被踢出隊,而說是B手滑。

n

丟鍋也可能是為了讓自己儘快從事件中抽身。還是組隊打遊戲的例子,輸了一局,不知道誰坑了全團,團長質問A;A為了免於被質問,而說是B划水。

nn

  • 個體把鍋丟給某一群體

這一形式的丟鍋,是指個體認為問題是某一群體造成的,即使實際上並不是。

n

日常生活中,許多偏見和歧視都是這樣的丟鍋:看到車子停歪了,認為駕駛員一定是女司機;發現東西丟了,就說是外地人拿的,等等。

n

  • 群體把鍋丟給某一個體

這一形式的丟鍋,是指一群人認為問題是某個人造成的,並孤立對方。

n

例如,在學校里,老師抽屜里被放了青蛙,問是哪個同學做的,沒人承認的話就集體罰站罰抄寫。

n

這時,全班同學都指是A做的,無論真相如何。在這樣的情況下,A就成了集體的「替罪羊」。

nn

  • 群體把鍋丟給另一群體

這一形式的丟鍋,是指一個群體共同經受了某一問題,然後指責是另一個群體造成了這個問題。

n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也很多見,例如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對於猶太人的迫害。

n

儘管丟鍋有諸多形式,我們的關注點主要在個人心理層面。因此,接下來小編會重點討論個體背鍋的心路歷程。

n

「背鍋」讓人受盡委屈

n

無故被人丟了鍋,背鍋的一方往往會陷入憤怒、悲傷、失望、委屈等負面情緒,在家庭、社交或親密關係中感到失控、孤獨、被拋棄、被欺負、被背叛。情況嚴重的話,替罪羊們會在很長時間之內,遭受心理創傷的折磨。

n

創傷修復專家Sharie Stines博士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丟鍋的人和替罪羊,是掌控與被掌控、操縱與被操縱的關係。

nn

所以,替罪羊們也具有一系列「好人」特質:

n

  • 富有同情心
  • 願意付出甚至自我犧牲
  • 容易原諒他人
  • 獨立自主
  • 擁有較多社會資源
  • 傾向於相信事情的發生不受個人意志左右
  • 不太容易分辨出來自他人的操控或虐待

簡而言之,(劃掉)人傻錢多靠譜善良(劃掉)……

nn

那麼,為什麼會有人忍心把鍋丟給這些好人呢?人們丟鍋的動機究竟是什麼呢?

n

丟鍋的本質

n

難道不是自欺欺人嗎

n

Zachary Rothschild等學者提出,丟鍋這一行為背後的動機,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保持道德價值感,及保持個人控制感。

nn

  • 保持道德價值感

1. 防禦投射(defensive projection)

n

人格心理學家Gordon Allport認為,丟鍋是諸多防禦投射中的一種。

n

防禦投射,指的是我們自己內心對某種衝動或想法感到恐懼,為了緩解這種恐懼,而認為是其他人有這樣的衝動或想法。

n

這一心理過程,往往發生在我們的無意識里,所以難以被我們察覺。

n

在「丟鍋」的過程中,個體或群體尋求將自己內心的自卑、罪責感或自我憎恨投射到另一個體或其他群體身上,認為別人才是不道德的、罪惡的,並通過孤立、排擠或其他方式懲罰「替罪羊」,來保證自己仍然是有道德的。

n

2. 逃避罪惡感

n

也有更近期的一些的研究指出,當人們意識到自己對某些事情的負面結果有一定責任,也意識到內心的罪惡感時,將指向他們自己的指責轉嫁到他人或其他群體身上,只是人們用來減少罪惡感的一種策略。

n

有趣的是,即使丟鍋的人知道,不會有人發現自己做錯了事,自己也不必真的付出什麼代價,他們依然會選擇將鍋丟給別人,以逃避自己良心的譴責。

n

  • 保持個人控制感

人們希望對自己身處的環境有一定的掌控力。這可以說是我們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

n

而當發生不好的事件時,我們個人的控制感就會受到威脅。更令人不安的是,這些事件的原因往往是未知的,或是出於一些不可控的因素。

n

這個時候,將責任丟到某個替罪羊的身上,就可以重塑我們的掌控感。

n

相比事實的真相,替罪羊是一個已知的、可控性高的、可以被了解的存在。

n

而相比起沒人背鍋的情況,丟鍋給他人之後,我們對於外部環境的感知,又恢復到事情發生之前那種有序、穩定而可控的「安全狀態」了。

n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人們即使不是自己犯了錯,也喜歡丟鍋給他人。

n

「替罪羊」自救小攻略

n

如果你莫名其妙成了替罪羊,在陷入委屈和絕望的時候,一些自救的小tips或許可以幫到你。

n

你可以選擇不做這些事:

n

  • 不要自責。別人丟鍋給你,不是你的錯。並不是你做了什麼事導致現在的局面。
  • 不要說服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受委屈就是受委屈了。你的感受是重要的。
  • 不要繼續「丟鍋」給下一個人。可能這樣做會讓你暫時鬆一口氣,但會增加你的罪惡感。
  • 不要做旁觀者。如果你發現其他人背了鍋,而你恰好知道真相,是時候站出來幫個忙了。

同時,你可以選擇做這些事:

n

  • 離開丟鍋給你的人或群體,避免持續受到傷害。
  • 如果遭受到任何暴力或欺凌,尋求專業幫助,或直接報警。
  • 相信清者自清。你不必為他人的錯誤負責任。
  • 以堅定的態度聲明真相。如果沒人在聽,說一次就夠了,也不必過度為自己辯護。
  • 尋找支持。比起想方設法讓不相信你的人相信你,與那些原本就相信你、支持你的人站在一起,是更重要的。

我們的一生中,或許無可避免地,要經歷一些孤立無援的黑暗時刻。

n

等不到一聲「錯怪你了,抱歉」,也等不到一句「我相信不是你做的」。

n

或是即使等到了,也已經太遲。

n

但願黑暗的時刻終有盡頭。

n

但願你走過那段逆旅時,內心仍有光。

n

參考文獻:

n

Rothschild, Z. K., Landau, M. J., Sullivan, D., & Keefer, L. A. (2012). A dual-motive model of scapegoating: Displacing blame to reduce guilt or increase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2(6), 1148-1163.

n

Stines, S. (2016). Are you the Designated Scapegoat?. Psych Central. Retrieved on May 18, 2017.

關注公眾號 簡單心理(janelee1231),查看更多有趣的心理學科普文章。

原文發佈於:我有一口鍋不知當背不當背|替罪羊是如何養成的?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請戳:簡單心理

推薦閱讀:

敏感者的孤獨:只要身邊有人,那就是「敵人」
為什麼女生說喜歡我但是卻不想談戀愛?
如何評價電影《陰影之下》(under the shadow)?
我們應該堅持自我,還是應該適應社會?

TAG:心理 | 心理学 | 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