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

岳永逸(民俗學者)

七年前,因應傳統節日熱,打車前往前門參加過一次應景的端午文化座談會。在計程車上,與司機閑聊起京城現在的端午節。作為老北京人的司機不以為然地說:「現在有啥意思?過節就只剩下吃了,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吃的東西還都是在超市買的。」我打斷了他的抱怨,問道:「那你小時候有啥好玩的?」「我們小時候,當然有啦!癩蛤蟆,你知道吧?端午節,我們會三三兩兩地往護城河捉癩蛤蟆,再擠它的酥。老北京有句俗話,『癩蛤蟆躲不過五月五』。現在北京城哪兒還有蛤蟆?沒了吧!……」

這位司機並非全是神侃。在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中,蠍子、蛇、蜈蚣、壁虎/蜘蛛和癩蛤蟆並稱五毒,並老早就與端午節捆綁在了一起,所謂「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但是, 與其他四毒相較,蛤蟆在端午運數更糟。

早在漢代就有「蟾蜍辟兵」的說法。蛤蟆做藥用是過去國人共有的常識。在成書於後魏的《齊民要術》中,有五月捉蛤蟆製藥的記載。後來,不少地區都有端午捉蛤蟆之俗,主要是在端午這天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在杭州,過去人們還給小孩子吃蛤蟆,以求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這一土法在去年福建鄉野還有人實踐,導致孩子中毒,被權威的央視「探秘」。

這些在舊京都有實踐,而且絕不僅僅止於和我閑聊的出租司機這樣的「野孩子」。

明人的《長安客話》有載,太醫院的御醫們就會在端午這天派遣人到南海捕捉蛤蟆擠酥,再將其合葯製成紫金錠。一年,干這活的人是敲鑼打鼓,彩旗飄飄,大張聲勢地列隊前往。官方帶頭捉蛤蟆延續到清代。王士禎的《居易錄》說,「今端陽節,中官猶於端門鬻內造紫金錠,是其遺制也」。在續上述事迹的同時,《閭史掇遺》還專門提及有人只刺蛤蟆一隻眼睛的善行,云:「……以針刺其雙眉,蟾多死。吾鄉朱公儒為院使,俾兩眉止刺其一,蟾雖被刺得活,後遂因之。」

上行下效也好,下行上效也好,五六十年前的京城小孩端午捉蛤蟆玩應該是真實的事情。那個時候,雖然窮苦些,還有蛐蛐等不少伸手可及的活物相伴。自然,在人們的記憶中,是過去的日子有意思了。

推薦閱讀:

端午節能祝福別人節日快樂嗎?
為什麼端午節總有很多人在各種圈子裡刷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去北戴河,有哪些地方不容錯過?
有些專家說的「端午節不能互祝快樂,應該互祝安康」是為什麼?
端午節只有中國才有嗎?

TAG:端午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