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沒有牛肉麵,美國也沒有中餐

19世紀末,底層華工們憑藉「隨便炒炒」的手藝,將中餐帶進了美國。此後的一個多世紀,美式中餐憑藉雜碎、甜辣炸雞和簽語餅三足鼎立、自行發展,離真正的中餐越來越遠,最終自成一派。讓無數美國人深深愛上的美式中餐,其實只是中國人做的美國菜。

作者 | Bono

出品 | 網易浪潮工作室

夫妻肺片已經成為了美國人的心頭愛。美國頂尖美食品鑒大師Brett Martin評出了「美國2017餐飲排行榜」,被選為「年度開胃菜」的是中國的夫妻肺片,英文名Mr. and Mrs. Smith。

嗯,你沒看錯,就是皮特劈腿瑞秋,和安吉麗娜·朱莉好上的那部電影名字。Brett Martin說:「這道菜喚醒了我的味蕾。」

  • GQ頁面上登榜的夫妻肺片 / GQ

儘管名字被偷天換日,但在走出國門的中國菜里,夫妻肺片已經算是非常幸運的一類了,至少保留了正宗的風味——畢竟大部分在美國的所謂中餐,早已被本土化改造得媽都不認識。比如美劇《生活大爆炸》里經常出現的蝦仁炒麵和煎餃等中餐外賣。

以至於不少美劇迷吐槽電視劇里的美式中餐:「美國人吃的中國菜都是什麼鬼!」 「中國菜在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難道他們就離不開該死的甜酸兮兮的美式裹面炸雞和蝦仁炒麵嗎?」

從底層起步的美式中餐

中餐是跟著華人勞工進入美國的,這不是一種很體面的方式,也就決定了美國人一開始接觸到的中餐就是底層食物。

19世紀末期反華的浪潮下,華人被擠出福利佳、待遇好的工作崗位,被迫進入了工時長、利潤低的服務行業,那些白人們不願意乾的洗衣店和餐飲店漸漸被中國人收至麾下。

於是,中餐開始通過這些無處不在的華人餐館走出華人圈,被本地人所認識。其中最常見的一道菜就是雜碎(Chop suey),這是一種由肉絲和蔬菜混炒而成的菜,主要用牛肉絲、豬肉絲或雞絲等,與綠豆芽、芹菜絲、筍絲、青椒絲、洋蔥絲、大白菜絲或者雪豌豆等炒在一起。

  • 典型的雜碎 / Public Domain Pictures

1898年,路易斯·貝克在其《紐約的唐人街》一書中說,雜碎物美價廉份量大,很快就吸引了一群美國黑人成為美式中餐的第一批支持者。

中餐館每天的入賬平均大約為500美元 , 其中25美元來自黑人 , 因為黑人似乎很樂於光顧價格便宜的餐館。早期的菜單所供應的一些菜品, 很對黑人的傳統口味 , 其中包括一些蔬菜、豬腳、熏肉等 。

真正讓雜碎名聲大噪的,還是1896年的李鴻章訪美。這一年8月,李鴻章為了宣傳他的洋務運動及保護在美華人的利益來到美國。這位70多歲的古稀老人頓時激起了美國普通民眾對中華文化的好奇。

華人餐館借力打力,開始將炒雜碎向唐人街之外擴展 , 在非華人社區開設鋪面 。而在多次的以訛傳訛之後,李鴻章反倒成了這道菜的發明者。

一個世紀以後,另一個叫彭長貴的台灣廚子則給美國人帶來了另一道中式名菜: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這種酸甜口的炸雞非常符合美國人的口味,很快超越了雜碎,成為中餐代言人。

  • 彭長貴(左)和基辛格(右) / Flickr

1972年尼克松訪華,在美國掀起了一陣中國文化潮,人們對中餐的興趣越來越大。第二年,台灣廚子彭長貴前往美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附近開設彭園餐廳,並帶去了左宗棠雞的手藝。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經常到彭園用餐,他非常喜歡這個菜, 四處向人推薦。很快,一傳十十傳百,這道菜受到了各界名流的關注,美國廣播電視台也趁勢推出特別節目,專門報道這道菜.

左宗棠雞聲名大躁,一躍成為美國人所熟悉的最著名的中國菜之一。幾乎在任何一家美國中餐館都可以一嘗左宗棠雞,每周都有數以萬計心情愉悅的美國人用「左將軍」這個發音拗口的名字點單:General Tso』s Chicken。

  • 左宗棠雞 / Flickr

1896年李鴻章訪美,1972年尼克松訪華,相隔76年,掀起了兩次中餐熱潮,這之間滄海桑田、時移世易,卻也絲毫不能阻擋中餐文化的大潮席捲美國。

中國人不認的「假中餐」

然而,熱愛中華美食的美國土著們來到中國後,常常有種「吃了假中餐」的感覺。

究其原因,雜碎在誕生之初就不是真正會做飯的中國人做的。第一批開中餐館的華人勞工中少有真正的大廚,大多是無法找到其他工作,才現學的手藝。於是中華料理才變成了各種肉絲炒各種菜絲,調料則是萬年不變的醬油。

  • 正在修鐵路的中國勞工 / Wikimedia Commons

1903年梁啟超遊歷美國時,曾品嘗過雜碎,但印象不佳:「然其所謂雜碎者,烹飪殊劣,中國人從無就食者」。

而發明「左宗棠雞」的台灣廚子彭長貴雖然把酸甜炸雞和左宗棠扯上關係,但湖南人卻並不認。

2003年,英國BBC電視台主持人鄧扶霞前往湖南考察半年,收集各餐館菜單,但當地並沒有人聽過左宗棠雞,更別說在菜館中供應。同一時間,彭長貴在長沙開設的彭園餐廳也因為不被當地人認同,很快關門大吉。

更讓美國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國的本土餐館裡竟然都沒有提供簽語餅。

這種中空的三角型酥皮餅乾遍布美國的中餐館,每個食客都會免費獲得。餅乾裡面裝有紙條,上面寫著孔子名言,或假託孔子的幽默短句。

  • 簽語餅 / Flickr

既有「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又有「大米是第一大萬能烹飪原料」,還有「你馬上會遇到一位可愛的金髮美女,他對你微笑,你會給她錢……她就是我們前台的收賬小姐」。

據根據《洛杉磯時報》的報道,僅在1958年,中餐館的食客就打開了2.5億個內含孔子警句字條的簽餅,還有不計其數的美國人將簽餅囫圇吞下。

簽餅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人說簽餅最早出現於1909年的舊金山,也有人認為是洛杉磯一家中餐館於1918年最先發明,還有人相信是一位日裔美國人在1914年創造。甚至有學者認為,簽餅源於宋人抵抗蒙元入侵時在月餅中藏匿情報的習慣。

  • 幸運簽餅的確長得很像一種日本小零食 / Youtube

不管怎樣,簽語餅已經成為美式中餐里重要的環節,成為了中餐的特色標籤;也讓無數親自來到中國的美國人在真正的中餐廳里大失所望。

美國人忘不掉的味道

上世紀中葉,中餐在美國還是「不入流」的代名詞,經常因油膩、不衛生等理由遭投訴,價格也遠遜於法餐等美國人心目中的大餐。

1990年代初,日餐因其清淡、健康的特點開始在美國大行其道,受到日餐館的啟發,大量中餐從業者開始在中餐館兼售壽司、韓餐、泰餐等亞洲菜,成為具有鮮明fusion(融合)特徵的美式中餐,後來又發展出外賣業務。

儘管向日料看齊,中餐卻並沒有學到日料的高級感。大部分中餐在美國依然是「二等菜」,它不像日料或者義大利菜那樣貴得理直氣壯,而是以方便快捷的外賣,和壓倒性的餐館數量取勝。

  • 舊金山日落區的中國飯館 / Wikimedia Commons

根據紐約時報記者李競2008年出版的書《幸運簽餅紀事: 中餐世界歷險記(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 Adventures in the World of Chinese Food)》,2008年全美有4.1萬家中餐館,比美國境內的麥當勞、漢堡王、溫蒂漢堡、達美樂、必勝客的連鎖店加起來還多。

但儘管數量上有壓倒性優勢,質量卻沒有得到保障。根據2009年紐約市健康與衛生局的數據,紐約中餐館衛生檢查的平均分為15.7,而所有餐廳的平均得分是14.4(分數越低越好);能達到基本衛生標準的中國餐廳比例也比其他餐廳低1%。

在舊金山,如今在Yelp上最受歡迎的中餐館San Tung在衛生評分上也只有57分(百分制)。

這些數量龐大的中餐館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客流量,卻始終很難在品質上有所突破。在2017年全球前50的最佳餐廳排行里,完全沒有中餐館的影子。大部分在美國的中餐館,更是主推外賣,讓美式中餐的概念進一步快餐化。

當美國留學生 Amelie Ning Kang 接受美國公共廣播電台 NPR 的採訪時,則脫口而出:「人們一想到中國菜,大多想到的都是美式中餐外賣。」

2015年,美國的GrubHub外賣網站根據一年裡3萬家入駐餐廳發回的17萬份數據,統計出了最受美國人喜愛的10道中餐。排名第一的是左宗棠雞,它不僅是最受歡迎的中國菜,在所有美國人最愛的外賣菜品中也位列前五。

隨著越來越多的美國人來到中國,美式中餐的面紗早已被掀開。上到知名媒體如《紐約時報》,下到谷歌搜索排名第十頁的美食小報,都在努力向美國人科普:中國菜和美式中餐之間有著巨大的鴻溝。就像李競在她的《幸運簽餅紀事》中所說:「美式中餐這種東西,其實是比蘋果派還美國的食物。」

  • 典型的美國中餐外賣盒 / Flickr

這一點已經逐漸成為美國人的共識。但「美式中餐不是中餐」並沒有讓這些「假中餐」沒落,反而在中國落地生根。

2014年,中國第一家美式中餐館在上海開業。這家名叫「幸運簽餅」的餐廳在名字上就說明了一切,從爺爺輩開始就在美國開中餐館的第三代美籍華人 Fung Lam和他的朋友Dave Rossi一起創辦了這家餐廳,專門為在上海的老外提供家鄉的味道。

左宗棠雞、炸蟹角、生菜包雞……當然還有最重要的簽語餅。這裡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美式中國菜和創意中國菜,但沒有傳統中餐——畢竟在中國,出門右轉,全是中餐。

  • Fung Lam(左)和 Dave Rossi(右) / Munchies.vice.com by Jamie Fullerton

這家店在中國顧客眼裡就是扯淡,就連它請來的中國廚子都對BBC表示自己要「忘掉之前關於中餐的一切,重新學做菜」。但老外很喜歡這裡,它在谷歌地圖裡的評價是五顆星,食客Emery Moore對NPR的記者說:「在這裡吃飯,我覺得平靜又放鬆,感覺回到了家裡。」

不過開業不到兩年,「幸運簽餅」就在2016年1月關門大吉。兩位老闆表示餐廳實在是開不下去了,他們準備還是回美國開中餐館。幾個上海的外國人社群網站為他們發出了告示,並掛上了大大的RIP。

上個世紀有華工給美國帶去了「中國湖南炸雞「,本世紀就有華僑給中國帶來了「美國加州牛肉麵」——幾乎每個火車站旁邊都能看到的「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相信你也沒少吃。

參考資料

[1] 《來份雜碎:中餐在美國的文化史》,[美]安德魯·科伊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2月版。

[2] 《幸運簽餅紀事: 中餐世界歷險記》,[美]詹妮弗·李 ,新星出版社,2013年7月版。

[3] 《孔子:戰後美國華人餐飲的文化標記——基於美國主要報紙的考察》,張濤,《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1年6月號。

[4] 《美國華人餐飲業及其文化認同》劉海銘著,李愛慧譯,《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8年3月刊。

[5] 《炒雜碎 :美國餐飲史中的華裔文化》劉海銘著,李愛慧譯,《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年3月刊。

[6] 《從影片<推手>和<喜宴>看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王國鋒,《作家雜誌》,2010年第6期。

[7] 《美式中餐之百年鉤沉——美國華人餐飲業傑出人物黃民先生訪談錄》,曲江,《餐飲世界》,2012年第11期。

[8] 《中國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現狀初探》,王麗雅,《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5期。

[9] Frances Kai-Hwa Wang, Data Reveals Most Popular Chinese Dish in America, NBC news, Feb21 2015

[10] Menuism, How American Chinese Food Came To Be, Huffpost Blog, Nov 26, 2012

[11] Roberto A. Ferdman, How Americans pretend to love 『ethnic food』,the Washington Post, April 22, 2016

[12] Michelle Warwicker, How the UK fell in love with Chinese food, BBC Food, 6 May 2014

[13] ESTHER WANG(2016). New Wave Of Chinese Restaurants Challenges Cheap Stereotype. NPR.

[14] Celia Hatton(2015). Why Shanghais first American Chinese restaurant is taking off. BBC.

[15] ERIC FISH(2016). How Chinese Food Got Hip in America. The Atlantic.

[16] JANE and MICHAEL STERN(2008). The Fortune Cookie Chronicles. New York Times.

本文首發於【浪潮工作室】(微信ID:WelleStudio163),歡迎搜索關注,帶你了解更多有關美式中餐的新鮮知識!


推薦閱讀:

胖子的廚房
中國潛伏在印度的神秘力量,花椰菜與炒麵!地球知識局
為什麼許多國內的朋友愛做西餐,可是身邊海外的中國朋友更愛做中餐?
炎炎夏日,用一碗冷麵叫醒你的胃

TAG:中餐 | 生活大爆炸TheBigBangTheory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