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童第周和葉毓芬:科學家的愛情不只是多巴胺

葉毓芬去世了,童第周好像丟了魂。

半個世紀以來,他們很少分開,即使戰事告急,他們也在一起。

他們靠一封封書信相識,靠一股瘋狂勁走到了一起。

曾一起做實驗,一起吃苦,一起成為最偉大的生物學家。

圖:童第周、葉毓芬夫婦,同是生物學家

想起過世的葉毓芬,童第周總會自責又痛苦。

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會到他倆共同的實驗室,將一起用過的桌椅、實驗用具擦拭一番。

空曠的實驗室頻頻出現妻子的身影,睹物思人,最是可憐。

他知道他虧欠了葉毓芬,這個小學課文《一定要爭氣》里不留遺憾的男孩終究留下了遺憾:

葉毓芬學術水平高,工作成績出色,卻因為她的領導是童第周,始終沒有升為正教授。

另一方面,童第周致力於科研工作,一直沒能抽空陪葉毓芬去看病。

明知葉毓芬不會責怪他,他還是將「我對不起她」一句話刻進之後的日子中。

《一定要爭氣》是1995年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的第十課,內容是童第周17歲時以最後一名插班考入三年級班,第一學期平均分才45分,之後每天苦學,同學睡覺他便在路燈下看書,最終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

兩人攜手走過的半個世紀里,一起做過最多的便是科研。

是他們共同的努力,讓世人記住童第周是「中國克隆之父」、種間克隆第一人。

葉毓芬卻被太少人記住,彷彿那段「科研愛情」也被掩埋。

他們的故事,應該先是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然後才是奮鬥不息的科研故事。

圖:1936年葉毓芬與童第周及山東大學同事合影

童第周的父親離世得早,若不是哥哥們照顧,他或許便與科研無緣。

他先在不用學費的寧波師範預科班學習,然後又考進了效實中學。

效實中學是寧波第一流的學校,那一年,一年級不再招生,只有三年級招插班生。

他17歲才開始接受正規教育,除了文史知識,他沒有一點數理方面的基礎。

考插班生時,童第周費盡全力,幸運以最後一名考入。

但隨後,童第周的劣勢在這一流中學不斷放大,但他始終不願意放棄。

當別人還在睡覺的時候,他便在路燈之下看書,晚上也傍著路燈學習。

三年級的最後一次考試,這個「吊車尾」總成績已是全班第一。

童第周的人生遇到許多困難,但他從未被生活坎坷擊敗過。

原本在效實中學畢業後,他可以直接升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但因為大哥突然病了,不得不放棄這大好機會。

童第周在家幫忙操持家務的同時也沒閑著,他自考了北京大學和南京的東南大學但都沒考上。

家裡情況好轉後,他又隻身來到上海,在復旦大學旁聽,最終考入了復旦大學哲學系。

圖:復旦大學

畢業後,他幸運得到中央大學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薦做生物系助教,不必回老家了。

就是在做大學助教期間,他通過中學時的老師介紹認識了葉毓芬。

葉毓芬本是出生在一個商人家庭,後來父母早亡,家道中落,若不是在她姨媽的幫助下進了中學,她也不可能認識童第周。

當時她正在寧波女子師範學校念書,此後他們開始通信,若是童第周回到寧波便見上兩面。

圖:葉毓芬

在童第周的鼓勵之下,她努力掙脫了舊時代女子的命運,轉到了復旦大學讀生物系。

兩人靠著童第周做助教的工資,葉毓芬的大學生活費用有了著落,而童第周也在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童第周得到的是一次出國留學的機會,去比利時深造。

兩個熱戀中的青年頓時不知如何抉擇,剛剛在一起又要分開?

最終,他們做了一個瘋狂的決定。

童第周決定了出國,出國前半年,他們在寧波一個旅館裡結婚,儀式也很簡單。

葉毓芬還只是個學生,童第周也只是個窮小子,除了愛情,他們什麼都沒有。

結婚半年,童第周便遠涉重洋來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大學求學。

圖:布魯塞爾大學

而葉毓芬在國內也從復旦大學轉到中央大學,那個童第周曾經工作的地方。

童第周師從歐洲著名教授A·布拉舍和A·達克,學術收穫頗豐。

但生活過得十分清苦,住在狹小的門樓,餓了只吃乾麵包,渴了喝白開水。

而在國內,即將畢業的葉毓芬生下了第一個女兒。

圖:中央大學

新生降臨本是開心的事情,但在那時,畢業即失業,多個孩子工作更是難找。

她又是喜悅又是憂愁,正打算寫信告知丈夫時,卻收到童第周的家書:

童第周申請了獎學金,卻遲遲未有結果,又因為作為中國人被嘲笑。

他是一個堅毅的人,嘴上不說什麼卻愈發刻苦。

他記得中學時考過的第一名,他明白自己不比別人笨,中國人不比任何人笨。

圖:童第周在比利時做實驗

葉毓芬展信閱讀後,更是焦慮,她也希望能為丈夫做點什麼。

就在這內外交困的時候,他們的老師蔡堡又一次幫了他們,給葉毓芬找了份助教的工作。

葉毓芬擔起了養育孩子還有資助丈夫的重擔,為此甚至變賣了隨嫁的首飾。

遠在比利時的童第周也沒有讓她失望,他的一次實驗成功震驚了歐洲生物界。

那是一天,達克教授要求學生們設法將青蛙的卵膜剝下來,這項工作甚至連達克教授也不能勝任。

正當大家都失敗的時候,童第周以驚人的手上技巧,竟成功將卵膜從米粒大的青蛙卵上剝離。

隨後,達克教授帶上這位得意門生到著名的法國海濱實驗室。

童第周再次成功完成外膜剝離,這一次剝離的是不到十分之一毫米的海鞘卵子!

4年後,他成功通過答辯。

在授予博士學位的大會上,他用自身事實告訴所有人,中國人不笨。

隨後童第周婉拒了所有人的挽留,毅然返回祖國。

儘管此時抗日戰爭爆發,但海岸的那邊,有祖國,有佳人。

回到國內後,他受聘于山東大學,任生物系教授。

但戰火迅速蔓延,山東大學受命遷移,童第周一家也隨校遷至四川。

不久後山東大學解散了,童第周又先後在中央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任教。

戰爭的後方雖然免受生命威脅,但生活條件艱苦物資不足等問題依然困擾著童第周一家。

圖:同濟大學舊址

最主要的是,他們的實驗室一直都沒有一件像樣的顯微鏡。

那天,童第周回到家顯得非常開心,他拉著葉毓芬一起出門。

原來童第周在舊貨攤上發現了一個二手的雙筒顯微鏡。

儘管報價高達6.5萬元,但為了科研工作,他們下定決心要買。

圖:那台6.5萬元的顯微鏡

他們四處借錢,葉毓芬將稍微有點樣子的衣服都變賣了,這才買下了這架顯微鏡。

顯微鏡有了,但生活也更加困苦,不說欠下的欠債,為了糊口有時還得再去借錢。

但有了顯微鏡,科研工作也得以開展。

他們在借住的小屋裡搞實驗,沒有器材就用鍋碗瓢盆代替。

圖:童第周於李庄拍攝舊照片

就在這樣艱苦的工作環境下,童第周做出了領先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他與他的同事們曾將雄性亞洲鯉魚的細胞核轉移到雌性亞洲鯉魚的去核卵細胞中,培育了世界第一群克隆魚。

實驗比著名的多利羊領先了34年,只可惜局限於當時環境,並未發表英文論文,未能被國際科學界所認識。

他們還從鯉魚的胚胎細胞中分離出細胞核,轉移到鯽魚的去核細胞中,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種間克隆!

圖:童魚:尾鰭不開叉

這條有著鯽魚和鯉魚基因的魚被稱作「童魚」。

童第周和葉毓芬不分晝夜的工作,不停的積累數據,探索奧秘。

童第周每一份科研成都凝結著葉毓芬的心血,而葉毓芬在實驗上也非常仔細。

抗日戰爭勝利後,山東大學復校,童第周一家又回到了青島。

圖:山東大學

回到青島後,他們又參與到學生的「反飢餓,反內戰」的浩大活動中去。

等到1949年青島解放後,童第周、葉毓芬夫婦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

童第周在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任主任,在山東大學任副校長,之後,1955年還當選了中科院學部委員兼生物地學部副主任。

而葉毓芬卻始終只是副教授級別,這主要是因為童第周是她所在單位的領導。

每次葉毓芬上交材料,童第周總將她的機會給到別人。

儘管葉毓芬的工作已經完成得很出色,科研水平也極高,但童第周還是依然將機會給別人。

童第周是當時國內最好的生物學家,他是希望有更多的機會能留給別人。

但也因為童第周身處「學術權威」之列,十年動亂期間便也被拉去批判。

有的人強迫葉毓芬揭發檢舉童第周,但葉毓芬卻斬釘截鐵地說:

我和他一起生活了幾十年,我了解他,他不是你們說的那種人!

葉毓芬守住底線其實並不容易,她和童第周都是黨和國家最堅定的擁護人。

她因為讀書期間曾希望從事政治工作,在國民黨的學校讀過兩個月,從而留下了污點。

圖:反動學術權威

但她依然格外希望能夠入黨,為此她和童第周都曾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在民盟中,她積極主動的學習和親近黨,她的情況雖得到上級注意,卻始終找不到兩個作證人。

極為遺憾,直到去世了,她也沒能入黨。

看著台上被批判的瘦弱身影,她選擇相信童第周,就是在心裡「背叛」了一次黨。

直至葉毓芬去世之前,童第周都在實驗室堅守工作。

他原以為自己不是醫生,在家陪著葉毓芬也沒用。

但在學生的勸導下,他被說動了,決定馬上就回家去陪陪葉毓芬。

只可是,童第周剛打算收拾好回家,家裡電話就打來了。

葉毓芬病危後的第6天,葉毓芬徹底離開了世界。

童第周和葉毓芬一生相互羈絆,突然分別,此時也只有科研可以讓他輕鬆。

他依然堅持科研工作,他眼裡有許多科學的未來:鯽魚或許能有幾十斤重,小麥能長在高粱桿上,大樹可以結出棉桃。

這些看似不可能的幻想,都曾是他和葉毓芬堅持科研的理由。

童第周在科研上的成果豐碩,關於海鞘的研究曾糾正一些學者的錯誤見解。

隨後童第周開始用生物化學的方法研究核質關係,進而探討細胞質在形狀遺傳中的作用。

通過進行魚類間的克隆確認了細胞質在形狀遺傳上不可或缺的作用。

同時他還寫下諸多生物學著作,也一直盡職盡責地教書育人。

童第周77歲了, 這天他在浙江省科學大會的講台上突然暈倒。

大家慌忙將他扶下講台,但他從昏迷中醒來後卻堅持回到講台上完成演講。

同月30日,童第周心臟病病發,搶救無效去世。

如果人死能有走馬燈,他定能看到自己坎坷一生,在其中如何走出一條康莊大路來。

但他知道,葉毓芬曾撐起他的一生,他是幸運的。

許多人可能覺得科學家眼裡的愛情會與眾不同。

其實除了荷爾蒙和多巴胺,也可解釋為相守一生。


推薦閱讀:

克隆人的視網膜和指紋等生物特徵是否也和父體一致?
如何看待世界最大動物克隆中心在中國落成,且將克隆百萬食用牛?

TAG:克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