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誰能阻止比特幣(Bitcoin)征服地球?

5月12日,Wanna Cry 蠕蟲通過MS17-010漏洞在全球範圍大爆發,受害者電腦被黑客鎖定後,病毒會提示支付價值相當於300美元的比特幣才可解鎖,全球一度有超25萬台設備被感染。從黑客勒索的方案設計來看,這次的勒索方案無疑是極度不科學的,像2014年的Angler勒索病毒,不聲不響,在一年內勒索成功6000萬美元,勒索也要講基本法的,賺錢跟出名是完全不同的手法。

整個病毒攻擊事件,贏家除了A股互聯網安全板塊無腦板行情之外,最大的贏家當屬比特幣(Bitcoin)了,在這次全球主流媒體的全覆蓋報道後,在5月12日起,比特幣從1720美刀暴漲55%直接衝到2670美刀,連著刷了多個重要關口。

如果在一個更長的周期來看比特幣,比特幣從誕生至今,在2009年的時候,1美元=1300個比特幣,如今,1個比特幣=2600美金,也就不到10年,伴隨著爭議從最開始的概念演變至今天這麼一個龐大的生態,不論爭議再大,都值得去思考這一偉大的現象。

一、貨幣的本質

在探討比特幣之前,要先思考一個底層問題,究竟什麼是貨幣?在這個超大的課題下,我挑了個小角度:共識貨幣。

弗里德曼在《貨幣的禍害》的第一章「石幣之島」中介紹了著名的共識貨幣:雅浦島石幣。

這些石幣並不產自島上,島上的居民乘船到400英里以外的其他有大量石灰石礦產的島嶼上,雕刻巨型石幣,把他們推到筏子上,再把這些石幣運回雅浦島。雕刻好的石幣被人們滾到一個傳統的地方,然後這些東西就被準備好用來交易了。

弗里德曼提出:貨幣的本質並不是信用,而是共識。貨幣甚至可以沒有實體存在,只要達成了共識,就算看不見摸不著沉在深海里的石幣,也可以繼續流通使用。

拋棄物物交換,擁抱支付中介的發展是不可逆的,問題是支付中介是如何選擇與形成,個人還是比較認同弗里德曼這個理論,一種能稱之為貨幣的本質上還是需要一個群體受眾的共識,一如最開始的貝殼,到後面的黃金,到網遊裡面的極品道具,再到監獄裡的香煙,一個群體共同認同這個介質,它就可流通(有信用),就如現在的法幣(紙幣),本質上是群體認同國家這個概念,繼而認同國家信用,認同這個貨幣,所謂貨幣,其實就是認知的集合(共識)。

介質千千萬,為何最後能形成共識的貨幣的卻有限?那就要說說作為一個完美介質的幾個必備要素:

1、供給可控(供給)

2、群體共識(需求)

3、方便流通(低交易成本)

供給如果不受控制,持幣方太容易被稀釋,降低購買力,就天然形成不了共識,共識人群的擴大,實際上是在擴大貨幣的使用範圍,增加購買力,供需平衡點就是實際購買力,交易成本的變動會同向加速均衡點的變化,像黃金曾經是接近完美的交易中介,但是交易成本太高,後來轉換成紙幣(法幣)後,實際供給方就變成了央行(供給受政府控制),而不是實際的黃金產出了,這世界上是沒有任何東西能抑制住印鈔的衝動的,在印鈔權轉移後,金本位崩盤是必然的。

但是,黃金作為一種支付中介的認知已經深深的植入了龐大的人群當中,形成了強烈的共識,因此即使沒有任何政府給他一個增信的行為,它還是能作為支付中介流通於這個龐大的人群中,除非,某天有人能有魔法讓所有人都忘了:黃金是有價值的。

按照上文三個維度去思考貨幣的相對強弱,才能發現匯率現象背後的根本原因。

二、比特幣之矛

數字貨幣由來已久,但此前數字貨幣的一個重要的問題無法突破,那就是一直存在一個中心化的中央結算機構清算所有交易來處理,一來貨幣清算機構不可信(無人能確保清算機構不作惡),二來雙重支付問題無法有效解決(即一個單一的貨幣單位可以使用兩次)。

2008年,一位化名為中本聰的人,在一篇名為《比特幣:一個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中首先提出了比特幣。中本聰結合以前的多個數字貨幣發明,如B-money和HashCash,創建了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電子現金系統,底層開源,不依賴於通貨保障或是結算交易驗證保障的中央權威。關鍵的創新是利用分散式計算系統(稱為「工作量證明」演算法)每隔10分鐘進行一次的全網「選拔」,能夠使去中心化的網路同步事務記錄。這個能優雅的解決雙重支付問題,即一個單一的貨幣單位可以使用兩次。

比特幣是通過「挖礦」(計算機運算特定程序)產生的,挖礦就是驗證比特幣交易的同時參與競賽來解決一個數學問題。任何參與者(計算機)都可以做礦工,用他們的電腦算力來驗證和記錄交易。平均每10分鐘就有人能驗證過去這10分鐘發生的交易,他將會獲得新幣作為工作回報。本質上,挖礦把央行的貨幣發行和結算功能進行分散式,用全球化的算力競爭來取代對中央發行機構的需求。比特幣系統包含調節挖礦難度的協議,保證不管有多少礦工(多少CPU)挖礦,平均每10分鐘只有一個礦工成功。

比特幣協議還規定,每四年新幣的開採量減半,同時限制比特幣的最終開採總量為2100萬枚。這樣,流通中的比特幣數量非常接近一條曲線,並將在2140年比特幣將達到2100萬枚。由於比特幣的開採速度隨時間遞減,從長期來看,比特幣是一種通貨緊縮貨幣。此外,不能通過「印刷」新比特幣來實現「通貨膨脹」。

這簡直就是天才般的設定,理論上基本是完美貨幣的設定,這才是真正的生態化反啊,定規則,剩下的就交給市場了,回到上文探討的支付中介(貨幣)的框架體系下:

1、供給可控:在比特幣的底層設計中,總的貨幣供應量是固定的(2100萬枚),而且新增貨幣被嚴格設定了(每10分鐘1個),通過分散式的計算機來進行發行和清算(挖礦獲得比特幣,同時負責記錄交易記錄),比特幣可以無限分割,購買力的上漲可以通過貨幣分割來實現,最重要的是,底層技術開源,交易記錄公開,群體的信任就通過公開所有信息來構建,而不是構建一個高度集權通過外部增信的中央清算所來進行。

2、群體共識:互聯網的發展,讓人群的聚合不再以地域為界限,在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信仰可以更迅速的聚合,強化,比特幣的構思,搭建,發起都是源於碼農,這個人群擁有共同的語言(英語),相近的價值觀(技術向),素養較高且收入水平較高,且較難被分割,按照幾年前的數據,全球程序員已經接近4000萬的體量,這個體量的人群一旦形成共識,就可以足夠支撐一個極為強大的數字貨幣體系,更不論對普通人的擴散了。在比特幣開源的特性下,他們參與體系的構建,也同時是體系的參與者,逐漸形成正反饋。

3、方便流通:實際上比特幣的流通成本就是相關數據的計算成本,在交易中提取比例交給清算數據的礦工, 比特幣的流通並不是比特幣在不同賬戶之間的劃轉,而是比特幣上標識的所有人表示發生變更,由於在比特幣的總體框架下,就不存在跨境的問題,交易發生時,只需要知道對手方的賬號(公鑰),通過自己密碼(私鑰)確認後,自己的賬號(公鑰)登記下的比特幣就劃轉到對方的賬號(公鑰)下,因為沒有中央清算結構,因此壞處就是就沒有第三方的方式來證明你是你,所以一旦你的密碼(私鑰)泄露、遺失了,你的賬號里的比特幣也就沒辦法找回了,通過這種方式,實現了擁有者的匿名化,但是代價是,賬戶保全責任轉移到了用戶。

在這樣的底層架構下,整個比特幣體系就如同一個極其典型的互聯網產品,形成自我強化效應,在貨幣供應量可控的情況下,越多人用比特幣,其購買力越強,比特幣的購買力越強,就越多人認可認,如果我們把比特幣的認同者的集合想像成一個獨立的國家的話,當這個國家的人口越來越多的時候,國力越來越強的時候,他對他國貨幣的匯率就自然強勢了。

由於比特幣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貨值的,所以如果要從一開始算他的收益率的話,那就是正無窮了...如果2009年開始的時候,1美金:1900比特幣,現在是2600美金:1比特幣,那年化就是680%...如果是看2011年到現在,年化360%...如果按照任何投資的邏輯來思考,都是完全沒辦法理解的,但是作為互聯網產物的角度來講思考,是可行的。任何搞投資的人都是賺不到這個錢的,基本只有有信仰的互聯網信徒才有可能拿得住。

這絕對就是一群天才碼農的一次偉大的社會實踐,按照互聯網產品的邏輯,特別是這種分散式網路結構的產品,當第一的領先優勢建立之後,他會不斷的自我強化,只要他自己不犯二,同類的產品想衝擊他的領先地位是絕不可能的,除非,將來出現另一種,更完美的電子貨幣,且全部人都迅速認同了,才有可能動搖一點點,大眾的觀念是很難一波扭轉的,像XP都多少年了,保有量還那麼高...

只要比特幣的用戶還信仰比特幣,比特幣的核心規則不發生重大失誤,這個貨幣體系就會像一把鋒利的長矛,撕破傳統法幣體系的框架...

三、法幣之盾

一如大多數劃時代的互聯網新技術一樣,新技術的發展大多都是在灰色產業先普及開來,在比特幣逐漸普及之後,整個比特幣的生態就化反了。有在線博彩公司,為了證明自己的自己實力,一把掃了4萬個比特幣掛在賬上,做資產證明,而且實時公開...基於比特幣的在線博彩:中本「骰子」,使用了公開隨機的比特幣區塊鏈數據進行搖獎,實時兌獎;再例如這次的全球病毒勒索的應用;生活中也越來越多的場所支持比特幣支付,甚至乎都出現了全球布局的比特幣ATM系統...

但,這樣問題就來了,這樣一個無國界,無監控,快速流通得貨幣系統,直接衝擊到了各國政府的切身利益:

1、稅收,這樣一套純線上的貨幣系統,交易,清算都去中心化,只要參與者想,政府根本監控不到,自然就無法針對這類型的交易進行徵稅。

2、印鈔權,隨著比特幣的認可度逐漸提高,法幣適用範圍的共識度很容易被稀釋,當用戶認比特幣,不認法幣後,央行就沒有印鈔權了...例如,最近全球比特幣區域熱度,同比新高的是你完全想不到的第三世界,你說為啥呢?

因此,從稅收、印鈔權的角度來看,任何擁有完整權力的政權都應該有打擊比特幣的動力,還沒有動作的政府只是有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已...比特幣的價值某種程度上就是他在總體用戶中的滲透率,我們來看兩組圖形:google trends vs bitcoin(USD)的走勢對比。

上面的圖形是反應全球「比特幣」這個關鍵詞搜索趨勢的谷歌指數(同比數據,100就是歷史最高水平,最近就是100,超過2013年的峰值),下圖是比特幣對美金的價格走勢,在整個比特幣的歷史中每次特殊事件催化後,全網比特幣的信息指數型爆發,帶動比特幣的參與者暴增,帶動比特幣價值暴漲,隨後,隨著特殊事件的逐漸淡化,圍觀吃瓜群眾散去,可怕的是,每次高潮過後,比特幣的存量搜索都會上一個大台階,那就意味著每事件驅動一次,比特幣的滲透率就提高一個台階。

還是回到上文共識貨幣的邏輯:事件驅動導致關注度快速上升,部分圍觀群眾轉化為比特幣關注用戶,少量用戶轉換成真實用戶,和一個傳統電商漏斗洗量的邏輯是一致的,但是關鍵的問題來了,在互聯網扁平化的現在,一個信源的傳播驅動是若干的核心節點(核心媒體、意見領袖),一旦這個信源在總人群中的認知率達到一定的比例,那進入自動傳播的階段,那就誰都擋不住了...比特幣的臨界點什麼時候到不確定,但可以確定的是,過了再想動手就晚了。

這就是比特幣系統的無解之處,只要參與者還相信,即使有部分國家禁止了,還有國家不禁止,整個系統還是能正常運行,要針對這個系統進行打擊幾乎是不可能的...例如技術上很類似的bt下載,就算定性是違法,但政府難不成把所有下片的人都搞起來么?一來不好抓,二來抓不完…

那問題來了,如果政府要管控比特幣,要怎麼處理呢?

1、控制信息分發,任何針對比特幣系統的手段都是無力的,只能從上文比特幣滲透率提高的路徑(傳播-信任-使用)來想辦法,控制關於比特幣信息的生成和分發,從流量入口控制,這點我國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對外輸出...同時主動釋放關於比特幣安全性的負面信息稀釋正面信息,因為比特幣系統是無解的,但比特幣使用的人是很容易出bug的...

2、控制使用場景,比特幣價值提高除了更多用戶的需求外,還有就是更多的消費場景支持,比特幣能沖得這麼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線上線下的應用場景在不斷的被拓寬,如果現實中的消費場景都不支持,控制住讓他僅僅是黑市流通貨幣,不衝擊主要的生活場景、秩序就好,就像毒品、性交易一樣,根治不了,但是可以控制影響範圍。

3、控制中心化節點,比特幣一個重要的優勢就是他的匿名性,其實這個所謂的匿名是個偽命題,雖然比特幣賬戶不能直接對應到現實中的個人,但是比特幣賬戶的交易記錄都是公開的,通過大數據來扒,復現用戶特徵是可以做的到的...更重要的是,隨著比特幣的發展,為了方便整個貨幣的流通,逐漸形成了多個比特幣交易所,包括提高挖礦效率產生的礦池,這些就在這個完美的去中心化的網路中逐漸形成了中心化的節點...所以管住這些節點就管住了整個網路的主要部分...例如交易所都給我實名...當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逐漸形成核心節點的網路,他的優勢就不存在了...

但是即使是這樣,也僅僅是把比特幣控制在一個可控的範圍,除了有更完美的數字貨幣出現替代比特幣,作為一種不可逆的發明,像BT下載一樣,比特幣是無法消滅的,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日本還承認了比特幣的應用,大部分政府很多時候高估了自己的管理能力,低估了比特幣的可能性...

只要比特幣的滲透率突破臨界點,必然會刺傷,甚至刺穿法幣之盾,至於為什麼是比特幣?一圖勝千言:

結語:

回顧比特幣的增長曲線,真實的應用場景的拓展才是其價值中樞,特殊事件驅動的價格波動還是要回到實際流通中樞來,這波由Wanna Cry 和日本認可帶來的暴漲,等信息淡化後,還是跌得下來的,像下圖的每日交易確認地址數,才是比較真實的價值中樞,這種圖形,應該足以引起各個有稅收、印鈔權政府的關注。

統一思想永遠是最難的事情,一如信仰一旦建立,摧毀他就無比的困難,這場起於天才碼農的偉大實驗,將會走向何處?是實驗失敗後的驚天大泡沫?還是直擊各路央行的老巢?不管成功與否,這個量級的社會實驗,值得買一個去見證奇蹟。


推薦閱讀:

區塊鏈與物聯網結合:解讀數字貨幣IOTA在機器經濟中的應用
我們可能低估了區塊鏈的進化速度
瘋狂的ICO 數字貨幣距離監管還有多遠?
2017.06.18長期來看,比特股的投資價值好不好?

TAG:比特币Bitcoin | 数字化货币 | 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