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故事 | 酷炫師徒與變形術士,一部樣式主義的血淚史

名畫故事|25

n

如果來晚了一步,就要多走些彎路。如果來晚了一個時代,就要把彎路當作一生的風景。

n

「晚期」這個詞,總給人一種無可救藥的感覺,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晚期」,也瀰漫著類似的絕望氣息。這種絕望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因為在文藝復興盛期的末尾,確實發生了很多讓人感到崩潰的事情。

n

雖然基督教是歐洲人共同的精神信仰,但一向橫徵暴斂的天主教會卻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反對和質疑。終於在1520年,一個名叫馬丁·路德的德意志青年公開與天主教決裂,並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他的主張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只要信上帝,在哪信都一樣,不用去教會給領導送禮」。於是,比較自由廉明的「新教」應運而生,天主教的地位遭到了嚴重的動搖。

n

宗教改革雖然是進步的,但天主教會畢竟是藝術品的重要贊助單位。「投資人」要是不砸錢了,「文化創意產業」也就不好開展了。偏偏就在這個緊要的關頭,羅馬出事兒了,而且出大事兒了。

n

1527年5月,一支神聖羅馬帝國軍隊在義大利境內和法國人打仗,打贏之後卻開不出軍餉,導致軍隊發生嘩變,掉過頭來洗劫了羅馬城。他們燒殺搶掠,殘忍至極,最終導致近萬人喪生,人文藝術品損失慘重。用一句話形容大劫之後的羅馬,那就是「文藝復興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n

「羅馬之劫」發生後,優秀的藝術家們紛紛逃離,回到了各個地方貴族的宮廷中效力。羅馬藝術的全盛時代畫下了句點,人們不得不將目光重新投向了文藝復興開始的地方——佛羅倫薩。

n

偉大藝術家的搖籃,人文主義的故鄉,這一次,還能繼續讓奇蹟發生嗎?

n

難,太難了。因為新一代藝術家們面臨的最大困難,並不是「政治危機」,而是「創作危機」。此時他們發現,在那些偉大的前輩們手中,所有的目標都已經達成,所有的夢想都已經實現。人文精神也復甦了,人類自信也找回了,繪畫技法也完善了,美學造詣也登頂了。面對此情此景,年輕人不禁要問,「你們都畫成這樣了,還讓不讓別人畫?你們都牛成這樣了,還讓不讓別人活?」

n

最讓人沒法活的一位,就是「大聖」米開朗基羅,他的人物造型藝術強大得就像天理一樣,根本沒有挑戰的可能性。無奈之下,年輕藝術家們基本達成了一個共識,想畫一幅好畫,第一步必須是「去米開朗基羅家偷草圖」。結果在那幾年,米開朗基羅家就像公廁一樣,不僅人來人往,還各種被偷紙。不過「大聖」畢竟是見過大場面的人,丟點草紙也懶得追究,只是偶爾嘟囔兩句,「抄去吧,抄別人就永遠別想超過別人!」

n

然而這些年輕人並不這麼覺得,他們的策略是先抄個樣子出來,然後再想辦法加工一下,儘可能地搞出一種看上去很新穎的感覺。無論這種感覺多糾結、多矯情、多擰巴、多嚇人,也要孤注一擲,捨命一試。

n

第一個找到這種感覺的人,叫蓬托爾莫。他的原名叫雅各布·卡魯齊,「蓬托爾莫」是他出生地的名字。這個人的童年非常不幸,5歲父親去世,10歲母親去世,12歲爺爺去世,奶奶把他送到佛羅倫薩之後也去世了。沒辦法,他只好把妹妹從老家接過來作個伴兒,結果18歲的時候妹妹也去世了。再後來,估計也沒什麼親戚敢去他家串門了。

n

除了沒有家人的關懷,蓬托爾莫跟老師相處得也不怎麼好。他的繪畫老師名叫安德烈·德爾·薩托,是當時佛羅倫薩名聲最響亮的畫家之一,一度和「文藝復興三傑」並駕齊驅。但這個老師沒什麼個人野心,也沒什麼創作激情,畫畫的時候一絲不苟、只求無過,因此江湖人稱「沒毛病畫師」。

n

然而「沒毛病」的人,往往也「沒成就」,因為任何領域的突破和創新,通常都是從「毛病」開始的。一個不打算犯任何錯誤的人,永遠不可能把一件事情做出新意。後來薩托的地位急轉直下,漸漸被人們遺忘。

n

但蓬托爾莫則不同,他是一個「有毛病」的人,本身家境就不好,性格還很古怪。家裡沒人時他會害怕,家裡人多了他也害怕,經常需要跑到大街上冷靜一會兒。後來薩托看這個學生越來越不順眼,最後連敲門都不給他開,讓他在外面站著。

n

然而正是這個「有毛病」的傢伙,在文藝復興的末尾,掀起了一陣新的潮流。1528年,蓬托爾莫為佛羅倫薩卡波尼禮拜堂繪製了一幅「毛病」很多的祭壇畫,《下十字架》。

n

蓬托爾莫,下十字架(木板油畫) 約公元1525-1528年

n

佛羅倫薩聖費利西塔教堂卡波尼禮拜堂

n

這個悼念耶穌的主題我們已經再熟悉不過了,但這幅畫看上去總是感覺不對勁兒。首先畫面的布局很隨意,人物被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由於空間感很模糊,許多人物根本就沒有可以站的地方。從正在後仰倒下的聖母,和像在裝睡一樣的耶穌那裡,可以看出畫家借鑒了米開朗基羅《哀悼基督》的造型,但他們在畫面中絲毫不醒目,反而是最下方那個扛著耶穌一臉愁容的小伙兒非常搶鏡,儘管他身體彎曲的姿勢是不可能實現的。畫面的整體用色明亮而活潑,沒有傳遞任何神聖的悲壯感,反而歡脫得很像某個精神病院在搞運動會。

n

蓬托爾莫的作品,幾乎違反了文藝復興時期所有古典主義和自然主義的法則。空間又扁平了,布局又亂套了,造型又不準了,顏色又抽瘋了。但至少有一點值得鼓勵,那就是它很勇敢,很不同。即便是為了勇敢而勇敢,為了不同而不同。從那以後,晚期文藝復興有了一面自己的旗幟,上面花里胡哨地寫著四個大字——「樣式主義」。

n

「樣式主義」也經常被翻譯為「風格主義」、「矯飾主義」、「手法主義」,但相比之下,還是「樣式主義」這種表述更能概括這個時期的作品特徵——注重在形式上標新立異,而在內涵上無所支撐。如果古典主義追求的是人的本性之美好,那樣式主義追求的就是人的外形之酷炫。而那個時代最酷炫的一部作品,是來自蓬托爾莫的學生——布隆齊諾。

n

布隆齊諾是個土生土長的佛羅倫薩人,原名叫阿尼奧洛·科西莫,「布隆齊諾」這個外號是「青銅色」的意思,可能是指他膚色偏黑。雖然生在佛羅倫薩,但是布隆齊諾並沒有來自一個藝術世家,他父親從事的職業聽上去離藝術有點遠,是一名屠夫。然而從酷炫這個角度考慮,一個「殺豬人家的小黑孩兒」還是不可小視的。

n

作為佛羅倫薩的第二代樣式主義畫家,布隆齊諾的功力比他老師那一代有所升級,他不僅是追求構圖和色彩上的酷炫,還要讓整個題材和情節也酷炫起來,甚至有時候連標題都不放過。比如他一生中最為著名的作品,竟然叫作《維納斯、丘比特、愚蠢和時間》。

布隆齊諾,維納斯、丘比特、愚蠢和時間(木板油畫)

n

約公元1544-1545年

n

倫敦國家美術館

n

這幅作品大概是由重新在佛羅倫薩掌權的美第奇家族所委託,後來被作為禮物送給了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估計法國人看到這幅畫時心裡一定在想,「這特么畫的是什麼鬼……」。

n

布隆齊諾和他的老師蓬托爾莫一樣無視構圖原則,用一大堆奇形怪狀的人物把畫面塞得滿滿。前景處是美神維納斯和她的兒子丘比特,兩個人赤身裸體地糾纏在一起,表現了荒唐的亂倫場景。維納斯一手拿著曾經在「帕里斯的裁決」中獲得的象徵美貌的金蘋果,一手拿著丘比特的神箭,造型像在自拍。而身體比例很不協調的丘比特則把手放在了母親的胸部,並準備伺機親吻。右側一個手捧玫瑰花瓣準備為亂倫活動助興的小天使代表「愚蠢」,「愚蠢」身後有一個代表「欺騙」的人面獸身的小女孩。上方那個禿頂的老男人代表「時間」,他正兇狠地瞪著右側象徵「遺忘」的那個同學,並且準備把一個布簾扯開,從而揭露這荒唐的一幕。「遺忘」同學下方是一個代表「嫉妒」的老婦人,她痛苦的樣子像不小心把新買的手機掉進了馬桶。

n

維納斯、丘比特、愚蠢和時間 局部

n

維納斯、丘比特、愚蠢和時間 局部

n

整幅畫的寓意可能是「愚蠢與享樂使人們看不到嫉妒和欺騙,但時間會揭露這一切」。乍看起來好像有點兒內涵,細想一下其實就跟「殺馬特」大哥的火星文QQ簽名一樣營養不良、催人尿下。不過,這種手法頗受當時貴族宮廷的喜愛。尤其是畫面場景中的奢華布料與裝飾品、人物香艷的肉體與浮誇造型、尺度大到有違人倫的行為舉動、刻意複雜而凌亂不堪的角色設置,都十分符合上流社會的「下流趣味」。在這種趣味傳到法國之後,很快就催生了一個風靡一時的宮廷畫派。

n

儘管布隆齊諾獲得了很高的聲望,然而義大利樣式主義時期最傳奇的畫家還另有其人。這個人並不在佛羅倫薩,他出生的地方,是在藝術版圖上剛剛崛起的北方名城——帕爾馬。

n

他的名字叫作弗朗西斯科·馬佐拉,人們將他稱作帕米爾賈尼諾,大概意思是「帕爾馬小伙兒」,方便起見,我們簡稱他為「小帕」。與佛羅倫薩那對「酷炫師徒」比起來,小帕的出身要好很多,因為他的父親和兩位叔叔都是畫家。小帕兩歲那年,他的父親不幸病故,所以他的繪畫基礎是和兩位叔叔學起來的。成年之後,小帕在工作期間曾經和偉大的「時間旅行者」科雷喬相遇在聖喬瓦尼·埃萬傑利斯塔教堂,然而那個時候的科雷喬還沒有開始他神奇的「劇透」之旅,對小帕的繪畫風格也沒有帶來特別大的影響。

n

帕爾馬的藝術市場畢竟太小,1524年小帕和叔叔一起來到羅馬打拚。然而初來乍到時,他就發現羅馬人看他的眼神很特別,總是對他兩眼放光,並且寄予厚望。小帕感到又驚喜又納悶兒,「這到底是什麼情況?」

n

原來,小帕的相貌和談吐非常像一個人,那就是剛剛英年早逝的天之驕子拉斐爾。一樣清秀俊朗的外表,一樣溫文爾雅的風度,一樣刻苦鑽研的精神,一樣古典溫純的畫風。很快,非常想念拉斐爾的羅馬人就送給小帕一個光榮的稱號——「拉斐爾重生」。(文末有彩蛋)

n

在文藝復興那個「萬惡的看臉的時代」,小帕的事業迅速飛升,他在教皇克萊門特七世的贊助下,接到了不少「高曝光度」的作品委託。然而僅僅過了三年,小帕就在那場世紀浩劫中成為了無辜的犧牲品。

n

在1527年的「羅馬之劫」爆發時,窮凶極惡的神聖羅馬帝國士兵燒殺搶掠,市民四散奔逃。然而當歹徒們闖入小帕家中時,卻發現這位24歲的英俊少年淡定地在畫架前作畫,絲毫不為所動。人們走上前去查看後,紛紛震驚於他筆下的美好畫作。那個時刻,再兇殘的人,也會停止暴行。出於本能的敬畏,歹徒們允許他體面地離開。那一天,帕米爾賈尼諾可能是唯一一個完好無損地走出羅馬城的人。

n

然而輾轉回到帕爾馬之後,小帕的心理落差很大,回想起自己在古典文化之都羅馬的光輝歲月,再看看家鄉滿大街的小吃攤和成群結隊的酒囊飯袋,更是難以抑制心中的憤懣。於是,曾經那個風度翩翩的少年不見了,出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位鬍子拉碴、未老先衰的失意青年。

n

人一失意,就容易養成一些奇葩的興趣愛好。那段時間,小帕開始迷上了鍊金術,整天在家擺弄化學儀器,搞得家裡烏煙瘴氣、昏天暗地,正經工作全被耽誤了。當時正在委託他作畫的斯泰卡塔聖母教堂的人非常氣憤,把這個不務正業、不講誠信的人告上了法庭,小帕因此蹲了兩個月的牢房。

n

牢房裡的小帕可能常常會對著衛兵大喊,「你們竟敢這麼對我!我可是被稱為『拉斐爾重生』的男人!」然後被衛兵回一句,「拉斐爾是誰?哪個監獄的?」

n

從那以後,小帕變得收斂了,也變得妥協了。他不再提羅馬的舊事,作品風格也越來越迎合樣式主義的潮流。1535年,他開始為塔格里亞費里家族禮拜堂繪製一幅聖母畫,儘管最終沒有全部完成,但這無疑是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後人將它稱作《長頸聖母》。

n

帕米爾賈尼諾,長頸聖母(木板油畫) 約公元1535-1540年

n

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

n

聖母像是拉斐爾最擅長的題材,也同樣是被稱作「拉斐爾重生」的小帕最拿手的題材,但在這幅作品中,我們明顯能看出它與古典主義作品的不同之處。身穿奢華藍色外袍的聖母坐在寶座上,她的脖子和手指都長得讓人覺得驚悚。懷裡的小耶穌身長也有些過分,並且看上去隨時要掉到地上。畫面左邊幾個天使擠在一起,最前面那位莫名其妙地抱著一個大陶瓶,並且秀出自己雪白的大長腿。相比之下,畫面右邊異常的空曠,一位先知手持捲軸站在遠處,看上去顯得神秘兮兮。

n

長頸聖母 局部

n

從精緻而流暢的線條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帕米爾賈尼諾深厚的古典主義繪畫功底,以及作為「拉斐爾繼承者」的實至名歸。然而對人體比例的肆意拉伸和扭動,以及對空間布局原則的徹底拋棄,卻又極大地體現了樣式主義繪畫的淺陋追求,迎合了貴族階層的虛偽嗜好。這些因素的融合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吹彈可破的高雅和優美,雖不真誠,卻令人惋惜。在帕米爾賈尼諾心中,拉斐爾的身影還在,但已經漸行漸遠。

n

1540年,37歲的小帕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中驟然離去,為自己的一生寫下了和拉斐爾一樣令人嘆息的結局。

n

從37歲的拉斐爾,到37歲的帕米爾賈尼諾之間,有多少希望與絕望的輪迴,有多少盛放與凋零的記憶,還沒有來得及被訴說,還沒有來得及被鐫刻。

n

歲月帶走了花兒與少年,留下了山丘與守望。當樣式主義的旋風從佛羅倫薩一路向北,吹過古道旁的帕爾馬,吹向海岸邊的威尼斯,此時,兩位提香大師的繼承者已經屹立在風暴的前沿。他們高舉著「威尼斯畫派」的旗幟,搏擊在那場風雨飄搖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

彩蛋

n

小帕和拉斐爾長得真的很像嗎?這裡有兩幅畫可以幫助我們來判斷,一張是小帕21歲時的自畫像,一張是拉斐爾在23歲時的自畫像。

n

帕米爾賈尼諾自畫像 (21歲)

n

拉斐爾自畫像 (23歲)

n

然而歲月這把殺豬刀對小帕下手尤為兇狠,他在37歲時的自畫像已經變成了這個樣子。除了長期倒騰化學試劑的因素外,事業急轉直下後的苦悶與不甘,也難免摧殘了他的身心和容顏。

n

帕米爾賈尼諾自畫像 (37歲)

n

帕米爾賈尼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不高,他的繪畫手法也有很多爭議,但我還是覺得他的故事配得上這些篇幅來介紹。如果不是被時代所辜負,誰又知道他能帶給我們多少驚喜呢?

n

下次去佛羅倫薩的時候,記得去烏菲齊美術館看看《長頸聖母》,看看這位曾經和拉斐爾一樣風靡羅馬的少年。

推薦閱讀:

名畫故事 | 史上第一油畫大師,細節狂人凡·艾克
一幅畫帶你入門藝術欣賞 —— 輕芒的朋友 悅迪 的 Live
怎麼從零開始認識畢加索?(3)立體主義之後
觀看之道|變動中的形象:1900年前後

TAG:名画 | 艺术欣赏 | 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