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改變法國汽車史的暗殺 雷諾汽車為啥離開美國?
喬治·貝斯於1985年1月臨危受命,成為雷諾汽車的CEO,主要目標就是讓其扭虧為盈。他在歐洲採取了關閉工廠、大量裁員的激烈手段,同時加大了在美國的投資,積極拓展美國市場,全力支持AMC美國汽車公司的復興。在喬治·貝斯成為雷諾CEO之前,這家法國公司已經成為了AMC的控股股東,並依託AMC的經銷網路等資源,將越來越多的雷諾車型引進到美國市場中。比如引入雷諾5,以雷諾LeCar(上圖1、2)的身份銷售,以彌補AMC在小型車方面的缺失;之後又在美聯合生產稍大一點的雷諾Alliance/Encore(下圖1、2),其銷量一舉超越了大眾Rabbit(即高爾夫)。這些舉措,幫助雷諾汽車超越大眾汽車,成為歐洲車在美國市場的頭號品牌。
但整體而言,歐洲車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在下滑,而這正是日本汽車崛起的黃金時期。依託精益求精的管理,依託新的電子技術,依託經濟實用的品質,日本車受到了美國市場的廣泛歡迎。從下面雷諾/大眾最熱銷車型銷量對比圖也能看出,僅僅依託弱小的AMC(當時AMC在美國市場的份額僅有3%左右)代工來促進雷諾車在美國市場的銷量,效果並不顯著。雷諾即使做到了歐洲第一,也難以與日本車抗衡。
但雷諾有別的想法。他們敏銳地看到了AMC旗下的優質資產——Jeep的潛力,並動用大量雷諾的研發力量來促進Jeep車型的更新。事實上,後來成為一代名車的Jeep全新切諾基(代號XJ),就受益於雷諾的大力支持。第一代切諾基(SJ,下圖1)只是全尺寸SUV瓦格尼(Wagoneer)的雙門運動版,隨著能源危機的出現,排量高達3.8-6.6L的發動機的油耗大弱點暴露無遺,銷量受到了極大影響,這使得AMC的財務狀況更加不堪。第二代切諾基(XJ,下圖2)則轉變為了緊湊級SUV,雷諾的工程師為其開發了搭載小排量發動機的驅動系統,其發動機排量也降為2.5L和4.0L為主。雷諾幫忙開發的那款4.0升發動機,引入了最新的直噴技術,以可靠性和耐久性著稱,裝備切諾基、瓦格尼、大切諾基和牧馬人。直到2005年,這款發動機才在中國退出歷史舞台。我們做個假設,假如喬治·貝斯沒有遭遇暗殺,而是繼續掌管雷諾汽車,繼續協助AMC復興,他將在四五年之後迎來市場形勢的好轉,在十年之後迎來SUV的興起。這個時候,坐擁Jeep品牌的AMC將會變成一棵搖錢樹。更重要的是,雷諾汽車將更早地成為一家國際車企,享有比現在大得多的國際影響力。
在外網上有一篇文章——「How One Frenchmans Assassination Killed The Iconic AMC」(搜索這個標題就能找到這篇文章),講的是喬治·貝斯之死對於AMC的打擊。這篇文章把喬治·貝斯稱為AMC的「champion(捍衛者)」,是AMC復興的希望所在。然而,一對殺手終結了一切。在喬治·貝斯死後不到半年,AMC就被賣給了克萊斯勒,之後克萊斯勒保留了Jeep品牌,讓AMC壽終正寢。因為克萊斯勒想要的,其實就是大切諾基(下圖)。
那麼,到底是誰暗殺了喬治·貝斯呢?前面講過,喬治·貝斯通過關廠、裁員的方式來削減成本,直接裁員人數達到了2.1萬人,而相關零配件廠受此影響而裁員人數則超過了3萬人。這勢必引發工人與工廠資方的矛盾。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個叫做Action Directe的激進組織(在1987年被法國政府禁止掉了)中的一名成員,在衝突中被雷諾工廠的警衛殺死,於是他們通過暗殺喬治·貝斯來進行報復。兩位殺手是Nathalie Menigon和Joelle Aubron,他們被判處了無期徒刑;而Action Directe的兩位主要成員,Jean-Marc Rouillan和Georges Cipriani也被當作同犯而被判處無期徒刑,但他們在審判中拒絕認罪。
另一種說法是喬治·貝斯之死與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有關:Eurodif鈾濃縮工廠(下圖)的創建者和總裁,這家工廠由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和瑞典合資興建,但後來瑞典退出並把其持有的10%股份賣給了伊朗。顯然,伊朗希望獲得濃縮鈾,但喬治·貝斯在談判中並沒有滿足伊朗人的要求。這種說法,主要出自法國調查記者Dominique Lorentz所寫的報告。
總之,喬治·貝斯死了,AMC也就完蛋了。那雷諾汽車的命運呢?喬治·貝斯的繼任者是雷蒙德·萊維(Raymond Levy,下圖),貝斯之死顯然帶給他無比的壓力,他的首要任務是修復與勞工的關係,因而不得不調整雷諾汽車的發展戰略,放棄投資美國市場,而把發展重心放在了歐洲。在出售AMC的股份的1987年,雷諾汽車就在美國停產了Alliance/Encore。此後只有不太成功的零星進口,到1989年,雷諾汽車徹底退出了美國市場。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退出美國市場是一個無比糟糕的決定,它令雷諾汽車失去了一次國際化的機會。在那個中國還只有桑塔納的年代,放棄美國市場,也就等同於放棄了成為全球大車企的機會。
但雷蒙德·萊維並非碌碌無為之輩,在他的領導下,雷諾汽車採用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大力提升產品品質。之前雷諾汽車退出美國市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產品質量在美國的口碑很差。另外,雷蒙德·萊維還請來了帕特里克·勒·奎蒙特(Patrick le Quement)來主導雷諾汽車的設計,逐漸形成了具有強烈品牌識別度的新雷諾設計基因,使雷諾形成了獨特的造型風格:表面圓滑,但稜角分明。雷諾汽車的另一個舉動就是民營化,而這是由雷蒙德·萊維的繼任者路易·施偉澤(Louis Schweitzer,1992年出任雷諾CEO,下圖1)主導的。事實上,喬治·貝斯當年就有類似的改造雷諾汽車國營企業文化的想法。路易·施偉澤之後則是大名鼎鼎的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下圖2) ,通過與日產汽車的合併,雷諾以另外一種方式「回歸」了美國市場。這樣的好處是什麼?Renault makes more money (43.4% of profit) to sell Nissan and Infiniti。好吧,能賺更多錢,這樣的結果,也算是歡喜結局了。至於另外兩個法國汽車品牌呢?標緻在美國的存在時間最長,雖然它的巔峰表現比雷諾要低很多。標緻賣得最好的車是標緻505,在1990年試圖引進標緻405但失敗了,於是在1991年離開了美國市場。標緻品牌在美國市場存在了長達33年之久。而雪鐵龍呢,僅僅是向美國市場出口了一些CX和33台XM,數量極其有限。於是,自1991年起,在美國市場中唯一能買到的法國汽車品牌就只有布加迪了。
推薦閱讀:
※史上最惡劣的汽車書,王洪浩已出離憤怒
※十六年前的MPV橫評!別克GL8、豐田Previa、起亞嘉華、馬自達MPV,誰最強?
※汽車品牌設計理念背後的那些小算盤
※美國66號公路都有哪些與搖滾樂相關的故事?
※拉美人買什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