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鑒別一本心理學科普書靠不靠譜?|心理朋克 No.018

快速判斷一本科普書是不是靠譜的兩個小竅門。

本期音頻:喜馬拉雅收聽or網易雲音樂收聽

我們節目開播到現在,已經陸陸續續跟大家介紹了一些電影和圖書,有的是直接推薦,有的是節目里或者公眾號文章的花絮裡間接地提到。

以後隨著節目量的積累,草當然會越種越多,可能會逐漸形成一個我們這個節目的書單和影單。而其中比例最大的,應該還是科普書,而且主要是心理學方面的科普書

所以,我們有必要在這裡插播幾期節目來聊一聊怎麼挑選和閱讀科普書的話題。

今天這期節目我們先來聊聊怎麼去判斷一本科普書靠不靠譜。當然,下面說的只是我個人的粗淺見解,僅供大家參考。對自己的鑒別能力有信心的朋友,完全可以跳過今天這期。

好,下面我們進入正題。

真偽難辨

大家知道,市面上的心理學圖書是一個偽科學重災區。

我去逛書店,經常看到在心理學那個書柜上,緊挨著擺在一起賣的書在科學嚴謹上有天壤之別。

其中一本可能是諾貝爾獎得主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裡面凝結著無數心理學家費盡苦心設計實驗、嚴謹分析求證得到的寶貴知識;而緊挨著它的,可能是《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一本明明是小說,卻把自己包裝成精神病學、心理學報告,純粹誤人子弟的偽科學。

▲真科學在左,偽科學在右

問題是,差別如此之大的兩本書,看封面、裝幀什麼的,檔次都差不多,看腰封上也都有一堆名人和媒體推薦,那我們怎麼樣去鑒別它們呢?

我覺得,最簡單、最容易操作的方法就是綜合看兩個東西:

  1. 看作者與學術圈之間的距離;

  2. 看參考文獻的密集程度。

我們挨個來說。

離學術圈越近越靠譜

第一,看作者與學術圈之間的距離。

作者離學術圈越近,寫出來的書越靠譜。這條經驗,雖然有點兒以出身論英雄的意思,很簡單粗暴,但其實例外很少。

這是因為,如今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靠譜的科學新知都是在大學和科研機構的實驗室里研究出來的。

在大學老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員組成的這個學術圈裡,有一整套嚴格的規範去約束研究成果的可靠程度。雖然這套規範缺陷也還很多,但至少目前來看,是我們能找到的規範里最靠譜的。

所以,絕大多數時候,作品的靠譜程度與作者跟學術圈的接近程度掛鉤。

如果我們拿太陽系這樣的恆星系統做個比喻,那麼科普書的作者就有三類,他們分別是:

  • 恆星級作者;

  • 行星級作者;

  • 宇宙塵埃級作者。

他們在靠譜程度上依次遞減。

恆星級作者

第一類,恆星級作者。他們自己就是太陽,是光和熱的產生者。這指的是大學裡那些做研究的一線學者

既然是學術圈內部的自己人,那麼一旦他們出手寫科普書,敢拿出來向我們傳播的,一般也都是被學術圈這套規範驗證過的知識,在靠譜程度上當然是最有保障的。

我們還是要相信,大學老師,尤其是牛逼大學的老師,還是愛惜自己的羽毛的。

▲恆星級作者: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

行星級作者

再來說第二類,行星級作者。他們圍繞在太陽身邊,接受太陽的光和熱。這指的是那些專業從事科學寫作的作家

雖然不是科學家,但他們很善於吸收學術圈的研究成果,然後轉化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普及讀物。

這種靠寫科普書吃飯的作家在國內好像還比較少見,在美國人數比較多,比如美國有一個叫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科學作家就是其中的典型,他寫的《異類》啊,《引爆點》啊,在全世界都非常暢銷,在國內的影響也非常大。

▲科學作家格拉德威爾

科學作家有很多是長年報道科研新知的記者出身,文筆一般都比那些整天埋頭做實驗的學者要好得多,寫的東西可讀性往往特彆強。像格拉德威爾的書,你就能像看武俠小說一樣一口氣讀完。

但是他們的靠譜程度,跟恆星級的一線學者相比,可能就要差一些了。

實例:恆星級作者 v.s. 行星級作者

舉個例子,我現在手裡有兩本講歷史上有名的心理學實驗的書,內容上有重疊,正好可以做個對比。左手這本叫《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右手這本叫做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我們來看作者的身份。

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作者叫羅傑·霍克,是美國一個叫做門多西諾學院的心理學和性學教授,儘管他工作的這個地方是個美國十八線大學,但至少人家是個正兒八經的心理學教授,在身份上算是「恆星級作者」。

▲羅傑·霍克

而另外這一本《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呢,它的作者叫做勞倫·斯萊特。她是心理諮詢師出身,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轉行專職從事寫作,所以她的身份是「行星級作者」。

▲勞倫·斯萊特

那麼這兩本書,哪一本更靠譜呢?

還就真的是前面那一本《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更靠譜一點。

這本《改變心理學的40項研究》在國內很多心理學課堂上,都被老師推薦給學生去當作心理學入門書來讀。而後面那本《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它裡面用了很多小說筆法,讀起來是非常引人入勝,但它的科學嚴謹性也的確是受到過很多批評的。

為什麼行星級作者差口氣

為什麼這些科學作家在科學的靠譜程度上一般都比不上一線學者呢?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畢竟離學術圈的核心有一定距離,他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跟一線學者相比,總要遜色一點。

這就難免要出錯。

舉個例子,國內寫得最好的量子力學科普書,叫《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作者曹天元就是一位物理學術圈外人士。

這本書寫得極其生動,靠譜程度上絕大部分也沒有問題。但是當年我把這本書的一些章節拿給讀理論物理博士的朋友看,他還是能隨手挑出一兩個硬傷來。

再比如,國內有一個經常用進化心理學來解讀男女關係的情感作家,叫Ayawawa,她的作品裡引用了不少正兒八經的研究成果,但她對這些研究成果的理解有時候會出現嚴重偏差。

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把握會出現一些偏差,這是第一個原因。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有一些科學作家,他們很懂得市場想要什麼,讀者想要聽什麼樣的故事,就會為照顧讀者的口味而犧牲一點知識的嚴謹性。比如說,他們很喜歡把本來相當複雜的科學原理簡化成一句格言、一句口號。

像現在誰都知道的什麼「1萬小時天才理論」,這個東西就不是學者的說法,而是由格拉德威爾這樣的科學作家提出來的,其實是不太嚴謹的。

▲普及「1萬小時天才理論」的《異類》

宇宙塵埃級作者

說完了行星級的科學作家,接下來我們再看處在鄙視鏈末尾的「宇宙塵埃級作者」,他們遠離太陽系中心,與太陽的光和熱絕緣。

他們輸出的是一些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個人見解,比如武志紅的《巨嬰國》,或者輸出偽科學,比如樂嘉的「性格色彩」系列。

有點可悲的是,在心理學這個行當里,正兒八經的科普書在銷量上很少能跟這些「大師」寫的書相比。

這種書,我們就算想讀,也別把它們當成科普書來讀,它們與科學無關。

如何鑒別行星級和宇宙塵埃級作者

但問題來了:

同樣是沒有大學和研究所的頭銜,我們如何確定一位作者是相對來說比較靠譜的「行星級作者」,還是完全不靠譜的「宇宙塵埃級作者」呢?

況且,有時候那些有大學教授頭銜的學者也難免頭腦發昏寫出不太靠譜的東西來。

參考文獻密度

這時候,我們就得考察前面提到的第二個因素了。方法是,快速瀏覽一下書的內容,看書里參考文獻的密集程度

也就是看:

為了論證一個觀點,作者是不是引用了足夠豐富的參考文獻。

這裡說的文獻主要指的是論文

心理學早就已經是一門實證科學,稍微靠譜一點兒的結論都是做實驗做出來的,哪怕你發現前人的數據不靠譜,那也是用更精確的實驗數據來反駁。

而這些數據,99%以上,都是以論文的形式發表出來的。

要靠譜地論證一個觀點,免不了大量引用論文。這一點,就算是面向大眾的科普書,也必不可少。

所以,當你快速翻了一下武志紅老師的《巨嬰國》,發現裡面幾乎沒有任何一篇參考文獻之後,就應該意識到,雖然這本書提出了一個很毀三觀、很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但在科學嚴謹性上,它跟我那些分析《進擊的巨人》劇情走向的一本道文章沒有本質區別。

小結

總結一下今天說的內容:

我們拿到一本科普書之後,先看作者,看是不是學術圈內人士,再看內容,看是不是有足夠的參考文獻支持。

就我自己的閱讀經驗來說,這兩個方法雖然難免有誤傷,但在大多數時候還是能幫我們快速判斷書的成色。

文|魏知超

編輯配圖|王曉微

————————————————————————————————

文中涉及的八卦:

1. 國內科學作家

國內的專業科學作家的隊伍正在壯大中。比如我很欽佩的科學寫作者萬維鋼老師和汪潔老師近幾年都從業餘寫作轉向全職寫作了。

真希望我這個「一本道作家」將來也可以轉向全職寫作。

2. 國內出版科普書的參考文獻

由於國內的書籍利潤太低,出版社為了節省紙張成本,經常會把書後附的參考文獻刪除。

有些圖書,英文原版附了好幾十頁的參考文獻,變成中文版之後就消失不見了。所以我們最好還是通過翻閱正文去看書里的參考文獻料夠不夠足。

心理朋克 No.018

——————————————————————————————————

請在喜馬拉雅FM網易雲音樂、荔枝FM、蜻蜓FM等平台搜索「心理朋克」收聽本節目音頻。

每周二、周五更新,歡迎大家訂閱收聽。

節目音頻直通通道:

【心理朋克】 喜馬拉雅FM【心理朋克】 網易雲音樂

———————————————————————————————————

我們的公眾號(節目文本、獨家花絮):心理朋克(ID:PsychPunk)

相關內容:

一筆入魂:科幻小說的「設定」之美|心理朋克 No.017 心理黑魔法之「大腦封閉術」|心理朋克 No.016被一張裸體畫拯救的外星文明|心理朋克 No.015顫抖吧,男人!滅絕男人協會興亡記|心理朋克 No.014《速度與激情》的惡趣味:明明拿著把鎚子,卻偏要用它炒菜 |心理朋克 No.013看愛情動作片的最嚴重後果?改寫人類進程!|心理朋克 No.012《愛樂之城》的隱藏主題,無關愛情與夢想|心理朋克 No.011《攻殼機動隊》:十星神作是怎麼被糟蹋成一星垃圾的|心理朋克 No.010說好的總統寶座呢?怎麼下了場雨就沒了?|心理朋克 No.009嫌疑人X根本用不著獻身|心理朋克 No.008無敵的精神控制術是怎樣煉成的?|心理朋克 No.007如果智商漲到500,你會有什麼超能力?|心理朋克 No.006《西遊伏妖篇》竟是《白蛇前傳》?|心理朋克 No.005遊戲何時吞沒現實?一個心理學的視角|心理朋克 No.004壞人壞人告訴我,你們到底要什麼?|心理朋克 No.003上帝為何無法阻止亞當夏娃吃禁果?|心理朋克 No.002張無忌的SM愛情故事|心理朋克 No.001【創刊號】「心理朋克」是誰?
推薦閱讀:

李松蔚 的 Live -- 拓寬你的人際互動模式
我有好消息,也不願意跟你分享
經濟學假設「人類都是理性並且自私的」,這符合心理學的研究嗎?
這8段話,分享了我兩年來的讀書經驗

TAG: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