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思維的核心是找關鍵

上午和大家一起去參加首都博物館的錢學森事迹展。是一次交流活動。中午和馬老師等幾位老師共進午餐。馬老師學識豐富、創建甚豐。她已經退休,七十幾歲高齡。作為一位女性學者,一生未婚,精力都獻給學問了。

在聊天的過程中。馬老師講了一個故事。

她幾年前到一個地區考察,其中一個縣領導諮詢她一個問題:為什麼周邊的縣下雨,他們的縣卻很少下雨。每一年,他們都在山上種樹,但很難存活。原因是,乾旱缺水,樹木長得不好,一下雨,樹苗都被沖走了。於是邀請她到縣裡考察。他們來到縣裡最高的山峰,俯瞰這個縣的自然環境。此後,馬老師給他們提了一個方案。首先,把草籽混在泥土裡,來年春天,把混著草籽的泥巴糊在周圍的山上。第二,當山被草披上綠裝之後,再開始種植灌木。第三,待灌木長起來之後,再植樹。果然,幾年之後縣裡的人跟她彙報。縣裡的山都綠了,草、灌木、樹木漫山遍野,當地也開始有規律的下雨了。

馬老師的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示:

第一,循序漸進。

人們的願望是好的,希望通過植樹,讓當地有更多的降水。但,欲速則不達。大自然有其規律。規律之一就是循序漸進,生態的改變不是朝夕之功。破壞可以很快。但是改善,卻必定是循序漸進的。而馬老師的方案中就包涵了循序漸進的原理。先種草,再種灌木,最後種樹。每一個步驟都是等前一步完成了,有穩定的效果之後,再進行操作。這是系統思維的體現。

第二,系統思維與系統工程。

任何系統都足夠的複雜。但系統思維和系統實踐不一定複雜。系統思維的核心是找到關鍵,找到最重要的要素之間的關係。而系統實踐或者系統工程的核心是,環環相扣。

第三,生命改變環境。

一個地方的植被可以影響到它的氣候——微循環的氣候。甚至可以大幅度的改變它的氣候。馬老師所講的實例再一次印證了這個規律。這個規律背後的原因,在生態環境學上有豐富的內容。但我們仍然要去深思,植物生命的力量。植物凝聚了太陽能,作為能量的中轉站,它具有改天換地的作用。

2013年5月的《新發現》(Sciencevie)雜誌的封面文章正是「智慧的植物」。文章這樣寫道,

「植物不僅聽覺靈敏、行動自如、善於溝通、有家庭觀念,甚至還有不錯的記性!一言以蔽之:它們是『智慧』生物!生物學家驚天動地的發現徹底顛覆了我們對植物世界的看法,生命大家庭該重新洗牌了。」

對植物的最新發現,不得不用「智慧」來刻畫它們生命的精妙。雖然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明確的回答,

「身份識別、化學語言和神經系統,這三個問題將我們引向植物世界的終極謎團——植物智慧的本質是什麼,它的中樞在哪裡?植物是如何整合接收到的數百條信息的,它們之間如何協調、同步、調節到最佳狀態?換句話說,植物的每一根枝條、每一瓣葉片是如何作為智慧生命體的一部分來行動的?就算各種生物的大腦千差萬別,可是沒有大腦也能實現這一切嗎?如果植物有大腦,那麼它又在哪裡?」

或許我們能夠在植物身上發現類似動物神經系統一樣的生理結構,或許不能。但是,植物的「智慧」現象、以及植物之間高度的協同,除了生物化學之外必定還有其它的原因。那就是生物場,也就是生物體的宏觀量子場。這是必然的,因為量子力學的法則是普遍的。宇宙中沒有孤立的存在。生命體與外界的場關聯更為豐富。研究這個場,是一個將變革人類生命觀的主題。

上午還做了幾件事務性的事情。

下午繼續寫書。

傍晚,5點半去康樂游泳館游泳。開始是我一個人游,後來又來了一位。對比昨天,今天同樣的時間,人很少。原因可能是天氣,昨天陽光明媚、較熱,今天是霧天、陰天。

今天游泳過程最大的感觸和認識:整個過程有一個疲勞曲線。

游泳前,思維有些疲勞——游泳過程中身體疲勞感逐漸增加——游泳剛剛結束時身體疲勞達到頂峰——回公寓換衣服,身體疲勞仍然明顯,精神上輕鬆——到康博斯吃過飯之後,身體疲勞開始逐漸下降。

又找馬老師辦了一件事,疲勞感繼續下降。

再回來的時候,疲勞感基本不明顯了,身心舒暢。

這個認識,從理論上是能夠推出來的。但是,經驗的力量更大。它的一個實用價值就在於:下次有點疲勞的時候,也不要以此為借口不鍛煉。

【日記】2013年6月28日星期五 北京大學中關園


推薦閱讀:

知道了就不會吃虧的4個職場技巧
網路生命體的奇遇
孩子,我們不欠你的
我們無法改變的兩大根本原因,你中槍了嗎?
「好人有好報」都是騙人的? | 青音

TAG:个人成长 | 高效工作 | 高效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