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你觀察到哪些消費降級現象?

本題已收入知乎圓桌 ? 消費升級啟示錄,更多「消費升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相關討論:2017 年,你觀察到哪些消費升級現象?


本問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2017 年度盤點」,歡迎關注。


印象中消費降級是某字母機構搞出來的大新聞,主要針對物質消費過渡到精神消費層面。不過沒關係,這個概念蠻好玩的,單純在物質消費也很有代表性。

之前抖機靈答過一個問題發過下面一張圖:安祖:有哪些專門為中產階級量身定製的消費陷阱?

如果將消費升級單純理解為買更貴,那無疑是沒抓准趨勢。過去10年快時尚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基本上可以說是將上圖最左邊的消費的民主與升級體現得很透徹,一方面通過快速反應的供應鏈將高價耐用品的大牌打散成低價易耗品,一方面擠佔掉原本屬於地攤貨和淘寶爆款等的低價劣質品。前者是民主,後者是升級,兩者是同一件事在兩個方面的效應。我認為完整的消費升級趨勢是同時包含民主和升級的。

所以,某種意義上消費升級包含買更便宜的民主化方向,是一種「降級」。

再往後看,低價易耗品充盈之後消費可同時選擇或者搭配的數量級會極大地增多,消費娛樂的方式也會變得更加多元化和分眾化。因為某種稀缺性,新出現的消費方式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較之前簡單的。這個在精神消費層面會來得更加潤物細無聲:以往按分鐘計的長視頻降格為按秒計的短視頻,在抖音、快手上30分鐘就能看遍長板少女、短腿柯基、廣場尬舞和室內飆車,而看同樣30分鐘的微電影則需要一定的心理負擔。可以說,時間有限,精神消費在形式上的降級換取了特定範圍內的內容豐富度的升級。

在物質消費的層面也有類似的情況,物質繁榮的社會,新的消費方式往往是由於消費者的某種稀缺性主動做了減法。比如消費者時間精力有限,選擇便利店就比超市KA來得容易,更有甚者直接到公司里的無人值守貨架消費。比如也是精力有限只想小小修個發,不願意在髮廊里跟David們和洗頭小哥尬聊和來回座位和洗頭房,一些單純剪髮的小店就更加容易被選擇。

這其實揭示一種情況,就是原本很多消費其實是被過度滿足的。對於想買零食解饞的消費者,SKU根本不必像KA裡面那麼多;對於像日常修短頭髮的人來講,髮廊里的尬聊推銷以及洗頭房都是多餘的。其實更加明顯的是,對於日常一公里左右的通勤來講,開車停車或者打車也是一種過度滿足,他們踩個共享單車就ok。

所以,我們回過頭可以總結出兩種所謂降級的情況,一種是消費的民主化帶來某類商品的解構,價格層面出現「降級」,一種是由於某種稀缺性導致在業態上主動選擇的「降級」。至於為什麼是當前出現這些降級,就不在這個問題的範圍內了。


曾經聽曲追求音質要監聽耳機/耳機放大器/DAC/數字播放器等一套桌面裝備。

現在 Apple music +藍牙耳機聽得就很開心。


因為有了小孩。

下午茶沒有了,當減肥。出門公交+共享單車,再也不任性地計程車或滴滴了。沒買新衣服,畢竟上班有工作服。新出了蘋果也沒買,舊的還能湊合。給家裡人配置了保險,平均每年就要交一萬多了,小病靠社保,大病靠商保。好久沒去吃日料了,一頓500多可以買好多包尿不濕了。護膚品也不再追求大牌了,芙麗芳絲的深水+雅頓粉膠+薇諾娜的保濕乳。化妝品舊的還能用,反正我素顏,偶爾塗個口紅顯氣色。健身卡也不辦了,自己在家用keep。

我窮~~


那天周末,照例起了很晚,頂著一個爆炸頭,睡眼惺忪的打開冰箱,發現毛也沒有,僅剩三個黃瓜,倆西紅柿。水果雖好,不頂餓也,得了,打開手機叫個外賣吧,雖然知乎上也沒人監視我,我也沒用綠團,畢竟我等臭漢人,也不配和高貴的小白帽共用一個APP,畢竟老爺們的食慾也是民族團結的大事,得了,我打開一款紅色的叫餐APP吧。

我拿起手機剛解鎖屏幕,眼角撇到廚房邊還有半箱速食麵,酸菜味的,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買的一箱,打開後就基本上沒怎麼吃,要不今天就吃它吧,轉念一想,一大早的就吃垃圾食品是不是不太好,畢竟今年我才十八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吃著玩意不利於健康成長吧(滑稽, 得,還是繼續外賣吧。等了二十多分鐘,紅衣小哥跑的快,到達了我家門前。敲門,開門,核對,拿食物,帶走我家垃圾,關門。然後開始大快朵頤,高高興興的吃完了我的土豆牛肉蓋澆飯。色香味俱全,還有送湯和小鹹菜,這可比毫無營養的速食麵強多了!啊,美好的生活豈不羨煞旁人哉也么哥!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最低需求滿足了,才能追求更高一層的需求,果然。我吃完飯了,就意識到一個問題。杜牧說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我自己是這麼做的,別人是不是也是這麼做的呢。面對更好選擇的外賣,我捨棄了毫無營養而且花樣單一的速食麵,別人是不是也有這個選擇呢。

我於是做起了社會調查,我周邊玩手機的朋友,基本上都是跟我一樣的,比我大一輩的人,確實不會用手機,可是他們基本上也都會做飯啊,人本來就不吃速食麵。可以肯定叫餐APP瘋狂發展的這幾年肯定是速食麵大輸的幾年!

速食麵對抗起外賣來根本毫無優勢!無論品種,樣式,甚至價格,都干不過人家,滿減,再加上各種各樣的紅包,優惠券,一份外賣也就十幾塊錢,還能吃的飽飽的,可是一份桶裝的大碗面,根本吃不飽,兩包又吃不完,純屬浪費了,第二碗聞那個味就難受,戰五渣!

有沒有數據方面的支持呢?據一個英國媒體報道:2013年中國內地和香港賣出了462億包速食麵。但2016年銷量已降到385億包,降幅接近17%,2017年甚至更低。

哈哈哈哈,愛瘋打敗了柯達,微信打敗了簡訊,滴滴打敗了計程車,這次外賣打敗了速食麵,於無聲處起波瀾,果然是降維打擊



日本年輕人進入「低慾望社會「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 2015 年出了一本《低慾望社會》。在大前研一看來日本經濟長期萎靡不振,使得年輕人失去了消費慾望,這與日本現下流行的「年輕人遠離○○」的說法不謀而合。

遠離時尚——超過 50% 的男大學生覺得衣服差不多能穿就行,比優衣庫貴就那就挺貴了。

遠離喝酒—— 30% 的年輕人不喝酒,而他們的父輩幾乎每天都喝酒。

遠離買車—— 59% 的年輕人沒有買車意願,還有 69% 的人表示「對汽車沒有興趣」,當被問及最想幹什麼時, 50% 的受訪者回答是「想要存錢」。

「低慾望」如同慢性病毒一般深入緊巴巴過日子的日本年輕人,沒有消費慾望,也沒有消費信心,經濟發展停滯所能帶來的影響比你想得還要大。安倍政權在 2015 年設立了「一億總活躍擔當大臣」(「一億」指日本人口一億),這個名字拗口無比的大臣主要乾的就是促進社會活力,但要給死氣沉沉的社會注入活力又豈是設置一個新大臣就能管用的。

(來源)

90後已經過上「佛系」生活?

所謂「佛系」是指:

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我們的願望是世界和平

「佛繫戀愛」不主動,不拒絕

「佛系交友」隨緣點贊,都是愛的鼓勵

「佛系健身」跑步機上走一走,也算是健身了

「佛繫上班」安安全全上班,平平淡淡工作

「佛系購物」合適的就買,不合適也留著

再糟糕的生活

沒有什麼是一句「阿彌陀佛」解決不了的

如果有,就加一句「善哉善哉」......

從無印良品到網易嚴選和米家

「從無印良品到網易嚴選和小米,我完成了一次消費降級。」

的確,在各個行業都在瘋炒「消費升級」概念時,一股反其道而行之的「消費降級」潮流正開始默默走入我們的生活。原來買個家居用品可能會專門跑去商場,如今很多人會被主打性價比的網易嚴選所吸引;把分店開遍全國甚至開出國門的名創優品也一掃山寨的陰霾,開始成為人們採購日常消費品的熱門場所。

從追求小而美、個性化的品牌時尚消費品,到更關注性價比和商品品質的平價消費品,消費降級真的來了嗎?(來源)


  • 優衣庫都懶得進了,直接lativ。手機下單,順豐到家
  • 網易嚴選,淘寶心選,米家有品之類的火爆,反映 logo 也許沒那麼重要
  • 如果不是為了一個 logo(如 UA),迪卡儂幾乎是買運動裝備最好的選擇


以前沒有節假日,很煩惱,現在不想有節假日,因為放假就得花錢。

笑著活下去。

2017年10月,哈弗h6丟掉suv銷量寶座,取而代之的是寶駿510,比h6便宜多了,


不請自來,剛好寫過這個話題。當時提出消費降級現象問題的時候被某互聯網投資界的大佬嗤之以鼻,於是研究了一下。

本回答節選自本人演講課件,如有雷同純屬copy。

——————————————————————————

消費升級是消費者願意為所謂的商品品質、品牌、調性等不可見因素支付高溢價;而消費降級出發點和消費升級相反,是消費者不再願意為所謂高品質、豪華品牌、情感體驗因素支付高溢價。

不得不說,今天商品社會,是存在設計過度和品牌過度的問題,為了體現不一樣,為了突出產品,有的時候刻意提高價格以便形成高檔產品的印象,用更高檔的材料製作。而這些成本的增加都要攤到消費者頭上。

企業想賣貴點多賺錢是必然的,然而在互聯網社會,消費信息是通暢的,當產品的組成、原材料、人工價格都很透明的時候,必定有人會想,我為什麼要為你的品牌、情感買單?品質這東西也有上升曲線,當上升到一定層次,再使用更好的材料,上升的空間也很少,就像一條上升曲線,越高升幅越小,那麼我沒必要追求最好品質,差不多就行了。在此基礎上,計算成本,支付比成本高一點點的溢價,我就可以了,對產品的品質和易用性有沒那麼高的要求,就沒必要追求過度設計和過度品質。

所以消費降級的第一個原因是消費者消費觀念成熟的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消費升級發展到最後,必然是降級,降級不是品質的過度降低而是回歸價格理性。

除了消費趨向理性成熟,還有一個原因,個體消費力能下降。這個影響因素就多了,比如人民幣貶值,物價就會上漲,一碗牛肉麵從8塊蹭蹭蹭幾年間漲到20塊,工資沒漲,消費能力下降;還有這個房價,中產階級作為消費升級的主力,自買房開始就要還貸,手頭資金緊張,自然買東西也沒那麼大方了,房價對中產階級的消費壓制是非常明顯的;還有二胎,有句號叫:孩子是人生中最大的奢侈品消費。養個孩子的成本之高導致中產階級必然某些程度方面的消費就會降低,比如家庭婦女的包包不買LV買個helloketty的。

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消費文化的影響。比如今天的主流消費人群中的85後、90後還有00後,這些都是非常個性化的一代,這代消費者明顯更加自信,不像80後、70後需要品牌來證明自己的價值,85後們覺得我酷故我在就行了,不需要品牌彰顯自己的個性。

類似上述這樣的原因都導致了消費力的降低,引起了消費降級。

比如很多人開始喜歡在網易嚴選上買商品,網易嚴選都是去那些名牌大廠的代工廠,用一樣的材料,做出幾乎接近的品質,但是因為沒有品牌,所以品牌溢價為零,售價就相對很低。這就是正在發生著的消費降級,消費者開始看重在保證商品品質基礎上的性價比。很多國際奢侈品牌的盈利水平都在下降,這也是消費降級的趨勢。更不用說,現在10元只賣10元的名創優品這樣的走性價比的店,充分體現了消費降級的發生。

當然,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消費還是存在的,甚至這些例子中的每個人的總體消費甚至比以前還多,只是被用到了其他地方。比如二胎的父母買衣服的品質降了,錢都花去買奶粉和尿布了。所以消費降級,只要總體經濟沒有下行,它只是在某些局部範圍內出現降級,而在某些領域又會出現升級,比如嬰幼兒用品隨著2胎開始升級,期間什麼心理機制導致升級我不說了,你懂的。

但是,從現在的市場看,消費降級這個趨勢一直在進行著,而且和消費升級在同時發生。比如餐飲業很多都在講消費升級,很多餐飲店都裝修的非常有feel,菜也很有feel,但是那個價格也很有feel。很多時候,我們一去這種餐廳,環境好啊!味道可以啊!新奇啊!這個價格也能接受,貴了點但也貴不了太多,吃一次嘗鮮就好。商家通過這些概念多賺了錢,所以現在這個輕奢餐飲的概念在餐飲界非常流行,大家都知道要籠絡中產階級,甚至連小吃店要搞輕奢路線。但是與此同時一樣有消費降級存在。舉個我身邊的例子,有一次下班回家,在地鐵口發現一家餐廳,貼著18元自助餐,當時想:這麼便宜的自助餐,老闆瘋了?進去看看,一看,原來是全素食餐廳,全是蔬菜麵食,沒有一點肉,菜種類還挺多,二三十種吧!對於我這樣喜歡素食的,挺好的,吃的撐死出來。我就在想,這樣的自助餐廳,靠什麼盈利,他商業模式怎樣呢?後來周末經常懶得做飯,算算還有房貸要還,不能胡吃海喝,反正我也愛吃素,乾脆我就抱著這個問題,趁周末跑遍了附近的素食自助餐廳。經過觀察,發現這些店面基本都開在城市周邊人群比較密集,而且是城中村、租房的人比較多的地方,場地租金便宜。而且價格也是基本維持在20元以下一個人的價位,所以它的用戶定位也就很確定了,裡面很多人從著裝打扮、說話語氣看得出來,都是附近的中老人、普通工薪階層、剛出來沒錢的年輕人,這些人肯定都不是消費升級的對象。像高級白領們,可能像刷知乎的中產階級人群根本不會考慮到這樣的地方吃飯的,少數我這樣消費能力下降又喜歡吃素的會去這樣的地方。很多老年人是不吃中飯,晚上來猛吃一頓,20塊一天,幾十種菜任吃,對他們來說非常划算。我記得有個大爺我去之前已經吃了一堆了,我走了還在那不停的拿東西吃。至於租住在城中村的工資不高的工薪階層和剛工作沒錢的年輕人,這個價格任吃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畢竟在一線城市,一頓飯15元左右是很正常的。這些餐廳談不上多高的品質,也沒有什麼品牌,更夠不上消費升級。我坐那計算過,5、600平的一家素食自助餐廳,一天大約2、3000千人的流量,周末更多。這種走性價比路線的餐廳就靠流量賺錢,自助餐只需少量服務員,節省人員成本;大量購買幾種蔬菜,拿到的價格可以更低;純素菜,不需要太高超的廚藝,廚師的費用又省了。諸如此類的措施,一家素食餐廳還是可以盈利的。這也是非常明顯的消費降級。

同樣是自助餐廳,那些走高端路線的,比如最牛逼的金錢豹自助餐,人均200一位,供應生蚝螃蟹大蝦各類高端食品,2003年進入國內直到2011年,一直在開店,最高峰時期有26家店。然而時間到了今年7月,他就只剩上海一家店了。當然,金錢豹的倒閉或許有經營方面的原因,但全國範圍內高端自助餐的整體下滑也是趨勢。阿里的口碑網2017年6月對比2016年6月的數據統計結果,全國範圍250個主要城市中,有150個城市的自助餐消費筆單價是在下降,而上升的只有100個城市左右。

都是自助餐,為什麼一個低端的興起而高端的隕落?恐怕我們不能草率的說,這個社會在消費升級。這些例子說明,消費降級也好,消費升級也罷,都不能孤立的去看待,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同時都存在,只是他們劃分的目標人群是不同的,區別升還是降,要看目標人群的在哪個領域,以及消費能力的變化和消費觀念的變化。甚至一個人身上,都會同時出現升級和降級,比如身上背負房貸、車貸甚至還有二孩之類的高負債中產階級就是這樣即有升級又有降級的矛盾體。


共享單車,標準的明升暗降(需要詳答隨便給倆贊就好

次日更新:

無樁式共享單車是在2015年出現,時間最早的是ofo(但是在校園裡,區域網),最具有互聯網特徵的是摩拜,自摩拜悄然無息出現在上海街頭再到高調登陸帝都,共享單車熱算是真正在街頭形成現象級的影響,我算是比較早對這類產品產生興趣的,也是很早就對共享單車提出意見,到反感直至現在的無感,如今看到大篇幅負面報道呵呵一笑這麼個過程。很多人還是會說:這些負面新聞不是車的問題,這是使用者的問題。我只想說:盒盒。

記得前幾天看過一個關於消費升級的答案,裡面說消費升級並不一定通過提高售價來體現升級。對於共享單車來說尤為明顯,更有意思的是:偷換環保概念、低通行效率、低技術水平的產品、資源嚴重浪費,其實才是整個2016-17年最熱的「共享單車」真正的特點。

偷換概念:放一個地圖炮,凡是說騎自行車屬於「綠色出行」的人,既不騎車也不懂車,屬於「自行車生活方式」以外的人,在環保覺悟上也屬於文盲、白丁。騎自行車不產生碳排放是不假,但是碳排放是環保唯一標準嗎?碳排放低=環保嗎?呵呵。電鍍產生的重金屬污染算不算污染?陽極氧化處理時(常見使用這種工藝的是自行車車把、坐管、曲柄等部件)使用的硫酸,違規排放算不算污染?一些沒骨氣的中國人被西方人「發明」的碳排放枷鎖鎖的腦殼都快崩裂了,用自行車背環境污染造成的禍,杯水車薪,思路類似搶劫銀行去買彩票回本。反正「碳排放」就是一樁生意,一個不平等條約,這事現在不懂,過十年你還不懂也沒所謂,因為你那啥,哈哈哈哈

低通行效率:關於共享單車是否給其他交通工具通行帶來困擾,MuA馬:共享單車的普及是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汽車的正常通行?我這個回答里已經說了很多了,很多人先入為主的不同意,帶著情緒的看不慣,帶著階級對立的眼光看待汽車和正常自行車,純屬有病。這裡補充一個觀點:在城市人流集中的區域,快速、高效率的通行是最高的理想,而現實是好不容易有了地鐵這種大罐頭迅速運載著人肉去往各個地方,而地面上已經被「佔道經營」的某些產品堵的水泄不通,甚至很容易經過人行道蔓延到非機動車道上,非機動車繞著走,或者再來新的共享單車,順勢一停下電梯坐地鐵去了,惡性循環。還是這個觀點:共享單車即便不違停,也騎不快,交通擁堵的最大原因來自避讓,避讓產生的擁堵比路窄要誇張的多。

低端產品:關於共享單車質量是否可靠,每個品牌都不會說自己的產品有問題,但是技術落後是鐵定的事實了吧,有些共享單車經常壞,(而且就是質量問題,缺腳踏,缺曲柄,剎把容易壞)要和刮彩票一樣挑車,我不說是哪個你們都知道;有些看似可靠些,也做了很多關於安全方面的準備(和前者比已經非常可貴了,比如採用了碟剎什麼的)但是吧,傳動方式非常「返祖」,品牌創始人說這種方式其實100年前就採用了,現在的工藝可以讓這種技術更可靠,可是不能選擇性無視現在的鏈條也比100年前可靠了,軸傳動效率低,質量可不可靠能不能真的用4年?4年一點都不帶壞的?只有他們自己知道。關於軸傳動為什麼沒普及也可以參考這個答案:MuA馬:皮帶傳動、軸傳動為什麼沒有在自行車界流行起來?

這裡要提一個重要的概念: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自行車代工國,目前包辦了全世界幾乎90%的自行車整車及零配件生產,環保負擔已經非常大了。而我們21世紀創造的新概念產品使用的竟然是2000年就開始逐漸淘汰的規格的零部件,某愛壞的共享單車幾乎用的都是這種被淘汰的規格的零件,並且安裝非常草率,所以才會導致那麼多很新的車不能騎。

資源浪費:對呀,使用金屬和複合材料製作更高附加值的自行車產品,是歐美品牌現在的主要發展方向,但是他們並不生產單車,他們是真·單車的搬運工讓第三世界代工,第三世界污染,然後轉過頭來限制你碳排放,真的不能更6了。

比如這種完全「中國產化」的品牌,品牌楓葉國,但Made in山東,不僅僅是他,幾乎所有歐美「大牌」(也就是一般人聽說過,見過的品牌)都是在亞洲生產製造的。

但是相對於歐美品牌我們沒有品牌和技術的「先發優勢」,更沒有定價權。我們的產品尋求突破,沿著對方的發展之路永遠趕不上,共享單車這概念本身算是一種尋求突破的方法,能不能走得通,我們得試,能不能統治世界讓中國的產品得到真正的認可,這至少算是一種方法,但是至少目前已經「融」得盆滿缽滿了,在產品力上多用點良心,在經營模式上少給人民添堵,這要求不過分吧?

可口可樂是便攜的高糖、碳酸、咖啡因飲料,從玻璃瓶到易拉罐,風靡了世界,至少在我國,比咖啡喝起來方便的多也便宜的多;索尼walkman改變了聽音樂的場景,從家可以走上街頭,聽音樂的成本不斷降低,如今可以替代這個功能的產品就是智能手機了,智能手機集成的不僅有隨身聽,還有攝錄一體功能、MP4功能、外賣訂單功能,電商功能、導航功能等等,總的來說你不需要購買那麼多電子產品了,成本低了,產品也升級了。

所以再看共享單車,百元押金相當於賣給不少於10個人,他是賺到了,那種產品擱過去要是讓你買,你都未必會買,誰買車不想買一個好用的?哪怕它不便宜,所以這就是像摺疊車這種產品後來能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理由。而共享單車會創造生活方式么?不好說,我舉個栗子,很多80後的家庭以前購買過中國郵政發行的郵票年冊吧?冊子上面帶國徽的紅本子,郵票年冊的出現當年極具提升了「購買郵票參與者」的數量,因為購買起來太方便了,一年一本,方便快捷,拿回家往柜子里一扔,這一藏就是20年之類的,這種毫無目的,缺乏互動和使用,消費頻次極低,最關鍵的是不會再繼續產生消耗的消費方式,讓有價證券無法流通,也就降低了它的價值,持續的增發為了追求效益,進一步加劇了這種「通貨膨脹」,雖然信息技術發展是郵票沒落的主因,但是集郵的沒落最主要是遠離了「消費」這個產品的習慣,儘管發達國家集郵市場也是萎縮的,但是還是有非集郵愛好者消費和使用郵票的。

我不是說共享單車不好,世界上沒有東西好或壞,上面5點,都是共享單車的特點,而且你問我支持不支持,它現在已經這麼大規模了我為什麼不支持?我說滋瓷,但是你們一定要給我點反對,真替你們卓 啊!zen的!我的贊時刻在上下浮動我是看得出來滴!Jétais centaines de batailles!見得多啦~

(補充一下,在很多共享單車品牌發展的初期,去配合公共道路建設停車點、限制甚至處罰用戶的行為,本質上是自掘墳墓,因為共享單車不是提供方便,而是方便用戶可以將私德公德都隨便往地上一扔,從一開始就裝白蓮花會限制自己的發展和蔓延,有些品牌之前一直不搞GPS定位鎖,我完全可以回答無可奉告,但是你們依然知道經營者的用意)


漫咖啡里談幾個億大項目的,被賣香港保險的替代了。


既然被邀請了,就上來說兩句。消費降級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曖昧的,怎麼解讀的都有,目的無非是花樣翻新,但是本質上就是缺錢造成的退而求其次才叫消費降級,但是我猜想邀請者的意思不是這個。那剩下的就不能當之無愧的叫消費降級,而是理性消費,追求性價比,本質上還是消費升級。如果是基於這個判斷,那所謂的消費降級現象就太多了。隨便舉幾個吧,驢牌的包包已經銷量大減,因為年輕人背著難看又老土,還貴,所以降級為個性化更便宜的輕奢包包;馬上就中秋了,人們如非送禮,寧願選擇嘗鮮應景價格便宜的小包裝月餅;高性價比的小米廣受歡迎,而三星和蘋果的份額卻節節下降;做工實際上讓人不敢恭維的無印良品頻頻降價以匹敵嚴選;不喝高價酒改喝情懷江小白;10元20元的名創優品有多親民;宜家火遍大江南北;快餐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興盛。這些都算吧?


1.只租房(車),不買房(車);

2.獨身主義、丁克;

3.之前流行的大牌奢侈品沒那麼受歡迎了,那種注重質感品質的重品牌開始流行。


我低血糖,而且比較喜歡喝奶茶,所以經常點奶茶外賣。我剛剛去查了查訂單,發現最後一單是六月份的,已經很久沒點外賣了。現在我都是喝超市的飲料了,一個便宜,一個品質比較穩定(我們這的奶茶有時候味道不行)。

我認為吧,大家都沒錢消費了,大多數人發了工資都拿去還貸了,現在已經逐步走向通縮了。


在北京。

很多常去的、用料過關、口味不錯的老館子紛紛倒閉(人均在50-250之間),餐飲圖譜逐漸被替換成了連鎖加盟類的館子。

究其原因,是店租人力成本提高,這些獨立的餐廳很難運營下去,逐漸搬離市區,或者乾脆不幹了。那些獨立餐廳的品質遠高於連鎖;但是連鎖的成本更低、更規範、裝修更好。(人均300及其以上的館子變化不是太大,當然也可能是我去的少……)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大家嘴上說著消費升級,錢包還是很誠實。


非常明顯的,簡單的表現:

以 名創優品 為代表的線下零售業種興起。

原來某某小清新品牌還可以買來裝B

現在錢少了,名創優品有同廠同款啊,價格還只有原來三分之一。

至於線上的就不用多說了,我們天朝獨步全球的線上銷售不就圖個便宜末。

目前線上也進化出 網易嚴選、小米商城一類的名創優品業態來了。

這些都是日本玩剩下了的,快捷酒店、優衣庫、無印良品,都是這麼來的。

不知道請百度,大前研一《M型社會》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