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君掌怪錄·九頭鳥考

九頭鳥,又名鬼車,是古時傳說中一種長著九個腦袋的怪鳥,現在人提起九頭鳥,多會將其源頭追溯到《山海經》里,這個從字面上來說沒錯,但是從民間流傳的角度看則有問題,無論是山海經里的九鳳,還是郭璞《江賦》里的奇鶬,二物雖然都雲九頭,可實際上這恐怕是因為一些舛誤導致的。在這些內容被記錄下的年代,民間可能根本還沒有產生九頭鳥的傳說,而只是因為作者或抄錄者的倏忽。

先說九鳳,《山海經·大荒北經》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鳥身,名曰九鳳。」看起來很確鑿,九首人面,不是九頭鳥是什麼呢?可是,除此條記載以外,從沒有另外一本書中曾記錄有「九頭之鳳」,按說這麼明顯的特徵,不應該被所有人都給忽視了,此外,關於鳳,它最明顯的特點是什麼?難道不應該是她身後拖著的那條燦若長星而且分為數歧的尾羽么?這才是鳳最為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跟腦袋沒關係。

那麼有沒有這麼一種可能,所謂的九頭鳳實際是九尾鳳之誤呢?還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如在《山海經·海內西經》中,曾提到過一直開明獸,其外貌特徵為:「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這裡這隻開明獸為九首,但到了《西次三經》里,又提到一頭名為陸吾的神獸,其外貌特徵為:「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這兩隻神獸都在昆崙山上,都是虎身人面,基本可以斷定為同一人物,但是卻一個九首一個九尾,孰是孰非呢?如今以難以下定論了。

無獨有偶,在《海外東經》里,又有一位天神名曰天吳,對他的描述為:「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而到了《大荒東經》里,就變為了:「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八足的特徵被漏掉了不說,連尾巴都憑空少了兩條,兩個記載該信哪個呢?

類似的例子還可以再舉。所以說,大荒北經里那隻九頭鳳或許本來應該九尾鳳,但後來或因為傳抄有誤,或者是在記錄時就出現了什麼偏差,所以才把九尾變成了九頭。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後世九頭鳳完全隱沒不彰,而雍容華麗的九(多)尾鳳的形象則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而到了東晉時,郭璞的《江賦》中,則出現了這麼一句:「若乃龍鯉一角,奇鶬九頭。有鱉三足,有龜六眸。」四句中所舉大抵都是奇形怪狀之物。在這裡再次提到了有種名叫「奇鶬」的鳥兒有著九個腦袋,但是這名字應該出自《韓詩外傳》中關於孔子的一段記載:「孔子渡江,見之異,眾莫能名。 孔子 嘗聞 河上人歌曰:『鴰兮兮,逆毛衰兮,一身九尾長兮。』」 」(今韓詩無此文,按《廣韻》引文)。這又是一個兩頭案,到底是九頭對呢?還是九尾對呢?查《小說》(南朝梁,殷芸),裡面也記載著孔子渡江之事,其中所引「 河上人歌」和《廣韻》所引的那段歌一樣,都是說「一身九尾」,如果事情就到這,那基本可以確定又是郭璞搞錯了,把九尾誤作了九頭。然而,就在孔子這條記載之下,《小說》又緊接著提到:「周公居東,惡聞此鳥,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猶餘九首。」這就很尷尬了。

這《小說》的作者要麼是發昏了,要麼就是覺得鴰鶬這鳥既有九個尾巴又有九個腦袋,究竟屬於哪種情況我也不能肯定,明代人所作《赤雅》里,強行解釋說:「予在鬼門關見者,一身九尾。聞之九首者雄鶬,猶虺之九首者曰雄虺也,俗名鬼車。」言下之意即是雄鶬有九個頭,雌鶬則有九個尾巴,姑備為一說。

不過,最早關於九頭鳥明確的記載,確實出自南北朝時期,《太平御覽》卷九二七引唐人所作《三國典略》(指東西魏,南梁以及後來的北周、齊,南陳三國)云:「齊後園有九頭鳥見,色赤,似鴨,而九頭皆鳴。」這段記載基本可以確定是九頭鳥,跟九個尾巴沒什麼關係了,而《小說》的作者也正是南梁時人,和北齊見九頭鳥的時間段基本吻合,所以推測的情況大概是這樣:《小說》作者從《韓詩外傳》里摘錄了孔子渡江的故事(九尾鳥)到了自己的書里,而那時民間又有所謂九頭鳥和周公的這麼一段傳說,《小說》作者覺得九尾和九頭反正也差不多,於是就也順手寫進了書里。

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里,首見鬼車之名,其文云:「鬼車鳥,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秦中天陰,有時有聲,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又云:「《白澤圖》謂之蒼鸆,《帝嚳書》謂之逆鶬,夫子、子夏所見。」其中白澤圖大抵成於漢世,而帝嚳書則不知其作於何時,而按其所說:「夫子、子夏所見。」,那麼這裡的蒼鸆也好,逆鶬也好,恐怕指的也還是那隻九尾鳥,而不是九頭鳥。我們能見到的最早關於九頭鳥的明確的記載,還是出自南北朝時期。

不過這段話里也為我們提供了新的線索,即所謂:「相傳此鳥昔有十首,能收人魂,一首為犬所噬。」在《小說》中,九頭鳥只是叫起來難聽而已,並不會收人魂魄,其原本為十頭,後來少了一頭,是因為周公命人射掉的緣故,而不是「為犬所噬」,通過這兩點,可以明顯看出九頭鳥在民間流傳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唐末的《嶺表異錄》里,也曾提到過鬼車,那裡面的說法則將鬼車和姑獲鳥兩種妖怪融合在了一起,具體可參見本專欄以前的文章姑獲考一篇,這裡就不重複了。

到了宋代,出現了一首專門描寫鬼車的詩其文道:

昔時周公居東周,厭聞此鳥憎若仇。

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

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

自從狗嚙一首落,斷頭至今清血流。

邇來相距三千秋,晝藏夜出如鵂鶹。

每逢陰黑天外過,乍見火光輒驚墮。

有時余血下點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此詩據《齊東野語》雲是六一居士所作,即歐陽修,但袁珂老爺子所編《中國神話大詞典》又雲此詩為梅堯臣所作,莫衷一是。)

其中的典故基本沿用前人說法,不過從「夜呼庭氏率其屬,彎弧俾逐出九州。射之三發不能中,天遣天狗從空投。」中似乎可以讀出一個頗為曲折的故事來,可惜這個故事並沒能流傳下來,也是遺憾之事。

宋末《齊東野語·卷十九》里,對鬼車的描述也大抵如詩中所說,可是卻又同時記載了兩個目擊九頭鳥的事件,這就很奇特了。其一云:「李壽翁守長沙日,嘗募人捕得之。身圓如箕,十脰環簇。其九有頭,其一獨無,而鮮血點滴,如世所傳。每脰各生兩翅,當飛時,十八翼霍霍競進,不相為用,至有爭拗折傷者。」又一云:「景定間,周漢國公主下降,賜第嘉會門之左,飛樓復道,近接禁御。貴主嘗得疾,一日,正晝,忽有九頭鳥踞主第搗衣石上,其狀大抵類野鳧而大如箕。哀鳴啾啾,略不見憚,命弓射之,不中而去。是夕主薨,信乎其為不祥也。」說得如此活靈活現,難道真的有九頭鳥不成?

宋代以後,各種書籍里出現的關於九頭鳥的資料基本都取自前人說法,唯有清代破額山人的《夜航船》(未見本書,存疑)中提到:「夜行娘子,怪鳥也。相傳產婦亡魂所化。晝伏夜行,行則啼哭有淚。人家曬小兒衣服未收,鳥淚滴著,小兒必喪。……南方人呼變九頭鳥,以其聲音密穆,如九口齊鳴。」直接否認了所謂九頭鳥就真的有九個腦袋的說法,而是因為這鳥的叫聲又密又大,就像一堆嘴在同時叫一樣,所以才稱其為九頭鳥。

通過以上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論。其一,九頭鳥除了有九個腦袋以外,最大的特點是叫起來難聽,所以在傳說里就連聖人周公都忍不住要叫人弄死它,後來的記載里也無一例外的提到了這東西叫起來難聽。其二,九頭鳥在流傳過程中,和南方已有的姑獲鳥傳說發生了融合,到宋代時兩者就合二為一了(詳見姑獲考)。其三,九頭鳥的體型其實很小。如《三國典略》提到九頭鳥「似鴨」,《酉陽雜俎》則說鬼車:「聲如力車鳴,或言是水雞過也。」孔子所見到的九尾鳥「鴰鶬」,實際也只是一種水鳥之名,《齊東野語》里也說:「忽有九頭鳥踞主第搗衣石上,其狀大抵類野鳧而大如箕。」各種書里提到的九頭鳥的體型都差不多,大抵都是一種個頭不算大,叫起來卻極其宏亮難聽的鳥兒。完全看不出和《山海經》里那隻被尊為神的「九鳳」有什麼傳承關係。

總的來說,九頭鳥最初應為九尾鳥,後來不知因為什麼原因,九尾被傳成了九頭,而且在傳說中還和周公有了瓜葛,但這時的九頭鳥還不具備太多的神異性,只是長得比較奇怪而聲音尤其難聽而已,直到唐代才和南方盛行的各種惡鳥傳說以及姑獲鳥傳說相結合,形象開始陡然惡化,之後傳播範圍越來越大,最終變成了一種在整個南方都甚有影響力的怪物。

完。

歡迎加入除了妖怪不聊什麼都聊的妖怪群 →540895659。P.S:群風其實還是很學術的,一般關於妖怪的問題也都不在話下,裡面大神又多,可是為什麼總沒有人來呢 (???__???)


推薦閱讀:

人可以成妖嗎?
妖怪故事雜輯·卷十二
妖怪故事雜輯·卷十四
妖怪故事雜輯(卷十)
神秘伏妖人【妖怪匣子7—8】

TAG:妖怪 | 文学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