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人離開美國時,都在想些什麼?

對王濤來說,「回國」是出國第一天就規劃好的事。

2014 年碩士畢業,比大多數人幸運,王濤進入了雅虎,成為了一名前端工程師。三年後,在即將拿到「綠卡」之際,王濤選擇回國,加入了一家百億人民幣估值的獨角獸大公司。

某種意義上,王濤是當下時代的一個縮影。2017 年的互聯網世界,中美之間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選擇去往美國工作,而也有不少人選擇回國發展——甚至後者比例更多。

外化的現象深處,總有一些內在的原因。如此,我們就想要探討一個問題:那些離開美國的互聯網人才,都在想些什麼?

一.

王濤:強烈的「中國人」身份認同

王濤是回國候選人中最特殊的一個。他是受訪的候選人中,最有可能拿到綠卡的,但卻是回國意願最強烈且最不易改變的那一個。

2008 年,因叔叔在美國工作,王濤選擇本科出國讀書。家裡人本打算王濤能在美國念完本科、碩士,找一份工作,拿一張綠卡,和他叔叔一樣紮根下來。但出國第一天,王濤就沒打算在美國常待,更別提紮根落戶,「回國」只不過是一個時間問題。

王濤解釋稱,這樣的想法更多來自「愛國」——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使得王濤不喜歡在美國呆著,即使身邊有不少同學想要入籍,但依然沒能動搖他的想法。「在美國呆的時間越長,越覺得自己愛國。」王濤還記得,2009 年看閱兵式時,熱淚盈眶的場景。

為「回國」這一想法,王濤和家裡人爭吵過不止一次。

不過,既然出了國,王濤也沒想碩士畢業就立刻回來。那樣的話,一是加劇家庭矛盾,二是讓出國的意義也不大。王濤給自己定了個期限,最多三年就回來。他說,這是他能忍受(在美國呆)的極限。

2017 年,恰逢雅虎被 Verizon 收購,從 14 年 1 月入職雅虎,17 年 2 月離職,剛好三年。王濤覺得「冥冥之中註定」。

進入雅虎工作,毫無疑問,王濤是同屆畢業生中最幸運的那一個。幸運延續到了他的三年職業生涯。工作第一年,王濤就拿到 H1B 工作簽證。之後雅虎就幫助王濤申請了綠卡排隊。理論上來說,只要王濤繼續在雅虎工作,2019 年左右就能拿到美國綠卡。

當同學們焦頭爛額忙著,從密歇根州跳到矽谷工作,再想辦法拿到 H1B 工作簽證和綠卡解決身份問題,王濤最是從容,卻最不看重這一切。

或許,王濤的決定出人意料,放棄了別人夢寐以求的大公司工作機會和綠卡機會。但也可以說,王濤的決定也在情理之中。每個人看重的不一樣,在王濤這裡,「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比其他更為重要。

回到中國,王濤說喜歡北京的人來人往,矽谷的冷清讓他不適應。現在的公司上班打卡制,規律生活的他也並不反感。

相比起在美國工作每一天時日都在想著儘早回來,他說,現在的工作生活讓他平靜穩定。

李寧:職業轉型太困難

回國的原因,在李寧這裡,變成了「職業轉型太困難」。

2009 年,普渡大學碩士畢業後,沒能如王濤那般幸運,李寧只能選擇在一家美國小公司從事技術開發。彼時,金融危機正盛,李寧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都抱著一種想法——「能找到工作解決簽證問題就不錯了。」

對李寧來說,在小公司工作,並不算是困擾。相反,最大的折磨是他不願意「寫代碼」。儘管李寧就讀的是工程技術專業,最對口的工作就是「寫代碼」,但他卻不願意將其當作謀生手段。「做產品」反而是李寧願意從事一生的職業。

然而,實際情況是,在美國,從技術轉向產品崗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產品經理沒有本科對口專業,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是一個需要很長培訓周期的崗位。對美國公司來說,招聘一個應屆產品經理本身就是不合算的,更何況招一個應屆留學生更不合算——在薪水之外,公司還得負擔留學生與身份相關的其他成本。」

在「想做產品」與「轉型困難」之間躊躇,李寧決定不再拘泥於在美國待著,回國。

2011 年回國,李寧依然沒有找到一家合適的公司,從事產品相關的職位。在一家外企過渡了三年技術開發之後,終於在 2014 年如願進入了 BAT 大廠之一,從事產品崗位。

2016 年底,在認為具備了足夠積累後,李寧離開了大廠,通過 100offer 平台進入了一家創業公司,擔任產品總監一職。

如果以年薪計算,如今李寧的年薪,剛好達到 2011 年回國前的美元薪資水平。但李寧表示,當年回國轉型不後悔,而且應該算得上成功。李寧說:「做產品這三年時間比做技術開發的五年時間,成長都要快。」

更重要的是,做產品本身就是李寧最想要從事的職業。對於未來職業規劃,李寧沒有明確的大廠還是創業公司的偏好,但只要做產品都是開心愿意的。

顯然,沒有回國,李寧也就不可能有之後的這一切。

常遠:無法避免的文化衝突

和王濤、李寧不一樣,常遠的職業規劃路線是「國內工作——出國——回國」。

2007 年,在國內讀完碩士,常遠一開始並沒有出國的打算。輾轉工作四年,2011 年常遠開始在一家美國互聯網公司的中國分部工作,擔任技術項目管理一職。

2014 年底,考慮到「更深刻理解公司文化」的需要,常遠在公司內部調崗,去往了美國總部工作。

和王濤不同,常遠並沒有對在美國拿綠卡、紮根落戶有強烈的不認同;和李寧也不同,常遠並沒有職業轉型相關的難題。更多的,常遠將這一次出國看作是一次整個家庭的體驗——出國的兩年時間裡,常遠的妻子有機會在美國大學讀書再學習,他的孩子也在純正的英語環境里學習語言。

但是,常遠並不打算在美國久待。他將原因歸為「文化衝突」。

「感受美國文化越深,就越覺得應該回來。」常遠說,「歸根到底,我是一個中國人。從小接受到的教育是中國的傳統教育,與美國人的思維方式總是有衝突不一樣的地方。」

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常遠需要與公司美國總部的同事頻繁溝通,而不只是對著電腦敲代碼。即使能聽懂美國人的俚語、段子,但常遠始終覺得,融入不進美國人的群體,有著一種深深的「孤獨感」。

另一方面,即使希望孩子能接受純正英語環境教育,但常遠依然想要孩子接受亞洲式教育,以及不願意讓孩子變成「香蕉人」——即外表是黃種人,內在是白種人思維。

在工作中,常遠接觸到不少 ABC(美籍華裔)。在常遠看來,他們也有自己的困惑——看起來像中國人,但卻不懂中國人,而美國白人群體也不一定接受他們。

2017 年初,在公司內部有一次調崗中,常遠選擇了回國。這一次,他有了新的想法——回國之後,常遠的下個打算是移民新加坡。

在美國呆了兩年之後,常遠也對中國的「生活成本高、環境差、節奏快、競爭大」等現狀不太有好感。考慮到新加坡與中國在文化氛圍上更接近,常遠希望能舉家遷往新加坡。「我們全家都對新加坡懷有好感。」

對於已經過 35 歲的常遠來說,家庭穩定及孩子教育,可能比職業升遷等等更重要。

二.

也許你發現了,離開美國時,他們想的都不一樣。王濤的離開原因,在李寧這裡卻不是主要問題;李寧的困惑,王濤也不曾有過。

事實上,是否離開美國,這本身就是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選擇題。對那些去往美國長期工作甚至定居的人,影響李寧三人的選擇因素都不存在。

你會發現,李寧三人都是在美國工作了不長的時間就回國了。以三人拋磚引玉,我們可以觀察到離開美國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當然,這不是意味著有這些因素的你,就不適合去往美國工作,而是在「常待美國甚至在美國定居」這件事上,也許你會遇上難題。

身份認同

像王濤那樣「愛國」的,並不稀少。或許不少人在國內沒太多感受,一旦出國,「愛國」的情緒反而熱烈。

在他們的眼裡,出國只不過是一次工作或生活機會。對於「中國人」的身份認定,使得他們一定會選擇適當的時間回國——即使如王濤那般,綠卡已經觸手可及。

文化衝突

可能有不少人,並非一定有強烈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但中美文化衝突始終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困難。融入不進美國文化,讓他們始終有一種客居異鄉的感覺。長此下去,回國也就成為了必然選擇。

簽證、綠卡、職業轉型和升遷困難

非本國人的身份,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一個人的職業規劃。正如李寧提到的,招聘一個外國人會給一家企業帶來比招聘本國人更多的成本,尤其對一些小公司而言。

在這樣的情況下,漲薪、升職、轉型對本國人和外國人的機會總可能是不對等的。甚至,在這些因素之外,出國最基本的困難是,如何獲得工作簽證以及「綠卡」。

家庭

對很多候選人而言,家庭是職業規劃的重要影響因素。除了打算移民新加坡的常遠,我們接觸了不少其他候選人,都因為各種各樣的家庭原因選擇回國。

出國 14 年之久的謝勇想要自己出生在美國的孩子接觸真正中國文化,決定回國發展;出國 6 年的金明,想要陪伴家裡生病的老人,也決定回國。

依然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因素都不是適用於任何人的決定因素。只不過,在考慮去往美國工作、久待、定居時,或許你應該將它們納入考慮範疇。

三.

當然,在國外工作之後,三位候選人對中美互聯網環境又了自己的觀察。二者有什麼差異,或許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看法中,一窺究竟。

技術、觀念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

創新方式的不一樣,是能感知到的中美互聯網的最大差異——美國更偏重技術創新和觀念創新,而中國更偏向商業模式創新。

常遠說,美國常常做一些在我們看來沒什麼商業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中國則更多誕生一些有強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

常遠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58 同城和 Craigslist——前者是商業模式創新,後者則是觀念創新。某種程度上,58同城受到了 Craigslist 的模式啟發,但比後者在商業模式上更豐富和清晰。在 Craigslist 在默默運營之際,58同城卻能後來居上,在紐交所上市。

不過,常遠也表示,這種創新方式的差異並沒有孰優孰劣的高下判斷,而更多是與中美互聯網經濟發展階段不一樣相關。

互聯網金融就是另外一個例子。在美國,人們的理財方式已經豐富完善。但在中國,消費升級的背景下,普通居民剛剛有了閑錢,但沒有合適的投資渠道,P2P 等互聯網金融服務也就順勢而生。

創業開心與苦逼

創業是時下最熱門的選擇。但常遠認為,中美兩國對創業卻有不一樣的理解。

在常遠眼裡,大多數中國創業者信奉的是淘寶的創業故事——一群人跟著馬雲,領著微薄的工資,辛辛苦苦從零開始創業,最終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商業模式,成功上市,並實現了個人財富自由。

在美國,創業則更多被描述成:一群人為了同一個目標,開開心心做事。「Facebook 的誕生更多是出於社交泡妞的需求,儘管過程同樣艱辛,但創始團隊更願意強調的是共同創造一件產品的幸福。」

「美國創業者可能打心底是相信所做的這件事,而中國創業者可能根本不相信,更多想的是上市分股票。」常遠這樣認為。

智商和情商

中美互聯網人才工作環境的差異,也是一個不得不提的話題。關於這一點,王濤認為,「在美國,你只需要智商高。程序員會寫代碼,產品經理能理解用戶......即可。但在中國,可能你也需要情商高。」

王濤說,這樣的差異也許並非只是在互聯網行業,而幾乎是任何行業、任何場合。

智商和情商的差別,其實反映的是,中國可能更是一個人情關係社會。即使互聯網行業是一個相對公平的行業,但中國人骨子裡的「打好關係」的想法,也使得工作不只是需要智商(能力),也需要能融入環境和圈子的情商。

當然,或許這樣的中美互聯網差異,只是候選人的觀察,帶有明顯個人的主觀色彩。真實差異環境是什麼,應該是這些片段支撐起來的完整畫面。只不過,這樣的完整,也許並非一言一語能道明的。

四.

如上所言,出國與回國,是與每個人性格、經歷、事業追求等等因素息息相關的選擇。有人離開,就有人選擇離開。

在採訪中,幾位候選人都表示,身邊留在美國與離開的人,比例大概是一半一半。這也正是 100offer 準備啟動美國市場的意義所在,一方面幫助想要去往美國的候選人找到合適的工作機會,另一方面幫助想回國的候選人穩定適應國內環境。

截至目前,100offer 平台上美國的候選人比例不到 1%,這條路任重而道遠。

是否離開美國,你的答案是什麼?

(為保護候選人隱私,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更多職業發展文章:

我們找了 4 位技術 Leader,聊了聊演算法和數據挖掘工程師的機會和選擇

有 3 年經驗的大廠程序員,遭遇技術瓶頸該怎麼辦?

不甘、迷茫與痴迷,創業失敗後,他們在尋找什麼?

2016 年爆熱的人工智慧,2017 年值得加入嗎?

2016 年度薪資報告:

資本寒冬?2016 年互聯網人年薪仍上漲 17%

推薦閱讀:

90後美女當總裁,搞出300億的大騙局,這裡有一份防騙指南
雷鳴: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人工智慧浪潮下,做個弄潮兒
一招從根子上解決提高執行力問題
面對甲方,你對工作還怎麼提起興趣?

TAG:职业发展 | 硅谷 |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