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八月》:影像是私人的,感受卻可以相通
第一次對《八月》產生好奇是因為馬家輝老師在《鏘鏘三人行》里講的一句話。他說自己作為香港人,看內蒙古一座城市的改制故事竟看到流淚,說這部電影「寧靜中帶有焦慮和惶恐」。我同意。
《八月》非常真實地反應了 90 年代國企體制改革背景下,一個普通家庭的父母所面臨的問題和選擇。這個炎熱的八月,不單是導演的私人記憶,同時也是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的群體回憶。
影片里的道具,從錄音機、小狗,到牆上貼的李小龍、崔健的海報,每一件都在喚醒記憶。? 電影《八月》官方海報
影片中的男孩小雷即將從小學升上初中,在這個最無憂無慮的八月,他的父母卻面臨著一些人生不得不直面的難題:不由分說的失業,在理想與現實間必須做出的選擇,孩子的升學問題,以及,親人的離開。
成年人的煩惱小雷並不了解。十二歲的他滿腦子琢磨的是重點中學的校服、讓人著迷的小姐姐,以及小混混三哥這個帥氣的榜樣。小雷處理問題的方式單一而直接:用雙截棍打老師,偷看小姐姐晾衣服,照搬大姨的話安慰三哥「哭出來吧,憋著更難受」。
小雷或許不能對父母的體會感同身受,但他在同一時段經歷了屬於自己的成長。而作為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會忽然意識到:在我們體會少年煩惱的時刻,父母正經歷著更痛、更苦的成長。這是我覺得電影打動人的地方。
吃西瓜的父子各有各的煩心事,或許小雷並不能完全體會爸爸的煩惱,但他確確實實感受到了爸爸的焦慮,所以他才會說「我不上三中了」。 ? 電影《八月》官方海報
銀幕上的故事分兩種,一種補全人生體驗、講你未曾經歷的故事,另一種再現你的回憶、喚起你的感受。《八月》顯然屬於後者,故事當然不必起承轉合都相同,有一些扮演導火線的小細節便足夠。
比如第一場戲,一家三口在客廳邊吃飯邊看電視。父親說電視里的女主角長得苦相,小雷說菜有點苦,母親回說夏天吃點苦的好。這個場景,一下子把人拉回小時候的那張餐桌。你跟父母說著學校里發生的事,他們卻很少向你直接表達工作上的不順意。你只能在一旁聽著,並試圖用自己有限的經驗去理解大人的苦惱。
合影戲讓我想起是枝裕和... ? 電影《八月》官方海報
導演張大磊選擇在第一部長片里講自己的故事,這很好理解,因為最熟悉、也最有講述的慾望。他在採訪中說拍這部電影「出於直覺」,希望「能通過電影的形式,把一直存在腦中說不清像夢一樣的東西呈現出來」。
《八月》,如它的英文名 The Summer is Gone 所指,講了一段逝去的夏天的故事,一個「寧靜中帶有焦慮和惶恐」的夏天,你我都曾擁有的那個夏天。
有人說電影私人記憶太多覆蓋人群會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體會到影片中的情結。我不這麼認為。影像畫面或許是私人的,但感受卻是能夠相通的。有人說導演把成年人的視角強加於一個小孩。我也不這麼認為。影片更像是一個旁觀者在小雷的背後觀察,是「回頭看」,而不是當下。
還有人說電影缺乏批判性,應當憤世嫉俗一些。我更加不這麼認為。家常碎片的小情小調有什麼不好呢,它們同樣是時代的構成,且恰恰是你我最熟知的部分。一部電影並不能代表整個時代,它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電影《八月》,是 90 年代這塊拼圖中小而精緻的一片。
P.S. 附一篇時光網的訪談:《八月》是大陸版《童年往事》? 專訪導演張大磊:受到侯孝賢和楊德昌影響 - Mtime時光網。裡面問了一些我也想問的問題,包括影片有多少真實人生多少戲劇創作、小雷夢境的意義等等。有一些信息量,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
「聽節目」荔枝FM:寞茉時間 / 20600
「找歌單」節目微博:@寞茉時間「公眾號」寞茉時間 ID:momoshijianfm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系列電影《殺死比爾》?
※為什麼中國電影拿不了奧斯卡?
※超過一半的人給滿分!這片我願看100遍
※骨未成灰:住在養老院里沒人管的老混蛋
※《V字仇殺隊》——復仇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