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方法紀要(9)摸著石頭過河
這篇文章來談談讀史時的循序漸進(摸著),我將從讀物、作者、概念三個層面(石頭)談這個問題,進而解釋讀史時所面臨的的讀不下去一本專著的問題,並提供解決對策(過河)。
在4月7日的知乎 Live:外行閱讀歷史書籍的增效方法中,我將讀史者的段位與目標讀物之間的對應關係放在了當次Live四項內容的第一項進行講解,在明晰了不同段位讀者與不同類型讀物之間的關係(見下引)後,才展開基本功、進階法與總體性思路的層層分析。
興趣級:需要基本閱讀能力的通俗讀物【科普後第四順位產生】【民用商品】
入門級:需要一定歷史知識的科普讀物【專著後第三順位產生】【產品說明書】
發展級:需要一定讀史能力的專業論著【史料後第二順位產生】【工業製成品】研究級:需要專業史學訓練的留存史料【史實後第一順位產生】【原礦石】注意:這裡的「順位」並不僅僅指其產生的時間先後順序,還包括其所敘述知識背後學術成果的傳播順序。
換言之,根據讀者自身的段位,去選擇不同層次的歷史書籍,實現讀者與書目的配伍,是讀物層面的循序漸進。在每一段位積累了足夠的閱讀量或知識體系方能向下一個段位級別進階,且讀史進階之旅,越往後需要的閱讀量越多、知識體系越精密,讀史者需要根據自身實際考慮自己的「邊際成本」,寒某建議各位讀史者通過衡量「投入精力」與「思維水平提升」、「求知慾滿足後的愉悅度」、「精神或物質產出量」、「讀史與本職工作契合度」等因素的加權比值來評估自己究竟最終應當止步於哪一個段位。考慮清楚讀史的「邊際成本」,明白自己所處的段位以及是否能夠向下一個段位進階,會解決一部分讀史時所面臨的讀不下去的問題。
除讀史段位對於每個人的不同「邊際成本」外,讀史者一旦出現讀不下去某本書的情況時,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專題敏感度,一是作者風格。
專題敏感度,是指讀史者在讀史過程中,逐步明晰的在不同國別史、斷代史、專題史中的不同知識轉化效率(識記史實、構建體系、輸出史識),儘早發現敏感度最高的那一個專題,並圍繞這個專題展開同維積累,具化一個專題方向的全面認知(如寒某的業餘最愛:魏晉南北朝政治史),既能加深讀史者史識深度,又能倍增讀史趣味。趣味與深度並進,不僅能解決讀史者開挖第一個「深坑」時面對專業論述的艱澀感,還能為涉足其他專題史「深坑」的專業論述提供適應性訓練。那麼讀不下去(摸不著)的問題,便又解決了一部分誘因。(確定讀史方向的方法論我在讀史方法紀要(7)著重同維累積中有所談及,歡迎移步參考)
至於作者風格,便是本文思路下的第二個石頭。不同作者有著不同的思維習慣、寫作風格與研究進路,這一點尤其在專著閱讀方面對讀史者的影響最大。我在讀史方法紀要(3)勤讀名家專著一文中強調了讀名家專著的燈塔與路標作用,又在讀史方法紀要(7)著重同維累積給出了一套在定向基礎上選讀不同專家著作的路數(見下引)
在完成通俗讀物與科普讀物的閱讀基礎上,首先需要讀開山祖師的經典之作,再讀「名旦名角」的代表作,從而建立一個基本的架構,而後再讀一些精細描繪某一制度的專題名作或思路清奇的新方向名作,宏觀而後入微,守正而後出奇。
但凡是一本被業內外稱讚的名著經典,其文筆一定是精妙的。但,讀者必須積累了必要的史實、發展了一定的史識、建構了一定的框架後,方能閱讀進一步細緻研究的著作。「通俗讀物→科普讀物→開山經典→名家專著→專題著作→學術前沿」的閱讀順序,便是在強調這一從宏觀到微觀的認知過程。所以,選用歷史專著時,一定要調查作者寫作此書時所處的「階段」以及該書在學界的評價,從名家代表作入手讀專著,再順著風格相近的作者展開閱讀,這是讀史者讀專著時的一大竅門。
其實,在上一段文字所提出的讀史進路中,除了前兩個「石頭」(讀物、作者)以外,還有一個「最切題」的「石頭」,可以作為讀史過河的線索,應用到上述讀史進路中。這第三塊石頭,我把它喚作「概念」,或者說「關鍵概念」。
歷史書籍中的關鍵概念包括兩種:一種是史實中原生存在的用來指代某一現象的語詞,另一種則是歷史學家概括出來的用來指代某一現象的語詞,前者原生於史實、應用於時人,簡稱原生概念;後者概括於專著、應用於後人,簡稱衍生概念。
舉個例子,所謂原生概念,如尚書、中書等官位概稱,如侍中寺、尚書省等機關名稱,如白衣領職、府兵等制度名稱,如士大夫、世族、寒門等形勢級階層名稱,都是當時之人所使用且跨度超越數百年的關鍵「概念」;所謂衍生概念,如關隴集團、皇權相權、內朝官外朝化等,都是不曾為當時之人所使用,而被後世史學家提出並論證的可以歸納數百年史實現象的關鍵「概念」。
不斷深化上述「關鍵概念」的認知:在讀一本專著時發現其所引述、參考文獻中有哪些涉及到讀史者感興趣「概念」的其他著作;或者,有意識地在閱讀一系列專著的過程中重點關注幾個自己最為「敏感」的關鍵概念。從而,用關鍵概念串聯起自己的史識體系,在關鍵概念上踏石留印,有助於史識功力的「飛升」,這是前兩個石頭所不具備,而這第三個石頭所獨有的作用。
知識總是要通過多元思路的碰撞才能磨鍊出獨創性的火花,這三類項下的各種石頭,都是讀史過河中的路標與燈塔,都是讀史者的墊腳石與指路者,質言之,都是讀史者認知從宏觀抽象到微觀具象的手段,而非目的所在。切忌淪為其中任何一個石頭或某一個歷史人物的鼓吹手或盲目黑,在一個路標上故步自封,並不足取,反而容易狹窄了心胸,遠離了讀史的意義(明智)。反過來說,在讀史時摸著石頭過河,方向在於明智,而非去粉黑一個個的「石頭」。【讀史方法紀要】系列文章索引
讀史方法紀要(1)梳理時間軸線
讀史方法紀要(2)編織關聯網路
讀史方法紀要(3)勤讀名家專著
讀史方法紀要(4)參用歷史地圖
讀書方法紀要(5)動筆整理輸出
讀史方法紀要(6)明晰制度流變
讀史方法紀要(7)著重同維累積
讀史方法紀要(8)讀懂歷史語言
讀史方法紀要(10)走近歷史細部
讀史方法紀要(11)借力慎讀史料
串講Live(1):外行閱讀歷史書籍的增效方法
題圖攝於陝西省韓城市與山西省河津市之間的黃河龍門口,雖然並沒有照到石頭2333
推薦閱讀:
※奧威爾:我有一個謊言要揭露
※讀書到底能得到什麼?
※周昶帆 的 Live -- 年輕人的高效讀書方法論
※書荒了?不妨看看其它讀者都在看什麼書吧!
※如何寫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