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CHANEL排長隊?快閃店已成為爛梗
文/羅遙
英雄聯盟快閃店的餘溫還沒降,最近又有好些品牌接棒跟上了這股風潮——這兩周,PUMA、CHANEL和YSL接連高調「快閃」。
有意思的是,除了辦游輪趴的YSL,PUMA和CHANEL這回的「變裝」不僅在題材上撞車——都是限時主題咖啡館,而且合作對象(Blackbird和AUNN)都是上海頗有名氣的網紅店。
你可能已經留意到了,去年開始中國很多城市冒出了越來越多這樣的限時品牌「攤位」:
它們毫無徵兆地出現在熱門街區和商場中庭,地段黃金,設計前衛,做著短則幾日長則不過數月的生意,在引爆網路話題、製造一番朋友圈病毒式傳播後又迅速「跑路」……這一切,都撩撥著大批人馬即便排長隊也要去「打卡」看一眼的好奇心。
業界把這種類似不定期巡演的商鋪叫做快閃店(POP-UP Store)。
2003年快閃店在紐約誕生,由市場營銷公司Vacant為銷售Dr.Martens的限量馬丁靴而設立。但它真正引起業界關注,還要歸功於日本時尚教母川久保玲,她2004年為Comme des Garcons開設的柏林快閃店直接帶動了品牌當年30%以上的銷售增長,並在之後把快閃大法「複製」到了巴塞羅那、赫爾辛基等地。
(圖片說明:全球第一家快閃店Dr.Martens)
在中國,快閃這股風過了許多年才熱起來,並從新潮的小眾玩法變成了大眾營銷套路。
據地產諮詢機構睿意德去年發布的報告顯示,2012年國內的快閃店形式還剛剛起步,直到剛過去的2016年才迎來首次真正大規模的爆發——睿意德測算的數量有570家,同比增幅達到了72.7%。
(圖片來源:睿意德《中國快閃店研究報告》)值得注意的是,當快閃店「攻佔」北京、上海等一線市區後,我們的二三四線也在逐步被它侵入。據睿意德預計,到2018年,二三線城市的快閃店將佔據54-72%的全國市場份額。
「打一槍就跑」,這樣的快閃店為啥突然火了?
簡單來說,因為……在實體零售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下,它所帶來的商業利益可不像這種模式的外表這麼單純隨意:
- 業績疲乏的百貨商場,可以靠快閃店在傳統購物淡季(主要是3-6月)拉來人流量,在節日之外製造「剁手」話題,為相對靜態的品牌配置注入點新鮮感。
- 設計師新人和電商品牌,可以利用快閃店接觸到廣泛的線下消費者,進入門檻較高的商場測試銷售情況,為日後門店選址提供參考。
- 至於那些擁有一定粉絲群基礎的大牌,在限定時間內提供限量產品,或者像PUMA一樣在強體驗消費環境里給你說個品牌故事,都是個不錯的idea。
快閃店的存在價值,很大程度是這種形式對消費者興趣的激發。「可能是因為它利用了很多人性深處的東西,比如好奇心和對於轉瞬即逝的事物的迷戀。」市場諮詢機構TrendWatching的趨勢分析全球主管曾這麼說道。
但一擁而上的結果是,快閃店正在變為一種品牌爭相趕時髦的「常規」套路。
而且,受制於國內對公共場所的管控、室外基礎設施成本高昂等客觀條件,加上不少品牌和代理商腦洞薄弱、缺乏誠意,快閃店的好創意實在乏善可陳:大多也就是商場展位走過場,或者租借咖啡館、茶館、書店,套路無外乎就這幾樣。
(圖片說明:場地選擇對於快閃店的創意發揮非常關鍵,左為H&M在荷蘭海牙的席凡寧根海灘的「集裝箱快閃店」,右為超模呂燕為自創服裝品牌COMME MOI開設的杭州快閃店)在經過數輪不再驚喜的「被快閃」後,仍能吸引消費者前去信仰充值的,恐怕還是品牌或明星的粉絲光環。誰都知道,你要去CHANEL咖啡店、YSL游輪趴,還不是因為那裡有大把可供你自由擺拍、營造出人生贏家錯覺的logo口紅。
這種情境下的「快閃店」怎能不是個爛梗?
(聯繫本文作者羅遙:luoyao@dtcj.com)
關於「NEXT情報局」
NEXT情報局是DT財經推出的消費升級研究項目,我們將持續用數據來觀察消費者、商品、品牌和各消費行業在消費升級浪潮中的變化趨勢;「NEXT50」是該項目推出的品類研究系列文章,旨在結合用戶評價大數據探究消費升級的產品特徵及規律。
聯繫項目負責人李宇琳:liyulin@dtcj.com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DT財經微信公號(ID:dtcaijing)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