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禍害?它給了我們一個示範
最近有一部講躁鬱症的電影,被稱為「香港版海邊的曼徹斯特」。
此前剛嗑下來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里不少大獎。
其中,躁鬱症這個精神障礙群體,被推到了大眾視野。
n這也是我關注到的,比起電影,我更想談的,是他們這樣一個特殊人群。
n影片主人公阿東和他的家庭,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案例
——因原生家庭問題叢生,從而產生了不可抗的悲劇。
n先來看一下人物劇情,關係。
n香港都市,阿東(余文樂飾)和母親(金燕玲飾)早年被父親(曾志偉飾)拋棄。
n患有躁鬱症的阿東,和因病痛飽受折磨的媽媽同住,媽媽異常神經質,時而大罵他同老爸一樣沒用,時而崩潰哭泣問丈夫為何不回,反覆折磨阿東。
n阿東後因誤殺媽媽而入住精神病院,出院後父親接納了他。
n然而阿東和跑長途的父親相處,過程里充滿了咆哮,閃躲,和哭泣。
n至於弟弟阿俊,留美工作生活,從未露面,父親致電過去訴說阿東的事情,對方對此表示漠然,並叫父親入住老人院。
n阿東當年業已訂婚的未婚妻,也曾因阿東入院後崩潰,在阿東入院的日子裡,她負責供樓,負責療傷,再遇阿東時,未婚妻將他帶入教堂,當著眾人之面,哭訴自己選擇寬恕阿東。
n阿東崩塌了,陷入抑鬱不能自拔。
n
面對此景,父親決定去互助會尋求慰藉,因為無能為力。
一共五個人,父親,母親,大兒子,小兒子,未婚妻,殘酷地說,這個家庭,從裡到外,都是殘缺的,無人倖免。
n母親和父親,是家庭關係里主要矛盾的兩個對立方。
n他們又各自投射在長子身上。
n母親一生都在抱怨,沒能如家人所願,嫁給一個優秀富有的男人,並認為這是她人生不可逆轉的遺憾;
n父親一生都在變相逃避,沒能成為一個真正的成熟男性,並認為只有逃避,才可以躲開妻子的抱怨和厭惡;
n阿東作為長子,從小在母親的抱怨,父親的缺位中成長,同時有別於弟弟阿俊的優秀,阿東並未得到父母的重視和完整的關愛。
這個家庭的基本架構是殘缺的——父親常年跑長途,極少回家,母親則在家裡,進行「守寡式育兒」
n
原生家庭有多重要?電影給了我們答案。
n這位母親,將自己對婚姻和人生的怨悔化成仇恨,其實那不過就是一個不成熟的少女,在面臨人生重要節點時,做出了的錯誤選擇罷了。
除了時代的因素外,許許多多失敗的婚姻,均源於雙方當時不夠成熟的自我認知,和情感相處模式。如果她足夠健全成熟,人生重來一次,這一切可以被改寫成沒有那麼糟糕。
n但悲劇如期而至。
n母親沒能剋制自己的怨悔,將它轉化為怨恨,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
她想要一走了之之時,長子拉住了她的衣袖,心裡那塊柔軟打敗了自己的又一次選擇。這次的「錯誤」選擇該怨誰?怨那個幼兒對母親的依戀嗎?理智清醒的人很清楚地就會回答:顯然不能。那怨誰呢?
這位晚年凄慘的母親一生都在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在尋找「怨」這個情緒的投射出口。
丈夫不在身邊,只能嘴上怨一下;小兒子聰明優秀有出息,是自己失敗人生為數不多的尊嚴支撐和心靈慰藉,不但不能怨,還指望著他帶我脫離苦海,抓住最後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這麼看來,這個家裡只剩那個平平庸庸、老老實實的大兒子,簡直是怨恨發泄的完美對象。
n所以,我嫁錯人,生了你,困住我,出不去。
n
我怨我自己,人生的委屈和身體的疼痛,已經是我現實中和潛意識裡懲罰自己的方式了,除此之外,我也只能怨你。
n有句話說得還算準確——成年人的規則,是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n準確說,起碼也能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不把現在變得更糟,但這位看起來確實可憐的母親卻沒有做到。這是她身為母親、身為成年人人格和精神的殘缺。
n至於父親,就更不用說了。如片中台詞所言,當初他沒弄明白做父親和做丈夫的問題,乾脆就逃地遠遠的,這是他身為父親和丈夫,同時也身為成年人人格和精神的殘缺。
n這兩種重要家庭角色的殘缺,造就了這個家庭內核的殘缺。
n殘缺的家庭,促使阿東形成了只屬於他的人格特徵,也為他後來成為矛盾集中點埋下伏筆。童年時的一次次被忽視、成人後的一次次被輕視,以及長期的被驅逐的疏離感,造就了阿東的性格淤青。
n人最難以承受的傷害不一定是來源於成人社會的殘酷,而是來源於父母的不善待。
n成年後的阿東和母親,看似是相守,其實是糾纏。
此時阿東,一如既往地不被信任、不被看好、不被寬恕,身陷這種艱難處境,阿東卻不肯將母親送到護老院。因為他覺得父親可以拋棄這個家,弟弟阿俊遠在美國不回來也可以拋棄這個家,自己不能,他要負責到底,他要與那些「不負責的人」對抗。
n
但在我看來,阿東執意留在母親身邊,即使保姆都被打走、工作丟掉、與未婚妻產生衝突也絕不改念,不是負責任那麼簡單,而是一種執念。
n在心理學中,這種執念更容易被理解為,一個殘缺家庭環境下成長起來、極度缺乏認同感的人,在童年從未得到父母的善待,即使成年之後也無法在母親面前獲得尊重和認可,終其一生試圖滿足母親的期待,做一個能被母親認可的孩子,哪怕只得到母親的一句誇獎也好。
n如果連這個都得不到,那就在母親被所有人背棄、最痛苦絕望的時候,選擇留在她的身邊照顧她,以此證明:
n看吧,只有我不會拋棄你離去的,我會對你負責。除了我之外,沒人會對你負責了。
n這是一個內心深處從未得到滿足的小孩,穿著成年男人的外衣,用執拗的行動,發表潛台詞:
n我願意放棄自己的出路,我願意不計較你曾對我的傷害,只要你認同我一下,也像對弟弟一樣,哪怕只說我一句好話。
n這樣的動機看似瘋狂,實則正常。
n去豆瓣那個著名的「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裡轉一圈,你會發現在現實生活里,有太多太多來自家庭的痛苦,最後都以這種方式終結,或者延續一生。
n片中阿樂出院以後重新投入社會,所經歷的一切「不適應」——與他人和環境的格格不入、親友鄰里應聘公司的不接受、未婚妻看似寬恕實則控訴,使他再一次回到痛苦之中。
n
那些曾經歷過的創傷和艱難境況,給人的餘生帶來無止盡的悲傷、遺憾、憎恨、焦慮等等諸如此類的痛苦情感,未來的日子就像電影的閃回,一次次將人帶往過去那懸而未決的未完成事件中,被無法彌合的傷口召喚,使人無法專註於現在和未來。
n抗爭和沉溺,是這種人生中死循環的命題,而阿東經歷的,就是這樣的人生。
從創作上講,作為一個年輕新導演,黃進關注到這樣的題材,令人著實欣慰。
但就社會性話題和公益性而言,我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到這一點——
n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邁入家庭生活,有時他們邁向的,只是深淵。
作者:匡靖 黃家湖一霸
公號:匡靖
推薦閱讀:
※專欄 | 長不大的孤獨「巨嬰」,你是其中之一嗎?
※看不到未來,還該繼續培養感情么?
※親情債
※如何處理男朋友家庭的複雜關係?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讓我容易暴力,我該怎麼調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