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秘密的守護者

今天講的故事是關於銀行和金融市場之間區別的。

就信息而言,外界往往只知道某某企業向銀行貸款了,但是企業向銀行提交的資料並不是公開的。而相對的,想要在金融市場融資的企業是要公開很多財務信息的,那麼也就是說,從信息透明度上講,金融市場一直優於傳統的銀行。

按照直觀的想法,信息越透明,對市場更有利,市場也更有效,那麼金融市場看起來似乎比銀行更加的有效。是不是如此呢?我們設想一個這樣的場景。

考慮一個三階段的情況,有兩個消費者和一個公司,公司有項目需要融資,融資只能從消費者那裡來融。而消費者自己也有難念的經,因為消費者除了給錢之外,還需要自己消費,如果都給公司了,公司的產出還沒有出來,自己的消費怎麼辦呢?而如果都自己消費了,那麼公司能融到的錢就少了。具體來說:

  • 公司的項目有一定概率給出好產出,有一定概率沒有產出,但是期望收益還是高於投資的(不然這項目無論如何也不該投)。
  • 消費者有兩個,但是不是同時出現的;第一期的時候只有公司和一個消費者在,我們稱之為先行者;然後第二期的時候又來了一個消費者,我們稱之為後來者。

所以這個矛盾也很清楚,如果先行者和後來者第一期都出現了,那沒有任何問題,大家消費完之後,把零錢都交給公司,公司的投資需求也滿足了,消費者的消費慾望也滿足了。

問題就在於先來後到,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有融資需求的原因。很多時候不是沒有錢,而是錢在未來,但是現在就要用。所以如果先行者能和後來者簽訂一個合同,也完全不需要什麼銀行,金融機構來做事;但是問題在於,先行者如何能和一個沒有出生的後來者簽合同呢?所以就需要一個金融中介。

先行者投資給金融機構,換取一些公司的股份;然後在需要消費的時候,再通過金融機構把股份賣出去套現,換取一些資金來消費。後來者自然就是接盤俠,通過購買股份或者購買銀行債券的方式接過公司債務,給先行者的消費融資。

整體來看,時間線是這樣的:

如我們上面所說,金融市場信息非常透明,所以在t = 1的時候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後來者可以通過研究金融機構提供的材料,知道公司的項目是預先會成功還是會失敗。

而這點透明性,恰恰成為了金融市場無效率的根源!

因為後來者能夠預先的知道項目是成功還是失敗,但是先行者在購買公司債券的時候是不知道這一點的,所以先行者和後來者之間有一個信息差,那麼對於先行者而言,自己試圖通過投資公司項目融資的風險,只能由自己承擔,所以先行者會要求項目成功的時候給予更高的回報,作為風險溢價。這部分風險溢價,就是信息透明所帶來的效率損失了。

而如果先行者能夠部分的投資項目,那麼他就會先留出來自己消費的錢,然後剩下的才投入項目,那麼這個項目就不能夠被按照100%的規模來進行投資,也是一種損失。

表面上這是信息透明的損失,其實深層次來看,這是因為信息的透明阻礙了資產的流動性所造成的代價。就像開篇所說的那樣,如果人們風險中性,只知道一個債券的期望值其實就夠了,那麼在項目結算之前,這個債券是完全可以當作現金來使用的;但是一旦信息被提前披露,那些先知道的人就會拒絕這個在他們眼裡已經是垃圾的債券,而那些知道有人會先知道的人就會說:「我不是那些能夠先知道信息的人,所以我要承擔更大的風險,所以如果成功了,你就要給我更大的報酬」,這一連串連鎖反應到最後,成本還是壓在了融資的公司上,成為了額外的融資成本。

這也是為什麼銀行披露的信息少,反而有優勢的原因。因為銀行不把項目的信息公布給後來者,所以後來者也只是持有一個期望,這個時候因為後來者並不能預先判定項目的成功和失敗,那麼就沒有任何接受銀行發行的債券的障礙,所以反而可以達到社會最優的融資配置。

所以,銀行作為秘密的保護者,避免了信息的過早披露所造成的效率損失,保證了先行者能夠在中間一期的時候獲得不依賴於項目成敗與否的利息,從而讓先行者,公司,後來者都成功的進行了融資。

銀行提供了安全的流動性,而相應的,金融市場提供了風險的流動性。

Dang, Tri Vi, Gary Gorton, Bengt Holmstr?m and Guillermo Ordo?ez. 2017. "Banks as Secret Keep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4): 1005-29.


推薦閱讀:

如何以經濟學思維,處理一段終將逝去的愛情?
谷歌為什麼會為我們提供免費的服務?
仗義輩誰?負心人誰?——來自納粹德國庭審記錄的證據
河源出生富豪李河君成中國首富 ,怎麼看?
操縱經濟學:京滬永遠漲的另類解讀

TAG:经济学 | 银行 | 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