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一起讀(212):認識商業

強烈推薦《認識商業》,非常棒的書。

另外《激蕩三十年》《大敗局》《商業的本質》《管理的本質》我也很喜歡。

商業的本質,是交換。

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資源:金錢、商品、服務、知識、勇氣,等等等等……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於交換。世界很大,世界上人很多,每個人擁有的資源和想要的資源都不一樣。人所做的一切活動,本質上都是在交換,用自己擁有的資源換來自己想要的資源。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一般等價物——金錢,最普遍的,則是人人都擁有的——時間。人的工作,大部分是用時間換金錢。

用時間換金錢,還可以觀察得更細一些,其實是你把時間(以及體力、知識等等)投進去,生產出商品、服務,把這些商品、服務給顧客,顧客把金錢給你。更細一點,則很可能是你把商品、服務交給企業,企業給你工資、獎金,然後企業再把商品、服務賣給顧客。在經濟活動中,企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主體,大部分人的生產成果,都是由企業來售賣給外部。

現在代入企業來觀察交換過程,可以發現很明顯交換分為兩方面,其一是企業與內部員工的交換,其二是企業與外部主體的交換(如採購、銷售)。與內部員工的交換,是員工給出時間、體力、知識、服從,這些將化為商品和服務給到企業,以換來工資、福利、資歷和晉陞機會。對企業而言,實在收到的是商品、服務,這兩者,是要賣給顧客的,顧客願意出多少單價、顧客可以買到商品的數量是多少,決定了能賣出多少錢,所以商品、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就非常重要了。企業給員工一定量的工資和獎金,希望換來盡量高「質量」和盡量多「數量」的商品和服務,這是企業對內的基本計算,為實現這個目的,「生產管理」「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的知識的價值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每個企業的管理者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這些知識,即使這些知識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

與外部主體的交換,大體分為兩種,一是採購,這是「買」,二是銷售,這是「賣」,用於生產的資源,需要從外部採購,自己生產的商品,當然要賣給別人。這兩種行動,都與市場有關係,市場中絕大部分的主體,都同時既是賣家又是買家。向誰買?賣給誰?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以及這兩個問題涉及到的金額的巨大性,使它們成為了商業活動中最有趣也最刺激的部分。生產廠家將商品售賣給批發商,再由批發商售賣給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將商品售賣給最終顧客,這個環節當然可以也省略中間部分,但為什麼中間環節常常是存在的呢?這仍然是社會分工的問題,中間商有著優秀的資源來進行售賣的工作,比起廠家直接將商品賣給顧客,經由中間商的轉手,事實上對廠家、中間商和顧客都更好,對顧客來說,最顯著的好處就是減少了時間成本。

商機不過是供給和需求,供給需求之變,不可勝窮也。從企業到個人,每個主體都在為利益最大化而努力,都在尋找需求和供給的「水位」落差,在種種力量的撞擊之下,市場上波瀾壯闊,風口浪尖上托起了多少商業英雄。英雄的故事各有不同,其本質卻都是找到了人們普遍的需求,並用巧妙的方式滿足了他們,並成功地使人們願意為這商品、服務付出金錢。最大的難度就在最後一點,人們的需求不可能只有一家供應商能夠滿足,在這麼多供應商之中,成功地使人們自願的(或自以為自願的)把手伸向你,這是無比艱難的任務。你的商品必須擁有過硬的質量,讓顧客不會因理性而排斥你。在這基礎之上,還需要善於借用顧客的非理性因素。

「得人心者得天下」,對商家來說,顧客的心就是天下,別的不說,圍繞著淘寶的「好評率」就誕生過多少故事,究其原因,無非是顧客對商品質量缺乏信任,又無從判斷,只能從眾地參考過往賣家的評價。這麼多年來人們被虛假廣告和劣質產品傷害太多次了,看到商品的第一反應就是擔憂其質量,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零售商——例如超市——的價值,它讓顧客減少了對商品質量的擔憂(你家樓下那「廠家直銷」的攤位,你買的時候會不會狐疑?),而且減少了信息成本和交通成本,你要買某種商品,即使之前毫無經驗和信息,到超市裡任挑一樣,總也不會太差,而且明碼標價,不會花冤枉錢!可以說超市提高的是人們購物能力的下限。這也是一種交換:你多花一些比出廠價更多的錢,換來質量和價格的放心等利益。

對有的人來說,花二十分鐘從一個超市走到另一個超市,只為確定一下同一種洗髮水這邊是不是更便宜,對他來說這是划算的。但對有的人來說,天哪,二十分鐘,能做多少事呀!這裡不涉及到對人的褒貶,只從理性考察這件事,二十分鐘,獲得一樣信息,是值還是不值?這要看這二十分鐘如果用於干別的能否獲得比這樣信息更大的收穫,比如對我來說,翻一頁書,打一個盹,價值都遠遠比獲得那樣信息好,而對有的人來說當然不是如此。人和人的價值觀不同,不應該用自己的價值觀和選擇去妄評別人的智愚,我們該做的,只是以自己的價值觀為準,來考察種種不同的行動的收穫,付出同等的時間,是換來魚好,還是換來熊掌好,這視個人的口味而定。

如果我喜歡熊掌,卻只能得到魚,怎麼辦?當然,該到市場上去找那個可憐的拿著熊掌的愛吃魚的傢伙,和他交換嘛。哪有這麼巧的事?所以該換換腦筋,先把魚賣了,再拿著錢去買熊掌。無論如何,不要嘗試手工地把這條魚加工成熊掌,這件事首先不可能做到,即使可能,也不是我的能力能做到的,看清自己的「比較優勢」,去做,就這麼簡單。永遠不要懷揣把自己打造成全能戰士的打算,專註一個點,成為專家,效率才最高。

但是時代變化快,如果只會一件事,到這技能被時代淘汰的時候,可怎麼辦?不是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嗎?其實知識往往是相通的,尤其是其根本性、思想性的知識,如果你成了某方面(比如說,某種編程語言)的「專家」,這意味著你不僅僅善於解決各種日常事務,更對其思想和本質有深入的理解,這樣,即使這種編程語言過時了,你也可以迅速地學習另一種編程語言,把思想性的、本質性的知識帶過來:它們往往是仍然適用的。任何具體的、工程性的知識,都常常不夠普適,容易過時,只有抽象的、理論性的知識是通用的。與此同時,你還應該保持持續學習的習慣,這既是你個人的不斷進步,也是對學習能力的鍛煉和維持,當你需要學習某樣東西的時候,去研究、去學就是了——只有把學習作為習慣的人,遇到新的領域才會有自然而然的自信,覺得可以研究克服之,而不會畫地為牢、望而卻步。

這與「不要做全能戰士」的原則是不是衝突呢?這其實是「自己生產」與「去交換」的選擇,兩者互為機會成本,具體該怎麼做,其實就是看這兩者誰更划算。如果你餓極了,家裡什麼食材都沒有,你又不會做飯,而家門口有好吃又便宜的肉包子賣,當然該去買包子吃,而不是現學包包子;而如果你失業了,必須學會包包子才可以維持生存,那當然該去學包包子,而不是買包子吃應付一天算一天。我在知乎上常被邀請答「XX和XX該怎麼選」的問題,其實拋開背景談優劣,都是糊塗蟲,你有什麼資源,你的長期利益是什麼,不把這搞清楚,我怎麼能知道你選哪個更划算呢?國企?公務員?大概是好的,也因人而異吧……但很多人在這麼要命的關口上,卻似乎是糊裡糊塗就從了眾,買房買車,娶妻生子,反正大家都說年齡到了,那我就去做——真的做過周詳的考慮了嗎?

資源就這麼多,投出去了,就沒了,怎能不慎之又慎?在反覆思考之後,下決心勇敢去做,才能叫做有勇氣。思考太少,決斷太早,暴虎馮河,要不得。盲目從眾,要不得。舉棋不定,也要不得。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但你應該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我小時候就在棋隊訓練,跟小夥伴去市裡比賽,雖然棋藝不怎麼樣,但養成了拿著棋子多想幾步的好習慣,到學習博弈論,推理和展望,對我是理所當然的。開弓沒有回頭箭,落子無悔,林總說「四快一慢」的「一慢」是歷代兵家的盲點,老毛奇說「開始階段犯下的錯誤沒機會挽回」,道德經說「勇於不敢則活」,這個時代,我們都太焦慮浮躁,太虛榮攀比,心裡太急,就尤其要注意這一點。

人生充滿選擇,每次選擇都是在不同的交換中來選,用來交換的種種資源中,除了金錢外,時間、健康、成長都是極為重要的,一定不要只考慮到金錢,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尤其是所處的環境和你自身的條件,以及你的價值觀和長期利益,這些因素想清楚,綜合地做一做推演,再來決策。在種種資源中,尤其不重要的是別人的看法——他們對你的具體情況往往既無耐心了解,又無能力明白,只是出於自以為是的傲慢和好為人師的心態來顯露關切——不要為了虛榮和貪婪而屈就於庸俗的觀點,只要你確定你自己是對的。當然,這與此同時對你的要求是,要輸得起,如果你是厭惡風險的人,那或許還是應該從眾,從眾至少總不會有太壞的結果。

利潤是對風險的報答,給人打工往往是安全的,而創業就必須做好失敗的打算,做凡人往往是安全的,不甘庸碌就必須做好可能下場還不如凡人的打算。如果你對商業有興趣,又苦於不具備基本知識感到一團迷霧,《認識商業》有可能是最適合你的書,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大敗局》則有很多案例可供學習,西西河的忙總的文集受到網友的追捧,裡面有很多的真知灼見。其中《認識商業》一書讓我相見恨晚,我大學時候沒好好學的各種管理類課程(管理學、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管理等)甚至市場營銷、財務會計,在這本不厚的書里都有介紹,且通俗易懂、條理清晰。另外《商業的本質》和《管理的本質》兩本書講管理學也講得非常好,這些後面都會專門寫幾期。

西西河的忙總的豆瓣小組,置頂帖里有很多好的資源——

管理實踐與學習小組


推薦閱讀:

二十年的時間充滿了我
好書一起讀(103):真面目
《UI進化論-移動設備人機交互界面設計》-讀書筆記
世上多少怨恨,是因為無法與自己的過往和解
好書一起讀(67):學點兒政治常識吧

TAG:商业 | 阅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