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陳道明《中國式離婚》分集評析:9集

9集

不認路

宋建平勸妻子學開車,小楓推說不認路,宋建平道:「這暈車的人哪,一開車都不暈了;這不認路的人哪,一開車,准認路!」按這句書中無。據我猜測,這句「准金句」多半是陳道明的自我調侃——因為他自己就不認路。開了多久的車,還不認路。有記者爆料:「陳道明極不認路,我們要約他去一個地方,電話說完了,等一會又會接到他的問路電話。」陳夫人杜憲,寫有一本書《我在美國106天》(長春出版社,1993年9月版),內中披露專職司機道明的極度不職業~:他(陳道明)在紐約開車的特點:一是哪兒都敢去,二是不問路,也不讓別人問路,堅決跟著感覺走。迷路歸迷路,但他每次還能自己找回來。最近他敢開到華盛頓。在當地經常往來於紐約和華盛頓之間的留學生說過陳道明百分之百要迷路之後,同行的李小明帶足乾糧,帶足水,還帶了個枕頭。而他居然開去,又開回,沒有走太多的彎路。每當迷路後又找回正確的路徑後,車廂里就會回蕩著「人才」、「聰明」的讚歎和自我讚歎聲。

把陳道明開車不認路和台詞念白字結合起來,對其人當有更深更切的認識:道明先生曾自嘲只有「小學文化」(陳道明:「我們那一代人,拋開自學的部分,其實我們的程度才是小學生。這個無須忌諱。現在再怎麼讀書,都是一個被動的詞,叫作『追』,叫作『補』,真的。因為天生缺鈣缺得太嚴重了!」——2002年專訪《陳道明:我沉澱的與我堅持的》,來源《時尚名流》),此話固不可信,但由於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國內學校文化教育特別是文史教育的先天欠缺(就今日看也並未好多少),且為躲避上山下鄉,他16歲時便進入天津人藝學習舞台劇表演,僅屬推測,陳道明青少年時期讀書應不甚多。他能有今日的文化積累,其文史知識,幾乎全數得諸幾十年來的「自學」。這種知識獲取方式和知識結構,有兩個特點,一是知識總量或許很可觀,有些專業學者不知道的他可能都知道;二是知識盲點可能也不少,一些高中生、大學生都知道的文化基礎常識他可能都不知道。譬如念白字。這個在《康熙王朝》一劇中最多(括弧內為讀錯音,下同):遁(xun)世避禍、恃(chi)才傲物、佯(xiang)作不察、嬪(bin)妃……按:由於上世紀五、六、七十年代國內學校文化教育特別是文史教育的先天欠缺,陳道明那一輩演員乃至那一輩人文化積澱多有盲點,加之那個年代普通話發音尚未有完全的標準化規範化,故五零後六零後們念錯字讀錯音幾乎是個普遍現象。如《北洋水師》中陳寶國老師演的鄧世昌念「要挾(xia)」;《二馬》中梁冠華老師演的李子榮念「囤(dun)積」;《紹興師爺》中方子哥老師演的董瑞念「富庶(zhe)之鄉」;《西遊記》中李揚老師為孫悟空配音念「脂粉裙(jun)釵」;《水滸傳》中趙述仁老師為宋江配音念「我自幼學儒,長(chang)而通吏」;《楚漢風雲》中肖榮生老師演的劉邦念「宿(su)星」……——但念白字讀錯音表現得如此「集中」如《康熙王朝》中陳道明,確也少見。所以這個問題還不是那麼簡單,有待發之覆。

不少人讀書有個習慣,遇到不認識或拿不準的字,懶得翻字典,含混而過。鄙省人更有一句俗語:「四川人,眼睛尖,認字認半邊。」歷史上如諸葛亮讀書「但觀大略」,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杜甫「讀書難字過」……這是大儒大家也未能免此一「俗」。我自己讀書便有不愛翻字典這個毛病。與陳道明同時代的演員,也許念白字比他少,但這並不能得出其人讀書比陳道明多、文化比陳道明厚的結論。在北京衛視《傳承者》某一期節目(20160925)中,青年觀察團成員評點新版舞劇《再見悟空》給孫悟空安排情慾不妥,「眾所周知孫悟空石頭裡蹦出來的,他與生俱來就應該是斬斷了他的七情六慾。」陳道明插話:「孫悟空原來在古老的善本里,是個色猴。」——僅此一句,就可管窺陳道明的歷史文化修養。馮小剛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說陳道明「是演員里讀書多的一位,尤其是中國的古典文學,家裡書架上擺了很多,也真看得進去」——這話應具有相當的可信性。(但我想《西遊記》里那麼多生僻字,陳老師必是「讀書難字過」,懶於翻字典的吧^_^)

懶於翻字典,與開車不記路,正如學生讀書時的偏科。無錫錢氏家族,固然有錢偉長這樣的文理皆優者(1931年,錢偉長以中文和歷史兩個100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同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錢偉長決定棄文從理,轉學物理系),也有錢鍾書這樣偏科嚴重者(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他數學只得15分,國文、英文成績則異常優秀,英文考試滿分,被破格錄取)。偏科生最大的特點是一切從興趣出發。不感興趣的領域,哪怕在常人看去那幾乎是常識的東西,他也壓根兒不想去了解。從「讀書難字過」、「開車不認路」兩點出發推測,陳道明多半有「偏科優秀生」的潛質^_^。

但是,開車不記路,現在有導航;懶於翻字典,私下也不妨。——影視作品是「天下公器」,作為演員來說,遇到拿不準的字查查字典確認一下,這就不再是一個人的私事,而是千萬人的公事,是對觀眾負責任的職業態度。另外一個,也是我多次提出的,影視作品必須強制加入文史基礎文化常識的最後審核制度。每個劇組都應配備負責任、干實事的文史顧問文化顧問,成片的台詞一句一句的過,過不了的堅決改。(ps,針對現在演員特別是年輕演員普遍沒演技的可憂現狀,筆者還有一想法:演員從戲劇學院電影學院畢業後,必須下到話劇院干三年,有話劇舞台演出經歷,然後持證上崗,才准演電影電視劇。)還別說高希希《三國》、《楚漢傳奇》這種粗製濫造的劇,即以公認的優良大劇《走向共和》(豆瓣評分高達9.6分)論,有些與史實不合之情節,是出於編劇明知而「故犯」;但有些基礎錯誤,就著實令人髮指了,萬不在可恕之列。如:慈禧太后與大臣議大行皇帝(光緒)的「謚號」,太后說皇上生前對不起我,不孝順,缺了點德,就在謚號上補上,就謚德宗吧,希望他到了陰間,能孝順我。按德宗為廟號,這裡誤為謚號。——試問這等謬錯,與《康熙王朝》之「我孝庄」、《楚漢傳奇》之范增對著鍾離昧剛一個「鍾將軍」接著馬上又一個「鍾離將軍」,豈有五十步一百步之分際?這種問題屬於低級歷史常識錯誤,即或演員(呂中老師)不知道,編劇也該知道,即或編劇也不知道,劇組的文史顧問都是只拿錢不干事的?還是劇組製片人導演根本缺乏請文史專家最後把關的文化自覺職業自律?因此我一再強調:影視劇組台詞等後期製作請文史專家嚴謹把關必須形成剛性制度。——須知,在歷史正劇中出現一個讀音或文史基礎錯誤,一顆耗子屎壞了一鍋好湯,就跟吃了個大黑蒼蠅兒一樣,別提多彆扭了。

接台詞

台詞表演上有個訣竅,就是兩個人對詞兒的時候,一方接另一方的詞兒,不是總是「正常」節奏,對方說完,我這邊再不緊不慢的開說。——停頓久久再接,顯然帶有某種情緒;對方一撂口,這邊兒就緊湊接茬兒,顯然也是出於某種特有心理,顯示出接話方的某種特有情態。這個先舉個陳道明在《唐山大地震》中台詞表演的例子。多年不見蹤影的女兒終於歸來,還帶著外孫女兒。年夜飯一家團圓,老王老懷得慰。丫丫說「爸,我快結婚了。」老道這兒的表演有點催笑,他微愣著看著女兒,有幾秒鐘,喉嚨里「啊」了一聲,接著嚼嘴裡的菜,朝女兒點個頭,女兒接著說,「他是個律師」,才說到「律」,這個「師」的音還未落,一直注視著女兒專心傾聽的父親手略微一擺,止住女兒往下可能對老公職業的進一步介紹,疊著這個「師」的音,冒出句當時笑翻全場的金句,「什麼師不重要。」這動作和這話跟女兒的上句話接得這麼緊,好似是埋伏好了專等著這些「無關緊要的話」,要把它們趕緊清除,爸爸還急著聽下文呢:我最關心的是他對你好不好……女兒點個頭,「挺好的」,這「的」字還未落音,老父親又摟著懷裡的外孫女兒問,「對點點呢」,女兒又回答,「對點點也挺好的」,仍是這個「的」才落音,父親堅定地點了一下頭,緊接著說「那我就支持。」總算是把自己最關心的都問到了安了心了,後邊盡可以慢慢聊啊。這段戲的幾個「緊接著說」,把大校一心只以女兒和外孫女兒幸福為重,其他的都不重要的心態彰顯得極生動傳神。

離開唐山,回到《中國式離婚》。9集里也有一場台詞接話「緊接著說」的戲。老宋因為歷史問題(劉東北婚禮上醉吻肖莉那件事兒)露出馬腳,惹老婆不開心(幸得老婆暫時還沒抉出事情真相),屬於所謂犯過錯誤的同志,就不得不加意巴結,掙個好表現。但見他一覺醒來,覺察到枕邊的老婆已經靠著床頭坐起來了,他先是背對著老婆,急速地眨巴眼轉眼珠子,顯然心裡在趕快合計,合計已畢,於是乎翻身仰臉,朝向妻子:「喲,我突然想起來了,明天我得去上海!」老婆語氣不見絲毫情緒,平靜得莫測:「幾個人。」老宋一臉老實交代:「兩,兩個,算我兩個。」(此處小結巴大讚!)老婆:「男的女的。」老宋馬上接茬兒:「女的!」老婆立馬偏頭過來看他臉——老宋坦然迎接妻子瞪圓的目光,把話補完,「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醫生。她跟我去會診。是個老太太。」林小楓翻一下眼皮兒,轉過頭去,順口繼續問:「幾點的飛機。」——這個「機」字還沒落音,老宋主動交代的積極性很高嘛,疊著「機」字的音就答得脆生:「十一點。」林小楓略一停頓:「我去機場送你。」老宋仍是接得嘎嘣兒脆:「沒問題。」——這一連幾個緊湊接話,凸現出老宋此際要為人民再立新功的情態,這掙表現、「你放心」的情態下,是他舊賬未算不無歉疚的隱隱心理。他答得那麼快那麼穩,顯見得是要告訴老婆:你看到的,我連一秒鐘的要想編詞兒騙你的時間都木有啊。陳道明台詞表演里的這個竅門兒,當下的年輕演員里很少見到。有之,張譯是極少數的一位。大抵話劇舞台基本功紮實的聰明演員,都知道在戲上用心眼兒,肯鑽研。陳道明在天津人藝七年、張譯在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話劇團十年,這都是時間磨出來的功夫啊。現在出名趁早的偶像年輕演員,沒這個磨鍊,沒這個基本功。Sigh……


推薦閱讀:

細筍暗絲:陳道明影視劇中的「貫串道具」
陳道明在《刺陵》中表演賞析:向死而生
陳道明2016年1月特侖蘇廣告賞析
陳道明《歸來》[第二篇]歸來的「使命」:癒合

TAG:陈道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