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點出枝繁葉茂的「技能樹」(Graphiq 設計主管 Samantha Zhang)
《UX Coffee 設計咖》是一檔關於用戶體驗和產品設計的播客節目。你可以在蘋果 Podcast,網易雲音樂,和喜馬拉雅FM 搜索「ux coffee」訂閱收聽。
本期節目,我們請到了 Graphiq 設計主管 Samantha Zhang。她先後畢業於復旦大學傳播學系、西北大學整合營銷傳播碩士項目。她所在的公司坐落於擁有「全美最美日落」的 Santa Barbara——她還從這美麗的日落中找到了設計靈感。她是一位「全棧設計師」,還經營著自己的設計博客。最近,她在著名的設計網路雜誌 A List Apart 上發表了文章: Learning from Lego: A Step Forward in Modular Web Design。
我們聊了聊:
- 少年時代的興趣怎樣歷經波折終成事業
- 在美國大學裡如何把握機會為工作做準備
- 創業公司戰略轉型與設計師的職業發展
- 全棧設計師的利弊
- 設計師寫代碼——最大化「設計效率」
- 怎麼學習編程技能
- 怎麼在工作之餘提高設計技能
- 如何看待「全棧焦慮症」?
- 聊聊數據可視化中的配色問題
- 業餘項目的堅持與管理
————————
Samantha: 大家好,我叫 Samantha,中文名字叫張冰昕。現在在 Graphiq 這家公司做 Design Lead 。
12歲開始用「記事本」寫網頁
Riceman: Samantha 是我在復旦的學姐,比我大兩級。復旦曾經有一個組織叫復旦學生網,Samantha 擔任過它的 CEO 。那我們從你在復旦的經歷講起吧,你在復旦念的是什麼專業?
Samantha: 我念的是新聞學院傳播學系。現在做設計師,中間經歷了很多很多的轉折。這個故事從沒考大學就開始了。我從小就喜歡計算機,喜歡設計,機緣巧合,我們當時的初中有一節電腦課,一個學期就在教我們寫HTML,而且是從記事本寫,是不帶任何編譯器的,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接觸所謂的編程。其實大家也知道,靜態其實不算是編程。
Riceman: 那時候覺得用記事本寫網頁的都是超級高手。
Samantha: 當時學校的理念確實很好,如果從 Frontpage 或是 DreamWeaver 入手,在我看來在網頁這方面就是走上了歧途啊。就是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在自學網頁。當時對於寫網頁的邏輯和做設計是同樣有興趣的,也和天賦也有點關係,設計對我來說上手很快,至少比編程快,所以就漸漸地做越來越多的設計,與此同時就上了高中。我當時給自己的規劃是要讀計算機的本科,然後讀MBA,然後讀心理學的博士。非常幼稚的人生規劃。
所以我選了語數外+物理作為上海高考的選項,就想做理科生。物理當時成績還不錯,但是我們高二的時候,一個很好的物理老師跳槽了,空降了一個不是很有經驗的老師,大家就開始在課堂上不務正業,整個班級就是溫水裡煮青蛙,如果不趁早找一個解決的出路的話,大家就是二本見。為了上一個好學校,又基於自己完全沒有自制力,我就轉去選了歷史,當時我們學校最強的方向。這樣就一入宅門深似海,作為文科生就不能學計算機,也不能學工商管理,也不能學心理,我當時規劃的人生路上的三個專業都通通不能學了。
我當時拿了一本復旦的選專業的書,翻來翻去只有傳播學有很多像管理學導論,心理學導論,市場營銷,統計基礎之類的非常廣的文科大課。我當時也不知道讀文科可以幹什麼,估計還是想要轉方向;也沒有計劃要出國,只要基本上大學畢業能找到一個工作,那專業就不是那麼重要,我就挑了一個面最廣的專業。
人生的轉折點——美國西北大學「24小時編程馬拉松」第一名
張撓撓: 我覺得 Samantha 這個經歷里特別勵志的一點就是你從小就發現自己在設計上非常有天賦和興趣,當中又經歷了理科、文科、傳播學,最後又回到了設計這一行,最後這一步轉行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Samantha: 對,最後這一步轉行就一下子跳到了從復旦畢業去讀了西北大學。當時真的很幸運能拿到西北大學的整合營銷傳播系的錄取,去了之後我第一個星期就跑去就業指導的辦公室說「老師,如果我畢業不想做傳統的市場營銷,想去做設計類的,你覺得我的研究生應該怎麼規劃」。然後那個老師很 nice 但又特別無辜地瞪著我說,「我覺得你不該規劃,你根本就是跑錯了地方」。國際生轉專業有一大串的麻煩,我當時也不覺得可行。
西北大學
真正的轉折是當時有一個 http://imo.im 到西北辦了一個編程馬拉松的比賽,我就和一個復旦學生網當過技術總監的學弟一起組隊去參加編程馬拉松。當時是23個小時,用了 http://imo.im 在線聊天的介面做一款應用,我們編了一個回合制的多人射擊的遊戲,其實很簡單的一個遊戲,你給的指令是從聊天的 API 走的,你們一邊互相射擊還能一邊聊天這樣,但我們的想法比較新,就贏了這個比賽。那次的第二名是幾個人有不同的日程表,然後大家怎麼樣去找一個共同的時間點去開會的一個應用。
「我是這門課里最好的設計師,你要不要和我組隊?」
Samantha: 贏了那個比賽以後就在校內小有名氣,那個時候收到一門課的邀請,它的宗旨是讓不同學院的人一起組隊做應用,還能賺學分。商學院的人在表達和演講方面就很佔據優勢,但是他們的主意呢,設計師和工程師同學又不是特別喜歡……那個時候覺得我自己組一個隊希望比較渺茫,就想看看商學院當中是不是能夠湊巧有個好點子。我聽到了一個點子,覺得挺有興趣的,就走過去和他說,「我大概是這個屋子裡最好的設計師,你要不要拉我進你的隊?」
後來我自己也意識到這句話挺荒謬的,他不太相信我,就用商學院的人特有的一種非常禮貌的方式告訴我說他已經找了個工程師,要去問一下那個工程師的意見再聯繫我。這就是我為什麼提到那個編程馬拉松——他的工程師就在那個馬拉松里得了第二名的隊上。那個工程師極力推薦我,我們就愉快地組了個隊,幾經波折,當中調整過很多次方向,最後做了一個 iPad 上的記筆記的應用。當時我覺得和過家家似的,還成立了公司,都是那個商學院的人的主意啦,當時前三天有三千多的下載。
這個工程師六月份要畢業,就開始面試,他告訴我說有一個很酷的公司在 Santa Babara,這家很酷的公司就是 Graphiq 的前身,叫 Findthebest。他拿到了很多 offer,但最後去了Findthebest。等到十二月我找工作的時候,他就開始把我撈過去面試。我是在溫暖的地方長大的,當時在芝加哥的冰天雪地里,他給我發他在海邊的躺椅上喝飲料,太陽正好……然後我就去了。你們有空也可以來一下,我們公司非常非常漂亮,就在山上俯瞰大海。
Graphiq 辦公室看最美日落
Riceman: 這樣聽上去感覺一切都順風順水的。你從復旦畢業,去到西北一個跟傳播學相關的專業,是一個非常好的學校,非常好的專業,到了學校以後參加編程馬拉松,和MBA、工程師一起組隊做項目,順理成章地就到了你現在的公司,這當中就是這麼順利的嗎?
Samantha: 沒有。因為現在是往回看,感覺唯一成功的一條路就帶到今天了,但其實這當中是無比地糾結,無比地焦慮,無比地風險高。我每一次都是壓線進,傳播學的錄取分是多少,我就是多少分,就是這麼險。GRE當時考了三次,第一次成績出來,我同學根本就不相信我考了那個分,還覺得我是不是答題卡填錯了,然後第二次去考GRE,就遇到了一個百年難遇的GRE出了以前的舊題,然後全部人取消成績那次,就被我給遇上了。我開始的時候也沒有打算出國,績點就是浮雲啊,就是在復旦學生網努力寫前端代碼、做設計。申請的時候我的績點是3.17,也沒有人相信我能申請到西北。我現在也覺得很難相信。
Riceman: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說我一定要轉設計,放棄了傳播學?
Samantha: 其實我一直沒有放棄啊,當時的狀態是我很想待在美國,也很想做設計,但是如果我做不了設計的話,我總要給自己另一條出路。當時我是市場營銷、用戶體驗和前端設計這三個方向一起在找工作,感覺特別辛苦。我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全棧的人,好處就是自己可以做很多東西、很近地去了解很多東西,尤其是別人和你說這個東西不能做的時候,你不至於說「好吧那就不做」;別人把數據給你看的時候,你也不至於說他給我看什麼那就是什麼。但問題是你的面鋪得越廣,你起步或是你真的做出點什麼東西的時間會非常地長。
Graphiq 的前世今生
張撓撓:那麼 Graphiq 是做什麼的?你在公司裡面的工作內容又是什麼?
Samantha: Graphiq 做的是現在非常火的 knowledge graph —— 知識圖譜。比如說現在你去 Google 搜 iPhone 7,它會給你一堆相關的網頁比如蘋果的官網;Google 現在也有一些 Knowledge cards,它會把專門的信息直接先呈現給你。但對於目前的搜索引擎來說,大部分的信息是沒有結構的,它不能理解這篇關於 iPhone 7 的文章到底談了哪幾個方面、是什麼觀點。我們想要做的是樹狀的信息,把事物沒有完全被電腦所理解的結構和維度放到結構化資料庫裡面,建造非常多不同的門類,比如地點、天氣、人口統計、電影、車、手機等等,讓他們互相連接,形成一張張圖譜。現在很多巨頭都在做這件事情,我們的優勢可能是我們做得很早,到現在有一千多個不同的種類,幾十億的數據。但這只是我們的基礎層,想要用它來創業還需要把它變成一些應用、有用戶才能活下去。
我剛加入的時候是2014年2月,那時候是我們的第一階段,做的是垂直搜索,比如 Yelp 是關於飯店的,我們的一千多個話題就相當於一千多個這樣的門類。但我們知道自己是小公司,很難在某一個門類裡面跟那個門類的巨頭競爭,所以我們做的很多是長尾裡面的項目,比如哪個滑雪場和高爾夫球場最好、哪個球隊最強等等。我們做這種垂直搜索平台起家,比如一個用戶不知道哪個手機的性價比最高、在同樣的屏幕尺寸裡面最輕,我們的搜索引擎可以很快的給出結果。這個就是最開始的戰略,它的好處是來錢很快,因為只要把 SEO 和廣告做好,只要有流量就能活。
Riceman: 看來這個也是你們當時的名字 Findthebest 的由來。那麼後來是怎麼變成 Graphiq 的呢?
Samantha: 因為這樣的商業模式使我們非常依賴於搜索引擎。我們歷史上有兩個 Black Friday,一次是因為違反了 Google 的規定,受到了在流量上的懲罰,一天掉了 50% 的流量。後來一次是因為 Google 加了熊貓演算法,從人性的角度看網站是否專業,它的基本假設是一個網站所覆蓋的話題越少說明它越專業、越可信;我們主要的域名就是 Findthebest,你想找的一切都在這個網站上找,而他們不相信有一個網站可以涵蓋方方面面而每個方面還能做的很專業。當時一天之內流量掉一半、營收掉 60%,花了很長時間才恢復到演算法改變之前的水平,我們覺得公司不能這麼脆弱。
所以我們找到另一個把數據變成產品的方法,就是數據可視化,把數據變成一張張的圖表,可以被嵌入到別的頁面去。我們在轉型的過程中就想能不能把這個東西產品化,賣給新聞機構、內容提供商等等,把流量從新聞媒體引到我們的網站來,這就促成我們品牌的改變,更注重信息可視化這一個方向。
Graphiq 的信息可視化與知識卡片
設計師寫代碼——最大化設計效率
Riceman: 你作為設計師具體的日常工作是什麼呢?
Samantha: 我在這裡的職位是 Design Lead,設計主管,但其實我不管人,因為我是這兒唯一的設計師,就榮幸地成為了全棧設計師。公司現在有130個人,大概有30個工程師,只有我1個設計師。好處是我很容易拍板,沒有人跟我吵。當然一定會有討論,作為設計師,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對設計做出調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比較少進行對具體設計風格和細節的討論,比較多的是關於用戶體驗是不是好,或者是這樣我們能不能有足夠的點擊和流量來維持公司的運轉。在設計風格或者美觀上基本上我拍板就可以。而挑戰就是樣樣事情都跟你有一點關係,比如我的工作就會從網站和 App 到 T 恤、名片和 PPT 模板,校園招聘的橫幅最後可能也會到我桌上。我們要求所有的設計師會寫代碼,所以非常希望能有優秀的會寫前端代碼的設計師加入我們。
Samantha 為公司 Hackathon 設計的 T恤
我們公司非常要效率。對於設計師來說,最能傳達設計的完整性的辦法就是你自己把它寫出來,而不是出不同的設計稿、告訴工程師在哪種情況下用哪種,這對他也造成了額外的工作負擔。對我們來說,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想它的投資回報比。
張撓撓:那麼你寫的代碼跟工程師的部分是什麼關係?你的代碼是最終的代碼一部分嗎?
Samantha: 對,我寫的就是最終的代碼,我們是在同一個 code base。我們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先把想法定下來,我甚至都不做設計,只做線框圖;然後我先把 HTML 的結構寫掉,他就可以對著沒有 CSS 和設計的頁面寫他的程序去了。這個時候我會把線框圖要麼在我腦子裡要麼在軟體里變成設計,然後我再把 CSS 加上去,這樣效率非常高。
其實設計師只要在代碼庫里可以自由移動的話,工作方式會非常多樣。如果正好我和工程師都準備好了,就可以同時投身這個項目。如果我先開始設計而工程師還在忙其他項目的話,我可以先把 HTML 和 CSS 都寫了;或者有時候我非常忙,那工程師可以用內部的 Pattern library 設計素材庫先搭起來一個他覺得過得去(我不一定看得過去)的東西,等我有空的時候再把我要做的改動加上去。
張撓撓:這種工作方式的優勢是效率很高,那挑戰是什麼?
Samantha: 就是很難招到全能的設計師。越好的學校教得越理論、越不實際。說實話我們現在沒辦法去招一個想法很好但自己做不出來的人。我在招人的時候除了會非常看重作品集,還會問一些 HTML、CSS 的問題看你能不能立刻答出來。這和現在最好的學校的教育可能有點不太對口,但我們真的需要來的人能很快上手。
怎樣提高軟硬技能
Riceman: 創業公司尤其看重動手能力這是很好理解的,那你也是在一個非常好的學校 ,應該說也是比較強調理論概念的,我相信你們學校也沒有專門去學習寫代碼之類的技法上的東西,那麼你自己是怎麼學習這些東西的呢?
Samantha: 對我來說很多時候覺得與其說服別人不如自己把它做掉。當沒有其他人相信它的可能性時如果我可以把它做出來,就能證明它有一個未來,而不是就這樣放棄。很多時候想創業的人可能有一個願景和未來暫時只有你一個人看得見,你可以說服別人,很多很有名的創業者都是很有人格魅力的人,他們去分享自己的這個願景,但實際上只是在一個願景的階段,要去說服為你投資的人和具備你需要的技能的人加入團隊都是相當困難的。對我來說與其在說服的過程中越挫越勇不如自己把它學了。
其實我的戰線非常的長,從12歲開始接觸HTML就一直非常有興趣,就會上網看教程,走了非常多的彎路,小時候有很多的時間也沒覺得有多少壓力。而現在再學一個新技能的話,我先會去研究一下,比如 Code School 這樣互動式的教程,要麼是 Tuts+ 這樣的視頻教程。我會先學一個縱覽型的,如果是一門語言的話,我會先把它的語法看一下。接下來我就會去做一個項目,如果有視頻教程我也會去跟一下。下一步就會自己去想一個東西去把它寫出來,通常從這裡開始就越寫越多了。編程的流程基本上就是這樣的。
設計的話,如果你已經很了解設計本身是怎麼樣的話,從工具層面就沒有什麼能攔住你。軟性能力除了多看我沒有別的更多的建議,去訂閱你覺得好的設計博客來看,去關注你覺得在這方面有話語權的人。我多年以來的習慣就是把喜歡的圖拖進側邊欄存起來。同事都戲稱說我的屏幕都很精彩,有時候旁邊莫名其妙的就圍了很多人。我說這是我工作的一部分,就是要多看,哪怕這個設計的風格不是你現在所用到的,哪怕這個東西看似跟你完全沒關係。
我覺得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從做出來的設計給公司賺錢的角度,都有很多人來跟我討論,但純視覺的美感這部分,我是很少能夠得到反饋的。一方面我會在很多地方發自己的作品去得到反饋;另一方面我個人的一個目標就是去贏一些設計方面的獎項,不是因為功利,而是這對我個人來說會把我對視覺的要求提高很多層次。另外我有一個辦法推薦給想把設計做好的人,你可以做一個測驗:打開 Dribbble,看今天最好的作品,你就隨機的把自己的作品貼進去給任何一個人看,問這裡面最糟糕的設計是哪一個,如果你發覺你的設計在這一群高質量的設計里格格不入,那就是你的設計還不到這個水平。
另外就是多寫。寫作其實是一件很意思的事情,因為有的時候你以為你知道了一些事情,但其實未必是一個有邏輯的知識體系,當你去寫作的時候,把這些東西想清楚的過程收穫會很多。一旦你在這個社區發出聲音,別人就會給你反饋,如果有些東西你不發出來的話你可能永遠都不會得到這些反饋。你也可以給一些有名的雜誌投稿,要是他們的編輯喜歡你的文章,那不就說明你寫的還不錯嗎。
Samantha 在 A List Apart 上發表的文章
如何看待「全棧焦慮症」?
Riceman: 我們能看出來你是一個技能非常廣的人,對自己也有高要求,不停的想學習新的東西,想要做3D 和 VR,學習各種新技術。但是現在有一個說法就是「全棧焦慮症」,這個詞也不只針對設計師,大家走進職場以後發現這個東西也想學那個東西也想學,我想成為一個全棧的人,但是世界上冒出新的東西的速度實在太快了。那麼你是怎樣選擇下一個技能點,怎麼做出這個決定的呢 ?又是怎麼處理自己的心態和情緒的?
Samantha: 這個感受我是一直都有的,我也一直試圖讓自己更加專註,有一個想法能夠讓我去處理這個焦慮——我們把這個社會不太恰當地比作一個金字塔,當你在下面的時候會覺得面很廣人很多,當你不斷的想提升自己的層面、想去跨界的時候,是非常非常難的,比如像我現在如果真的想去做一個 VR 設計師的時候,那我很多東西其實是要從頭來過。而當你的層級開始往上的時候,就不再過多地糾結於某個具體技能了,你可能得比較向上移動比較快還是左右移動比較快,你要確定你是要左右移動而不是向上移動,才去點那個技能點。
Samantha 的 Dribbble 上有各種各樣的設計探索
我一直會把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還有想關注的點分成三個部分,一層可能是工作上面的就是是我得做,得做好;接下來我的業餘時間的有一些事情可能是要優先做的,像現在我在寫設計博客,如果說還有一些事情我想學的話我可能會把它歸類於娛樂裡面去。有時候焦慮是正常的,如果不焦慮的話我可能不知道我在幹什麼了。創業公司和大公司的環境不太一樣,對我們來說半年之後我們還在不在都不知道,如果公司關門了,我怎麼樣在更好的位置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覺得這種壓力是正常的。
Riceman: 我覺得有全棧焦慮症的人都是有向上的動力的人,所以焦慮未必是一件壞事。
張撓撓:但重要的是你要自己知道優先順序是怎麼樣的,哪些是對你最有好處的,這也是最難的一點。
Samantha: 具體一點,如果你想從設計師轉型工程師,你不知道你要去學習什麼代碼的話,去問你的工程師朋友是非常重要的,他們了解你寫代碼的水平,會幫你去考慮很多你很難考慮到的東西。
聊聊數據可視化中的配色問題
Riceman: 你提到最近花了很多時間在寫設計博客,我們在 Medium 上面看到了你寫的好幾篇文章,特別是關於信息和數據可視化方面,我們覺得你對這方面頗有心得,其中一篇文章是講如何處理數據可視化中的配色問題,跟我們講一講你在這方面的心得吧!數據可視化有哪些問題,你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Samantha: 我覺得配色是在設計當中有時候被過分看重的一個方面,這也可能是為什麼這篇文章被那麼廣泛傳播的原因之一,但是配色本身可能沒那麼重要。在我的設計原則中,用戶的可用性是第一位的,一致性是第二,對美學的追求可能是第三。就數據可視化來說,設計要為內容服務,要為用戶服務,不是為炫酷的效果服務。
如果你的數據是非常簡單的,比如只有一個維度,那你可以只用一個顏色就完成這個圖表。如果有 2 到 6 個顏色的話,那就用單色系,只給明度變化就解決了。尤其是一些分類目的數據,比如年齡段,大概 2 到 6 個顏色,可以用一個單色系解決,就是色相不變,飽和度不變,明度變。這其實也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做法,因為色盲是可以看清明度的。當然對於某些色盲或者色弱的人群來說,有一些顏色比另外一些顏色更不好辨認。但是對於通常情況來說,找到一個合適的顏色然後單色相變化,或者用品牌色變化就可以。
我那篇文章中主要討論的是 6 個顏色以上、數據之間有遞增關係的情況,這時如果只是單色相變化的話,當他們不是按照一個規律的方式呈現的時候,對於沒有經過太多美學訓練的人,甚至是對設計師來說,辨別它們會變的非常困難。我當時找到的方法其實也是業界公認的方法,就是把色相變化加到明度變化當中。比如說從第一個數據系列到第十個數據系列,按照「赤橙黃綠青藍紫」把紅色變到紫色,明度也從最亮變到了最暗,就兼顧了色盲色弱和普通人群,達到了易於鑒別的目的。
很多人還很喜歡文章中提到的一個小技巧:顏色變換不能只看數字。如果你把顏色純粹當作一個數據變數的話,你會認為淺黃漸變到深紫和淺紫變到深黃應該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它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眼看到的顏色主要是大自然中的顏色,你看到的晚霞是從深紫到金黃的變化,而你在自然界中很難找到淺紫到深黃的變化,這樣的搭配就會讓數據看起來很沒有邏輯。所以在色相和明度變化之外,就是色彩搭配要和自然界或者人們常見的顏色相符。我們常用的幾種自然界的漸變色包括:淺黃到明亮的綠色再到深藍,或者淺黃到深紫,這是晚霞的顏色,淺黃到紅再到棕色,差不多是火焰的顏色。
選擇哪種配色?從大自然中找答案
張撓撓:你的文章中也說 not all colors are created equal,我們需要用自然界中用戶習慣的邏輯去呈現數據,才符合邏輯。
Riceman: 我們用語言解釋顏色可能會比較枯燥,非常推薦大家去看這篇文章,我個人看這篇文章很受啟發。很多設計師是在做數據可視化相關的項目,特別是一些做企業產品的同學會做報表,這麼多數據點應該如何選擇好看的顏色?Samantha 講到了自然界的顏色特別有意思,可能只有你在配出來放在屏幕上看,才能體會從深黃到淺紫是一個多麼不自然的顏色,才能感受到我們對晚霞顏色的認同感。
堅持你的業餘項目——想做就要趕緊去做
張撓撓:我們知道 Samantha 在工作和寫文章之外還有很多 side projects,去年你在Medium上發了一篇文章,講的是你 One side project per year 的挑戰,可以跟我們分享下現在的進展嗎?
Samantha: 我先給一點點背景,這篇文章講的是像我們這樣的人,貪多嚼不爛,技能樹太廣,很多事情想做但可能做到一半就爛尾了。文章中的這個挑戰是說,你一年只專註於一個項目,每個月寫一篇進度報告,用一年時間看看能不能把這個項目做成,或者做到一個你滿意的程度。當時這篇文章收到了一千多個贊。我在文章下面也留給大家一個報名鏈接,歡迎大家來挑戰。當時有56個人報名,我在 Medium 上為這個項目開了一個專欄,完成第一篇進度報告的人是大概30個人,完成第二篇進度報告的人大概是24、25個,完成第6篇的人大概只有1個,好像是我。然後在10月份的時候,有一個人復活,更新了一篇。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社會實驗,告訴大家除非你意志堅定、目標遠大、極端自律,不然你要做一個 side project 做一年是很難堅持的。常見的理由有:太忙了,停了一次之後就很難再堅持下去;或者做著做著發覺這個項目可能不適合自己;也可能有一些很重要的人生轉折。在年關上我也在想,要麼把它改成每個季度的挑戰,3個月的成功率還是挺高的,或者讓大家做一個「有意義的下午」之類的。
Riceman: 你對其他想做 side project 的同學有什麼建議嗎?比如把戰線縮短到一個季度這樣嗎?
張撓撓:我覺得還有兩點啟發,一是通過進度報告的方式可以讓自己有意識地養成習慣;二是從一開始就要有心理預期,做特別核心的部分比如設計或者代碼可能只用了你一小部分的時間,但周邊工作和管理之類的事情也會花時間。所以做業餘項目一方面要養成習慣,另一方面是整個規劃要有條理。
Samantha: 想做就要趕緊去做。我有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是在學 Parse.js 的時候,我當時覺得這簡直想寫應用的設計師的福音,就很熱情的學了,然後在 Tuts+上寫了十個章節的教程。這段經歷還算比較成功,我從學到寫教程大概只用了兩個星期。在這兩個星期中,下班回家就趕緊開學開寫,就速度的把它搞完了,所以我覺得最開始的熱情是很重要的。如果你特別想做一個 side project 的話,那就趕緊去做。先做它三個小時,第二天再做三個小時,在這兩天內你就已經做了相當於之後一個月可能會做的工作量了,然後趕緊告訴全世界,你在做這個項目,我覺得要趁最開始熱情在的時候把大部分內容做完。
夢想需要熱情和堅持(Samantha 發在 Dribbble 上的作品)
嘉賓聯繫方式:
Twitter: @moyicat
Portfolio:http://samanthaz.me/
Medium: https://medium.com/@moyicat
工作郵箱:szhang@graphiq.com
--------
本文圖片來自 Samantha 本人和網路
本文編輯:美鑫、Chloe、Sepahope、張撓撓
微信公眾號:uxcoffee | 每周一杯咖啡,聊聊用戶體驗
推薦閱讀:
※不在乎美醜的UX設計,你該在乎什麼?
※工具對設計師來說,真的那麼重要麼?
※交互動效乾貨——動畫節奏感不好,動畫生硬如何治療?(調貝塞爾曲線)
※用戶體驗設計入門自檢手冊
※用戶體驗是玄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