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帶來了新的不平等?丨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6系列(五)
前言:
我們正身處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信息通訊革命進程之中。一個顯著的表現是,不同的人群、家庭、部門和地區因社會經濟水平的不同,在接入和使用信息通訊技術上存在明顯的差距,即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世界銀行在《2016世界發展報告:數字紅利》(2016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Digital Dividends)中強調,要想讓全世界受益於數字技術,就需要消除橫亘於前的數字鴻溝,尤其是在互聯網接入領域。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6》對於互聯網不平等程度及其變化趨勢的考察。
撰文 | 李汪洋(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博士後)、
謝宇(普林斯頓大學Bert G. Kerstetter 66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千人計劃」講座教授)
責編 | 文姍、黃國英
● ● ●
中國民生髮展報告2016
系列1:中國的收入不平等下降了嗎?
系列2:中國的家庭財富不平等
系列3:中國的死亡不平等
系列4:這些年,你的識字水平和數學水平在下降嗎?
互聯網帶來了新的不平等嗎?互聯網使用已經成為當代社會分層和不平等的重要維度。通常來講,它被認為在社會不平等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方面,互聯網使用可能促進平等,改變現有的社會關係、資源和結構;另一方面,互聯網使用會受到當前社會關係、資源和結構的制約,從而帶來社會不平等的再生產。
儘管我國的數字鴻溝受到了研究者越來越多的關注,但互聯網和社會不平等之間的關係有待進一步驗證。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不僅收集了個人互聯網使用行為的信息,還包括經濟活動、教育成果、家庭關係和家庭動態等諸多主題。更重要的是,作為一項追蹤調查,CFPS數據能夠幫助我們檢視互聯網不平等的變化趨勢。本文將基於CFPS2010和CFPS2014兩期數據,主要介紹我國互聯網不平等的最新狀態及其變化趨勢。
1. 互聯網使用的總體情況
互聯網不平等的首要表現是「有」和「沒有」之間的差異。互聯網普及率是最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信息化發達程度的指標。根據CFPS 2014數據,2014年我國10歲及以上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是31.2%。在CFPS的5個獨立抽樣省中,上海的互聯網普及率最高,是43.3%;其次是廣東、河南和遼寧;互聯網普及率最低的是甘肅,僅有24.5%。互聯網使用的地區差異反映了中國不同地區城鎮化和現代化程度的不同。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18歲及以上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與南非相近,是美國和瑞典的三分之一。可見,發達國家仍然佔據了明顯的信息和知識優勢。中國和發達國家之間、中國各地區之間的互聯網不平等表現得十分明顯。
?圖1 18歲及以上人口互聯網普及率的國際比較數據來源:中國的數據是CFPS 2014;其餘4國的數據來自The World Internet Project International Report 2013(fifth edition)。
互聯網的接入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人們對互聯網的使用方式和程度,以及人們是怎樣利用互聯網來改變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狀況。CFPS提問了上網時長、上網頻率和上網重要性。具體而言,上網時長是網民在業餘時間的平均每周上網小時數;上網頻率是網民上網進行學習、工作、社交、娛樂和商業活動的頻繁程度;上網重要性是網民主觀認定的互聯網作為信息渠道有多重要,以及不同上網活動的重要性。
主要研究發現是:
(1) 2014年,全國10歲及以上的網民每周在業餘時間平均上網時長為11.3小時。
(2) 社交和娛樂是人們最主要的兩項上網活動。在業餘時間頻繁使用互聯網進行學習、工作、社交、娛樂和商業活動的比例依次是50.2%、33.0%、72.7%、73.8%和14.5%。
(3) 相對於電視、報紙與期刊雜誌、廣播、手機簡訊等,互聯網被認為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信息渠道。
(4) 區域性因素在上網時長、上網活動和上網重要性的認知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 互聯網使用的不平等
互聯網不平等不僅體現在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國家和地區之間,還體現在一個國家內部不同地區、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我國,互聯網的使用是否存在社會群體差異?我們主要從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城鄉、家庭收入水平來討論互聯網不平等的具體表現。
總的來講,社會經濟地位越高的群體,更有可能接觸到互聯網,上網時間更長;而受教育水平低、低收入階層、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更有可能被排斥在互聯網之外。同時,教育、收入等社會經濟因素可以有效地促進互聯網使用者進行信息搜索、教育培訓等所謂的「資本提高型」(capital-enhancing)活動。在圖2中,小學及以下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僅有9.7%,初中和高中依次增加,分別是37.3%和57.1%,大學及以上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高達85.9%,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互聯網普及率逐漸增加。在進行回歸調整後,控制了其他互聯網影響因素,得到的趨勢與樣本數據中觀測到的趨勢基本一致。
?圖2 10歲及以上人口分教育程度的互聯網普及率值得一提的是,國際比較結果發現,中國和發達國家的互聯網差距主要體現在高年齡組、低學歷群體中,而低年齡組、高學歷群體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十分接近發達國家。比如,在小學及以下人口中,瑞典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57%,中國僅有10%,是瑞典的六分之一。
3. 互聯網使用的不平等趨勢:2010-2014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中國的互聯網不平等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我們利用CFPS 2010和CFPS 2014兩期調查數據嘗試給出回答。2010年全國10歲及以上人口的互聯網普及率是19.8%,2014年是31.2%,從2010年到2014年互聯網普及率增長了近60%。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互聯網發展需求和空間非常大。
註:2010年和2014年的互聯網普及率均是回歸估計值。
不同社會群體之間互聯網使用的不平等變化趨勢如何?Rogers(1962)提出,創新的擴散呈現出S狀曲線,一開始比較慢,當採用者的數量達到臨界值後,擴散過程突然加快,直至有可能採納創新的人大部分都已採納創新,達到飽和,擴散速度又逐漸放慢。根據創新擴散模型,高社會經濟地位的人更願意、更早接受變革,只有當技術變革在這一人群逐漸飽和後,才擴散到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群,並且在這一階段技術變革以相對快速的方式被採用。通過分析不同社會群體互聯網普及率的變化可知,從2010年到2014年,儘管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在各個地區和群體間顯著提高,但是互聯網在女性、農村、高年齡組、低教育、低收入群體中的普及率上升的更高一些,其變化趨勢正是遵循了創新擴散S曲線的發展軌跡。如圖3所示,儘管每個教育階段上的互聯網普及率都有顯著增加,但高學歷群體的增長比率是最低的。
結語
基於CFPS 2010和CFPS 2014 兩期調查數據,我們發現,我國互聯網使用存在十分明顯的地區差異和群體差異,即互聯網使用的社會不平等。在過去幾年間,我國互聯網的普及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其變化趨勢基本上遵循了創新擴散S曲線的發展軌跡。
2016年11月,中國成功舉辦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提出國際社會應關注互聯網建設和普及,推進數字經濟發展和普惠數字紅利。隨著信息世界的蓬勃發展,對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情況予以追蹤並作出衡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期待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和討論互聯網與社會不平等這一主題。
(本系列報告完結)
製版編輯:鄧志英 |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ID:The-Intellectual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