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拼貼與治癒——「發光體」展覽後,對話三位年輕的攝影人。
3月18日—24日,由圖蟲「攝影書房」與「淡影像」合作的「發光體」藝術書展在江西服裝學院進行展覽。來到展覽現場的人們佩戴手套,靜下心來,細心的翻閱著每一本攝影書,感受紙本的溫度。
「發光體」藝術書展展覽現場
更多展覽回顧請移步至 「發光體」青年攝影師群展&藝術書展-展覽回顧 - 淡影像 - 圖蟲網 -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
攝影書就是閱讀者手中的掌上畫廊。自攝影術發明以來,攝影書就以其獨特的魅力存在著。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在創作一個項目之初就考慮如何用書來呈現,並最終做出一本獨一無二的攝影書,紙本的世界裡傳達著攝影師們對生活的所思所想,亦是對手工書的探索嘗試。
本次書展中有3個年輕攝影師的攝影書引起了我們的關注。來自四川美院的袁詩然,將近兩年在日常生活和旅途中拍攝的場景進行重構和解構,最終做出了一本發光的攝影書。倫敦藝術學院畢業的顧佳途,使用自己的家庭相冊與翻拍的電影、電視劇中的圖片進行拼貼,呈現了一系列不確定狀態的圖像。現生活學習於上海的方陽,通過圖片來記錄,從而形成特有的視覺日記。攝影書於他們而言,是視覺互動,亦是情緒歸納。
於是,我們找來了這3位攝影師,分別和他們聊一聊,做攝影書這件充滿樂趣的事情。
袁詩然——《幾何》《幾何》 - 長臂猿袁A - 圖蟲網 -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
顧佳途——《Oscillating》Oscillating - JT-Gu - 圖蟲網 -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
方陽——《文拉法辛》- fangyangzizi - 圖蟲網 - 最好的攝影師都在這
——————————————————————————————————————————
以下簡稱:
周光源 = Z
袁詩然 = Y
顧佳途 = G
方陽 = F
Z: 首先非常高興能夠採訪到三位,在開始之前,想分別了解下你們攝影的經歷。
Y: 高中時家人給我買了一台相機,慢慢的將攝影作為我的愛好,喜愛並堅持到現在。
G: 我在本科時學的是設計。後來漸漸意識到,似乎設計無法承載我想要探索的東西。在那時,也慢慢被攝影所吸引(當時只是被視覺上的某種東西吸引)。後來,也慢慢接觸到比較嚴肅的藝術,對當時的我來說,攝影是一種合適的表達方式。
F: 原來學美術時接觸了攝影,現在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攝影系學習。
Z: 在你們開始此次攝影項目之初,是否就已想過用攝影書來呈現這個作品?
Y: 有這樣的想法,單這組作品來說,通過手工書才能更完整的呈現,同時能與觀賞者更好的互動。我想結合選圖及內容相關的元素(光、點、線、平面、空間關係),通過不同材料的結合來展現不多餘的美好體驗,最終決定通過特別的材質製作一本會發光的書。
G:我的這個作品最先是考慮在牆上展覽,對於照片大小和排列都有不一樣的考量。後來發現在攝影書的形式下,對於影像的疊加產生出的意義,似乎對這個項目的表達也非常適合。(在牆上呈現這種疊加似乎不是那麼的合適,當然在攝影書的形式下丟失了影像大小所帶來的感受。)
F: 並沒有。這個系列的開始應該說是無意識的,到後來照片的數量慢慢積累起來時才開始整理這些照片。這個系列挑選了近一年拍攝的部分快照、創作,在面對這些照片時,感覺電腦屏幕帶來的感受不夠強烈,就想著做本書試試看,剛好做書的過程也是對這些照片的再次整理。
Z: 那麼,你們認為牆上的展示和紙本的呈現之間存在著怎麼樣的區別?想分別了解下你們每個人對攝影書的態度與理解。
Y: 相對獨立吧。但兩者都具有互動性,在牆上展示也許從第一視覺上來說更完整些。而攝影書的話,內容分布在書本內的不同頁,作者也許在表達一個故事,需要你去翻閱、理解,甚至重新組合這個故事。翻閱節奏和感受都是因人而異的。
G: 攝影書還是很利於藝術家作品的傳播,也為大眾也提供了一種相對廉價的收藏途徑。牆上作品需要人本身移動來接收信息,而攝影書是不需要人移動的。凝視和敘事對於藝術家來說都是需要不同的考慮。
F: 我覺得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目前沒有這個空間給我去牆上展示這麼多的照片,如果說僅是展出幾張的話,和我整本書的形式在本質上就有區別了。當然,在牆面的展示上,照片不同大小、位置安排可以給不同照片之間創造新的關係,也可以有一個新的語境。攝影書的話,我個人認為是更輕鬆的。整本書里挑選進去的圖片是有限的,會更精簡、更明確。對於我而言,本身就是被情緒影響的結果,通過書把這份情緒歸納出來也是我的目的之一。
Z: 詩然,你的這本手工書很特殊,整體的裝幀、視覺效果也非常好,其內頁材質選擇了pvc版面,你可以談下其中的製作理念及過程嗎?
在進行初步選圖後,就大致的考慮作品用什麼形式、材質製作與展現,以及書本尺寸、頁數以及如何輸出等基本信息。我很享受整個製作過程,並沉迷於光影交織的空間里,想表達空間,想簡單直接。希望最終呈現的手工書與其書本內容是平衡且恰當的。
儘管中間遇到一些困擾,比如一些在製作前的想法和想像,實踐出來以後的效果並不可觀。但面臨這些問題時,我會理性地選擇解決,或者繞過。
《幾何》 闡述
這組圖片都來自於我近兩年的日常生活和旅途中。在經由作品裡的這些場景時,腦中對這些畫面進行了迅速的處理,解構與重構。整個人置身於光影交織的空間角落裡,打破平衡。正是在這種失重的狀態里,這些被攝體才對我有了意義。
由客觀、甚至偏理性的元素出發,回到主觀、感性的人的情感。究竟這些元素能夠拼湊出多少種情感,我無法給出答案,就好像無法回答人究竟有多少種情緒。但這恰是我最迷戀的地方,只有在成長中才能洞悉人性的多面,才能完成作品,才能完成我自己。
Z: 你的專業是視覺傳達設計,而你又做了這樣一組形式感很強烈的作品,這是否與你的專業相關聯?
有一定聯繫,但不是全部。因為在大一、二時專業課有很多關於繪畫的課程,我不擅長這些並且沒有太大信心,也不太清楚我的專業到底學什麼、做什麼。到後來發現,其中一些內容與我的愛好有相同之處,就試著去接收、沉澱再加以創造。同時主動去發現、學習和積累,一些生活所見或者想表達的空間及狀態就可以通過不同媒介表達出來。
Z: 你是怎樣考量在這本書中加入了「發光」的元素,是否是為了更加突出」幾何」的形式感?
一開始是希望書本像內容一樣有趣味,這本書的「體積」(尺寸及頁數)也許已經被考慮暫定下來,所以我應該在其中創造帶來不多餘的美好體驗,同時表達「幾何」的空間感。光是這組作品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一定要試一下。製作這本書,就好像我在拍「幾何」這組圖片的過程一樣,腦中對這些空間進行了迅速的處理,解構與重構,是再創造的過程。你也會發現將書本拆開,每一頁都是獨立的存在。在決定選用pvc板材質表達空間感後,也想像嘗試使用燈片/條將書本每一頁在書脊處纏繞,就像鏈條一樣,將他們組合在一起。製作本身帶有想像,這本書的夜間效果比期待的更可觀,我很喜歡。也蠻符合「發光體」的,哈哈。
《幾何》攝影書的夜間發光效果
Z: 佳途,近些年我們看到越來越多攝影師用老照片進行再創作,你的這組作品同樣使用了老照片進行再創作,那麼想請你談談關於作品的創作思路。
對於家庭強烈的疏離,應該是我想做這個項目的初衷。我想尋找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我這種不尋常的疏離感。家庭照片作為某種歷史的片段,似乎透露出了很多線索(物理的環境,周圍人與人關係的構建等等)。
重新觀看這些照片,我意識到當時自我的那種不自知的狀態,對於我現在身份的影響。
這個進行中的作品「Oscillating」(振懸)關注於虛構的影像(電影、電視劇...)片段式的入侵我們平凡枯燥的生活空間。整個作品是一種自省式的探索,自我的身份在一個虛構與真實交融的夾層中流動,而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某種等級制度似乎正在消弭和轉變。
Z: 將老照片的面部遮擋再創作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你還是選擇了這一形式,對此你如何看待美國觀念藝術家John Baldessari(注 1)同樣對老照片面部遮擋的這一方式?
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他的作品用了好萊塢電影的影像,對照片主體進行塗抹,是為了暗示主體之外事物環境的重要性。批判人們沉湎於電影的虛幻,批判社會對真實的遺忘。
在我的攝影項目上,被遮擋的很多時候是整個人物,甚至這種缺席是觀看者無法意識到的。表現了自我當下對歷史的逃離甚至反抗。
且在這裡我用虛構影像(電影、電視劇)來遮擋家庭照片。被顯現的影像正是被John Baldessari所遮擋的。反映出我對於真實的看法(與他是不同的)。某種程度上這也表現某種虛構影像的民主性。
需要意識到的是真實和虛構不是二元對立的。
美國觀念藝術家John Baldessari的作品
Z: 你不僅在此次作品中運用拼貼,在你的其他系列作品中也看到了類似的拼貼,在兩張照片的拼貼方面,你有著怎樣的考量?比如在這個拼貼中,有西湖的老照片、雕塑和高樓,為什麼?
有顏色、事物相關性的考量,也有其隨機性。這一頁其實蠻特殊的,它很好的展現了虛構與真實的某一種關係。
右邊的高樓其實是拍攝於90年代,世界之窗類似的主題公園。很明顯他是模仿了紐約曼哈頓的建築。然而我們怎麼去定義它?它是虛構的真實?還是真實的虛構?抑或是融合於1。
同樣的,西湖的三潭印月,作為一個旅遊景點供人們觀看,它承載的似乎也只是一個想像。
《Oscillating》書中出現的關於西湖的老照片
Z: 在有關你翻拍的電影、電視劇的人物時,幾乎所有人都是低著頭或是看向其他地方,這是刻意為之還是?
想表達的是某種不確定感,是對於自我身份的不確定感,是對於真實與虛構時刻的懷疑。
大量出現的低頭或看向遠方的翻拍電影、電視劇圖
Z: 方陽,你以《文拉法辛》命名了這組作品,但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卻是大量的植物,是怎樣的契機使你拍攝它們?
和生病有關係吧,我特別宅,可以做到兩個月不出門。抗拒交際,也抗拒去人多的地方。一個人出門拍照就是去人少的地方,自然的被攝體就變成了靜止的物體,類似植物、環境、空間等。不過綠色植物確實讓我很peace!有點迷戀吧,之前第一個紋身也是仙人掌。
《文拉法辛》闡述文拉法辛是我一直在服用的一種治療抑鬱症的藥物,因受抑鬱困擾而將情緒通過快門釋放,並將自身經驗與審美捆綁在圖片中,刻意的去製造一個充滿錯覺的影像。
我更多的去觀察身邊自然環境,大量出現的植物與自然景觀更像是自己精神寄託的載體。由於更多是情緒驅使我按動快門,這種情緒是藥物在體內與抑鬱力量抗衡所得到的,所以這些影像也具有了自我療愈的功能。
由於靜態影像相對動態無可避免缺乏敘事效力,所以也想通過對圖像的編排擺放方式來探討被攝物體之間的聯繫,重新定義這個世界。
Z: 大部分的照片選擇在夜間用閃光燈拍攝是因為什麼?
最重要的是補光,然後就是閃光燈造成的空間扁平化、高飽和色彩。也會存在故意閃光燈過曝,只保留物體輪廓,模糊一些人還有記憶。
Z: 除了植物意外,「水」這一物質的頻繁出現又充當著怎樣的角色?
我拍攝的大多是自然的元素,拍水也是因為水自身的易變性。我拍攝了平靜的水面,渾濁的,水的另種形態—冰,還有高速快門下的瀑布,慢門直至過曝的瀑布等等。之前坐船看著船尾翻滾的海水,泛青的水面挾帶著數不盡的氣泡,而帶給我的是比高潮更平和的舒適感,我試圖建立我與水的聯繫,由於慢門造成水流或是瀑布的白色線條,更像是捕捉到了流逝的過程。
《文拉法辛》中頻繁出現的水Z: 你在闡述中說到這些影像具有自我療愈的功能,那麼現在你的癥狀是否有所緩解?
只能說最近還不錯。
Z: 分別談下對你們影響比較深的藝術家吧。
Y: 最想看的是 James Turrell (注 2)的展。
James Turrell光與空間的作品(目前正在上海龍美術館展覽)
G: 當然是Wolfgang Tillmans(注 3),其他蠻難講的,更多的時候會單看藝術家的某個作品。
Wolfgang Tillmans的作品
F: Wolfgang Tillmans,Thomas Ruff(注 4),Katja Novitskova(注 5),Camille Henrot(注 6)
Thomas Ruff的作品展覽現場Katja Novitskova的作品
Camille Henrot(卡密爾·亨羅特),「The Restless Earth」展覽現場,2014,紐約,新美術館.
Z: 在你們做完這本書後,獲得的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Y: 書很獨立,成果符合之前的種種想像。大概的熟悉了一些基本的手制過程,在之後積累到一定程度,會試著再創造不一樣的手工書。
G: 選圖、排版各種細節都需要做某個決定,很多壓力,很焦慮。這個項目也是我很早就想表達的,最後還是嘗試性的做了出來,畫一個暫時性的句號。現在準備開始新的計劃、新的目標還是很開心的。
F: 因為是第一次做書,相當於是學習的過程。通過做書時的整理也發現了很多新的問題,在想清楚後會開始創作新的作品。
Z: 如今,攝影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更多的人開始使用其他媒介來創作,涉及到的媒介包括錄像、裝置、行為等。那麼在你們今後的作品中是否也有類似的想法呢?談一下你們短期的攝影計劃吧。
Y: 會繼續用不同材質的呈現,用其它媒介來創作。還是先多看、學習、積累沉澱,認為很多都是相通的,所以我還蠻接收各式各樣的表達形式。最近想把拍過的一些結構素材,結合現在專業所學的內容,通過電腦繪製有趣的圖形元素。
G: 一直想要有更多的嘗試。攝影是一種表達的方式,攝影媒介有自身的特點,當然也有局限性。對不同媒介的可能性非常感興趣。如果能更好的表達我的想法,非常願意去探索。
目前正在做一個新的項目,討論影像作為某種自我的代表和權力運作相關的實踐。
F: 因為攝影也是表達自己觀念的一種媒介,所以我不覺得使用其他媒介會成為問題。至於以後的創作採用哪種媒介,這得根據當時方案更適合哪種媒介表現來決定吧。
注1: John Baldessari,美國觀念藝術家。
注2: James Turrell ,詹姆斯·特瑞爾(James Turrell),古根海姆獎、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以及美國國家藝術獎章的獲得者,是當今全世界最受尊敬、最熱門,也最神秘的藝術家之一,換句話來說——神一般存在的藝術家。
注3: Wolfgang Tillmans,1968年出生於德國,1980年末前往英國,1990至1992年時就讀於英格蘭南邊以平面設計、影片製作等科系著稱的柏尼矛斯和普爾藝術學院(Bournemouth & Poole College of Art).畢業後定居倫敦。作為一個攝影家,沃爾夫岡在題材上涉獵甚廣,包括肖像、靜物、風景、通過對顯影過程的實驗而製作出的抽象作品等等。
注 4:Thomas Ruff,是一位高處不勝寒的德國攝影師。出生於1958年,1977-1985年間,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師從伯恩·貝歇夫婦(Bernd and Hilla Becher),深受其影響。求學期間聽了本雅明·布赫洛(Benjamin HD Buchloh,當代最具原創性的藝術評論家之一)一場講座後忽然開了竅,Ruff開始了他的概念系列攝影。
注 5: Katja Novitskova,愛沙尼亞藝術家
注 6: 卡密爾·亨羅特(Camille Henrot)生於1978年,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2010年曾獲馬塞爾·杜尚獎( Marcel Duchamp Award)提名,2012年參加了由Okwui Enwezor策劃的巴黎東京宮三年展( La Triennale Paris 2012, Palais de Tokyo),並於2013年獲得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最具潛力藝術新人銀獅獎。
推薦閱讀:
※小痰盂也能拍風光,城市風光的後期思路
※【反老法師通俗演義】圖像質量評價標準基礎科普(下)
※索尼A7配什麼鏡頭好?
※乾貨 l 40款手機修圖軟體專業推薦
※lithium42 的 Live -- 攝影的視覺語言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