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性別差異 · Gender Gap in Pain

引言:

讀到@丁香醫生 的近文:感受疼痛,也是男女有別的 - 知乎專欄 ,想到曾經在JoinFeminism字幕組翻譯的一篇相關文章,授權轉載過來。轉載授權圖附於文末。本文保留原作及字幕組的一切權益。申請翻譯轉載或有優秀女權英文、日文文章/視頻推薦,請聯繫微博JoinFeminism字幕組。

JoinFeminism字幕組致力於翻譯國外女權主義相關視頻和文獻,是由海內外女權主義者自發組成的非營利性字幕組。誠心誠譯,用愛發電。目前組內仍然急缺校對,歡迎廣大具有英語能力的人士、熱心女權事業的人士報名參加考核。詳情請微博私信聯繫JoinFeminism字幕組。

女人更矯情?女人更怕疼?女人更會為了一點小事大呼小叫?真是這樣嗎?

人們總覺得女性「身嬌肉貴」,總在「無病呻吟」。然而你可知道,女性承受著更多的疼痛,卻比男性得到更少的止痛藥與相應治療。男女生理有別,導致對藥物的反應可能天差地別,而許多藥物卻幾乎只曾在男性身上試驗過。由於社會整體的偏見,忍受疼痛的女性還常被武斷地歸結於「神經過敏」而得不到相應治療,貽誤就醫時機。以男性受試者的反應為基礎建立的用藥系統,正在由女性的健康與社會醫保的額外支出買單。

原作:Laurie Edward(她是是即將出版的書籍《在疾病之國:美國慢性病社會史》的作者,同時也是東北大學的寫作教師)

翻譯:@楚清秋

源/監/校對:@ToscanaSunshine

美工:@aipsider

在男女差異的清單上,我們可以再添上一條:不同性別用藥劑量的差異。醫生與研究者們逐漸意識到,男女對藥物的反應可能天差地別,而許多藥物卻幾乎只曾在男性身上試驗過。比如今年年初,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宣布,安比恩(譯註:一種安眠藥,詳情可參考 紐約時報:用藥風險,男女大不同)針對女性的規定劑量將減半,因為此葯會令女性昏昏欲睡更久。

較之男性,女性有生理周期,器官較小,體脂率也更高。這些體征都會在藥物影響人體的過程中起作用。男女在基因表達上就有本質不同,這也能導致藥物代謝的差異。比如,男性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更快,而女性則能更快地代謝特定抗生素及抗焦慮藥物。有時,藥物的效果會因性別打折扣,例如麻醉藥品及布洛芬類止痛藥在女性身上就沒那麼見效。在另一些情況下,女性會面對更高的藥物副作用風險,有些甚至是致命的。

對於數以百萬計忍受慢性疼痛的女性而言,這些差異至關重要。約有25%的美國人被慢性疼痛折磨,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女性。2009年,一篇刊載在《疼痛》學術刊物的回顧文章指出,女性患上疼痛疾病的風險高出許多。女性患多發性硬化症[i]的可能性是男性的兩倍,類風濕性關節炎[ii]是兩到三倍,而慢性疲勞綜合征則高達四倍[iii]。總體而言,自體免疫性疾病(通常伴隨著令人衰弱的疼痛)在女性身上的發病率要高出男性三倍。

儘管激素、基因甚至環境因素都可能影響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癥狀與進展,但今我們至今仍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女性的高發病率。

事實上,疼痛境況極佳地展現了生理性別(我們的生理及染色體區別)和社會性別(個人的文化角色和期許)是如何相互作用的。2011年,美國國家醫學院發布了《美國的疼痛緩解現狀》報告,報道慢性疼痛對於公眾健康的影響。報告發現,女性不僅承受更多疼痛,她們關於疼痛的報告也更容易被忽視。

這個問題相當嚴重,因為個體感受到的疼痛完全是主觀的,癥狀全靠自我陳述,而診斷及治療則建立在假定報告癥狀的病人如實陳述的基礎上。

引用量甚高的研究報告《哭著喊疼的女孩:疼痛治療中針對女性的偏見》指出,診斷過程中女性病患更易被處以保守治療,而她們報告的疼痛癥狀也更容易被歸結為「情緒化的」、「心因性的」。總而言之「不是真的」。

這種情形將導致女性病患不但得不到針對生理疼痛的合理治療,還會接受可能本不存在的心理疾病的治療。而鑒於女性對抗抑鬱藥物的吸收本來就有所不同,再加上生理周期也會影響藥效,情況將更加複雜化。

常規性地將闌尾炎或胃腸道疾病導致的腹痛歸結為婦科疾病同樣會耽誤或複雜化診斷過程。2008年,《學術急診醫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旨在量化因抱怨腹痛的病人在急診室就醫過程中的性別差異。研究發現,即使在校正了種族、階層及病況分類評估的因素後,女性獲得高強度阿片類鎮痛葯的處方几率仍比男性低13%到25%。即使是那些拿到處方的女性病患,平均也要比男性多忍耐16分鐘才能得到用藥。

如纖維肌痛(譯註:一種非風濕性關節病)或慢性疲勞綜合征這樣的疾病,因其具體病因尚未明確,目前也無可靠的診斷方法,於是這些疾病便很好地揭示了女性患者自述疼痛時,醫生對她的陳述取信多少究竟會帶來什麼問題。女性更容易被診斷為此類模糊病症。比如美國有六百萬纖維肌痛患者,而女性被診斷患有該病的幾率是男性的九倍。這樣的差異無疑加劇了仍然廣泛存在的懷疑,質疑這類失調病症是否真實存在。

-------

我本人常年忍受著疼痛和慢性病。和許多人一樣,我身體的不適癥狀(呼吸系統疾病和感染)也曾被醫生歸結成「心理因素」導致。大學第一年時,我在急救室里,周圍環繞著各種儀器,拚命掙扎呼吸。與此同時,醫生們只是向我扔來成堆問題:為什麼我的藥物反應和預期不同?我是不是只是恐慌過度?我是不是不能應對太多壓力?這才是導致我生病的原因吧?

直到23歲,我才被正確診斷為原發性纖毛運動障礙,一種罕見的遺傳肺病。我從出生開始就被疾病折磨,漫長的求醫診斷過程對我的生活造成了職業性的傷害,就因為我的病況醫生見得不多。即使如此,我的就診過程還是被無謂地延長了,因為我那些醫生們無視我的癥狀,當作是神經過敏的年輕女性的臆想

過去的幾十年里,雖然醫療取得了長足進步,我們對疼痛及其控制手段的了解依然少得驚人。基於性別的研究不僅是了解疼痛機制的關鍵部分,也是最有效的治療男性和女性的方法。美國國家醫學院的報告顯示,基於性別的研究存在著差距,尤其是在有效療法及疼痛研究的監管上。報告建議這些問題應得到解決,而解決相應問題的策略應在2015年開始實施。

在所有改進中,新的重點應在探究女性為何會對某些藥物和疾病產生不同響應。同樣,培訓醫生更好地診斷及治療女性病痛也應得到著重強調。「終結女性慢性疼痛運動」組織調查發現,僅是在六種隻影響或主要影響女性的疼痛病症上,包括纖維肌痛和慢性疲勞綜合症,由於醫生在診斷及治療方面的培訓不足,每年就會給美國的醫療保險增加八百億額外支出。

女性疼痛的診斷和治療之所以如此滯後,部分是因為醫學研究本身的原因:從發表論文到臨床實踐的過程緩慢。遺憾的是,說起來,對於性別默認角色的變革,發展得更為緩慢。

[i]多發性硬化症(英文:Multiple Sclerosis)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脫髓鞘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各種癥狀,包括感覺改變、視覺障礙、肌肉無力、憂鬱、協調與講話困難、嚴重的疲勞、認知障礙、平衡障礙、體熱和疼痛等,嚴重的可以導致活動性障礙和殘疾。(摘自維基百科)

[ii]類風濕性關節炎(英文: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個主要影響關節的長期持續性疾病。它通常導致關節發熱、腫脹和疼痛。疼痛和僵硬往往於休息後更惡化。

[iii]慢性疲勞(倦)症候群(英語: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是一種身體出現慢性疲勞癥狀的病症,具體定義是長期間(連續6個月以上)原因不明的強度疲勞感覺或身體不適。

再打一次廣告!JoinFeminism字幕組致力於翻譯國外女權主義相關視頻和文獻,誠心誠譯,用愛發電。目前組內仍然急缺校對,歡迎廣大具有英語能力的人士、熱心女權事業的人士報名參加考核。詳情請微博私信聯繫JoinFeminism字幕組。

原文鏈接:New York Times: Gender Gap in Pain

原譯鏈接:JoinFeminism字幕組:疼痛的性別差異

文章配圖:Betsie Van Der Meer/Getty Images

授權圖:


推薦閱讀:

極少感冒是身體好還是差的體現?
燙傷後的疤痕怎樣才能去掉?
艾滋病毒意外消失:十年過去了 仍只有一人被治癒
腰椎盤突出病做手術會不會有副作用?不做手術中藥調理能不能治好?

TAG:女性主义 | 医学 | 性别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