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音:一些常識和注意事項
混音是一種對由錄音、採樣或者合成等方式形成的多軌聲音素材的一種處理,即把這些多軌素材經過平衡和調整,混合為多聲道的成品,其中最常見的是混合成雙聲道立體聲。更重要的是:混音是對感情、創新理念和演奏進行音響展現。可以說混音和歌曲本身同樣重要。混音是一門藝術,它在藝術上的真諦遠比讓聲音聽上去正確要複雜得多。
一.響度越大聽上去越好
上圖被稱為等響曲線,等響曲線要展現的是一個不同於1KHz頻率的聲音,若要其響度等於在一個固定聲壓級的1KHz頻率的聲音的響度需要多少聲壓級。打個比方,一個頻率為1KHz、聲壓級為20dB的的聲音,其響度為20phon,而一個頻率為100Hz的聲音,其響度要達到20phon的話,其聲壓級就必須達到50dB,也就是說兩者有30dB的差距。而上圖又可看出我們對頻率的感受在3.5KHz有一個突起(人類對該頻率段信號比較敏感),這主要源於人耳道外耳道的共振頻率。而嬰兒啼哭聲的中心頻率也在這個頻段上。
等響曲線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現象:人類對中頻信號非常敏感,對低頻和高頻信號的敏感度下降。但是,我們對於不同頻率信號的感受在響度比較大的情況下趨於平直。也就是說當音樂被奏得越響時,人們就越容易感受到其中的低頻和高頻信號。通常情況下我們總是將力度和低頻聯繫起來,將清晰度、透明度和亮度與高頻相聯繫。
在混音的時候,不斷提升監聽電平是一種不良傾向。當音樂更響時,實際上的低頻和高頻信號比我們聽到的要多,而中頻信號的大小則與我們所聽到的結果比較接近。
我們對不同頻率的感受隨著電頻大小而變化,所以我們混音時應該用不同的監聽電平來檢查我們的混音,努力做到在不同電平下效果相似。我們已經知道在低電平監聽下高頻和低頻會減少。通過對不同的樂器進行均衡調整,即使高頻和低頻信號因為監聽電平的下降而減少,我們也有可能做到各個樂器總體上的平衡大體不變。比如,底鼓是一個低頻樂器,那麼它在低電平監聽時它會聽上去音量比較小。但是,如果我們能夠讓底鼓在中高頻也具有一定的能量,那麼在低監聽電平聽時它會聽上去好很多。由於人耳對中頻的感受基本上不受電平大小影響,因此中頻信號是達到混音平衡的關鍵。如果能夠將低頻和高頻處理成類似中頻信號的擴展,那麼混音作品在不同電平監聽時會更加穩定。另外,如果一個混音作品在低電平重放時表現出色,那麼在高電平重放時很可能也會不錯;但是反過來在高電平聽上去不錯時,在低電平卻不一定能有原來的水準。
響度越大越好聽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我們在低電平下聽音時,我們聽到的由揚聲器直接發出的聲音直達音較多,而經房間反射的音較少。高電平聽音時,更多的能量會被房間反射而讓我們聽到這種房間效果。所以放音樂的聲音越大,反射音越多,使得我們覺得音樂形成的聲場環繞著我們。
當我們增加混音中單件樂器的響度時,可以發現我們對它的感受力明顯提高。造成這種現象的核心原因是掩蔽(Masking)——一個聲音具有覆蓋另外一個聲音的能力。也就是說,一件樂器的頻率範圍會掩蔽另外一個樂器的頻率範圍。掩蔽的基本原則是響度高的聲音會掩蔽響度低的聲音。如果一件樂器的響度越大,它擺脫其他樂器掩蔽的能力就越強,我們也就越容易聽清它。
二.打擊樂的掩蔽作用較小
區別對待混音中具有不同特性的樂器是非常重要的。混音中的關鍵是空間。當不同的樂器結合在一起時,它們會為贏得空間而相互競爭(主要原因是掩蔽效應)。打擊樂發聲的時間通常很短。例如,底鼓在若干次的敲擊之間基本上是不發聲的。因此,打擊樂只能在這種依次進行的、每一次長度有限的時間範圍內去爭取空間。如果有一個由鋸齒波生成的、含有多種齊奏的、豐滿的Pad(音樂中的背景鋪底聲音),以連奏的方式進行演奏。這個Pad會將頻譜和立體空間全部佔滿,從而很有可能掩蔽混音中其他樂器聲部。
在實際情況下,持續發聲的樂器往往需要我們更多的關注。無論是在電平設置、聲像處理還是均衡調整中,我們的注意力都要長時間集中在這些樂器上。提升一個密集Pad聲部的電平會比提升一個底鼓的電平帶來的掩蔽更多。若果是底鼓短暫掩蔽了Pad可能沒什麼大問題,但Pad掩蔽了底鼓就是大問題了。
三.哪些事情是重要的
在混音中,不同元素重要性有所不同。決定每件樂器重要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混音素材和音樂特性。例如,在hip-hop音樂中,節拍和人聲是最重要的元素;在爵士樂中,軍鼓比底鼓更重要;對Ambient music(氛圍音樂)而言,空間效果則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夜總會的演出中,突出底鼓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對大部分的Folk music(民間音樂,民謠)來說情況則剛好相反。同時,我們也要考慮到每件樂器的自然屬性和它在整個音樂中起的作用。例如,人聲通常是音樂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原因之一是歌詞的存在。
不同元素的重要性影響我們混音時對其處理方式的不同,包括電平、頻率、聲像、深度等。不同元素的重要性也會影響我們處理不同樂器或者不同樂器組的順序。例如,花相當長的時間去處理僅僅維持很短時間、電平很低的Pad聲部就是不必要的。確定不同元素的重要性,區分事情的重要性能使我們更有效地混音。有時我們可以花一個小時來處理鼓組,而只花半個小時去處理人聲和其他聲部。
混音中非常有用的問題是:它到底有多重要?
四.自然感與人工修飾感
我們可以認為,所謂自然的音響,就是我們面前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如果現場錄音(用來捕捉這種自然的音響)素材的效果存在什麼缺陷的話,我們可以使用各種混音設備來讓樂器的聲音聽上去更自然。如果混音能夠展現出真實的舞台音響(其中包括音響的其他自然屬性),那麼就會被認為具有更多的自然感。因此,如果保持自然感是我們的目標,那麼在混音時將底鼓的位置放在鼓組中其他樂器面前就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自然的東西並不總是最好的,也可能很平庸。今天,混音時將底鼓放在鼓組中其他樂器的前面已經不再少見了,儘管這種做法會產生一種極為不自然的聲像布局。
在混音中,我們要做的一個基本判斷就是讓音響更自然好,還是帶有更多的人工處理痕迹好。這要求在樂器的音量和混音方法上都予以注意。一些混音提倡更為自然的方法。例如,爵士樂聽眾會期待更為自然的舞台效果和樂器音響。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爵士樂混音融入了非自然的因素。比如可能會對鼓聲部進行壓縮,從而突出底鼓和軍鼓。當下的流行音樂完全談不上自然感,各種五花八門的效果——深度壓縮、失真、強烈的濾波、人工混響、延時、扭曲的聲像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但是流行音樂正是利用這些怪異的、非自然的處理方式來對人們的聽覺產生衝擊的。
拿到混音素材卻以自然感作為煉金石,不敢去處理是不明智的。一些極端的混音,拿人聲來說,它的體積可能被消除,也可能被壓縮到完全沒有動態變化,甚至可能聽上去明顯失真。但是對於普通聽眾來說他們並沒有這些意識,普通聽眾永遠不會說:
1.聽她的聲音,過分壓縮了;
2.吉他喪失了它的體積;
3.軍鼓太響了。
對他們來說,音樂只有有感覺或者沒感覺。所以這給了我們極端混音的理由——我們可以把吉他可怕的低音弦聲音濾除掉或者把軍鼓弄成像是李小龍出拳的聲音,普通聽眾對此不會有所察覺。
推薦閱讀:
※基本樂理:轉調、移調和移調中變音記號的使用以及半音音階
※專業角度看Ryan Wang這個小朋友的琴彈得怎麼樣?
※有哪些國外的音樂學習網站或者視頻推薦?
※想成為一名圓號手或指揮,我有希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