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 阿里NASA計劃野心有點大

璀璨星空、浩淼銀河,千百年來人類從未放棄過對無邊宇宙的探索。「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句動人心扉的口號雖然只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這樣機構更加匹配,但也被很多企業看作是對自己目標高遠的最好詮釋。

不過,卻少有企業能真正給出走向「星辰大海」的路徑,如今,心懷天下的阿里巴巴正在試圖對這一目標發起衝擊。2017年3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杭州召開首屆技術大會,並啟動了一項代號為NASA的計劃:面向未來20年組建強大的獨立研發部門,致力為服務20億人的新經濟體儲備核心科技。

阿里巴巴希望自己的「NASA」計劃就像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一樣,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的極大進步。從去年10月馬雲提出「五新」(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能源)以來,阿里巴巴去電商化的思路和戰略部署已經全面展開,那麼新的「NASA」計劃與「五新」又有什麼關聯呢?

在筆者看來,阿里「NASA」計劃其實是對「五新」的延續和全面升級,它更多強調的是像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這樣的新經濟形式,需要建立在新技術、新能源這樣新的技術設施之上,建立在新的技術思考之上。因此,與其說「NASA」計劃體現了阿里巴巴的野心勃勃,倒不如說再次強化了阿里巴巴心懷天下的雄心。

瞄準核心科技 阿里「NASA」計劃背後蘊含的獨特邏輯

說到阿里巴巴,很多人都會想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話,正因為如此,「生意」也被認為是阿里巴巴最成功的地方:在幫助別人做生意的同時,阿里巴巴自己的生意也是蒸蒸日上。

其實,這還只是表象,正如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花名行癲)所說:「過去18年來,阿里巴巴的商業做得太成功,掩蓋了技術的光芒。」

人們在「雙十一」瘋狂「買買買」的時候,很少有人想到,一個強大的IT基礎設施正在為前台的交易提供強力支撐。在2016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的技術團隊以支撐交易峰值17.5萬筆/秒、支付峰值12萬筆/秒的輝煌成績成為行業翹楚。

阿里巴巴的人工智慧團隊也在努力將智慧賦予城市——智慧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去年10月,杭州市政府聯合阿里雲等13家企業推出了城市大腦,試點路段車輛通行速度最高提升了11%,其中,阿里雲人工智慧ET已經成為城市大腦的內核。

類似的技術與商業相結合的場景,不斷驅使阿里巴巴在互聯網工程技術領域攀登量級巔峰。「今天,我們已處在一個技術創新的臨界點,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的臨界點。」行癲一語道破阿里巴巴在技術研發上所處的階段。阿里巴巴推出「NASA」計劃已經勢在必行。

阿里「NASA」計劃的推出,與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發展節奏同樣十分吻合。自去年年底以來,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已經成為業界共識,中國互聯網行業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中,一直是以商業模式創新引領世界潮流;如今,商業模式的創新已經越來越接近天花板,現在輪到用技術創新來驅動互聯網行業發展,以開啟新一輪的商業模式創新。

對於阿里巴巴來說,在互聯網的下半場,單靠電商這一傳統引擎不免有「小馬拉大車」之嫌,而藉助技術創新則有望為公司創造新的增長點,推動公司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今,阿里雲憑藉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的傲人成績,更是為阿里巴巴進一步在技術創新上的投入奠定了信心。在這種情況下,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更加順理成章。

不僅如此,今天的中國,距離中華民族復興還剩下「最後一公里」。在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時刻,中國的高科技領域,尤其是互聯網領域的企業也在積極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過去三十多年中,中國一直是以工程技術的創新來驅動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如今,中國在核心科技的創新上已經逐漸成為世界的領導者。除了航空航天、高鐵等高精尖領域外,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中國也正在從跟隨者成為引領者。而作為中國科技企業的代表,阿里巴巴啟動「NASA」計劃,恰恰體現了公司的格局和遠見。

鎖定未來20年 阿里憑什麼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從工程技術到核心科技,只是阿里巴巴在技術發展路徑上的轉變,但阿里巴巴推出的「NASA」計劃遠不止於此。尤其在阿里巴巴以不足1萬名參與員工支撐起37000億交易額時,新技術的力量已經讓公司有了更大的目標;要知道,沃爾瑪在實現3萬億銷售額的時候,有230萬人之多。

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這一目標的實現,無疑需要更加強大的技術實力。為此,阿里「NASA」計劃將在現有的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基礎上,面向機器學習、晶元、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全力以赴。

「以前我們的技術跟著業務走,是『兵工廠模式』,但手榴彈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導彈來。」在全新的技術創新時代,馬雲一語中的。看過《三體》的人都知道,這個世界不是線性發展,而是一個維度接著一個維度不斷升級。

要實現「升維」,就必須要站在一個更高的緯度看問題。在「NASA」計劃推進過程中,阿里巴巴同樣也在思考建立導彈研發的新機制和新方法。一向不擅技術、但技術眼光獨到的馬雲強調,對一些技術趨勢的判斷,阿里巴巴要有自己的哲學思考。

要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對於新技術的思考,阿里巴巴就不能再局限於某一項技術,或者是某一個應用領域。因此,在阿里「NASA」計劃中,除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傳統」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同時也瞄向了更多的新興技術領域和細分技術領域。

與此同時,阿里巴巴的「NASA」計劃更強調圍繞新經濟體的三大使命展開技術思考:讓世界更加普惠(Inclusive)、讓機會更加均等;讓世界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Sustainable);讓未來生活更加健康快樂(Happy&Healthy)。

這樣的哲學思考看起來似乎很「虛」,我們不妨從人工智慧的角度看看它「實」的一面。面對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霍金、馬斯克等人開始懷疑人工智慧是否會失去控制,進而造成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人與機器的衝突,還有一些科學家和社會學家則擔心人工智慧會造成大範圍的失業。

在這個問題上,馬雲的態度則是,最近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很火,那麼更應該把機器智能(Machine intelligence)做好。在他看來,機器應該是幫助人類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而不是剝奪人類的樂趣,甚至成為人類最大的對手。

從這個角度看,阿里「NASA」計劃所思考的已經不僅僅是哪些新技術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這些新技術會幫到哪些行業和企業,而是已經上升到了技術如何讓世界更美好上。這才是把目標鎖定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的公司應有的境界。

「瞄準天空的人總比瞄準樹梢的人要射得高」,目標高遠的阿里巴巴顯然深諳「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的道理。不過這一宏偉目標的達成,更離不開超過阿里巴巴2萬名工程師、500多位博士的努力,以及在超大規模計算操作系統、移動操作系統、金融級分散式資料庫、機器學習平台等核心基礎技術領域所取得成果的支撐。

本文為科技新媒體「常言道」(微信公眾號:changyandao1)出品,作者丁常彥。原創作品,歡迎轉載,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及來源。


推薦閱讀:

彌合銷售與品牌衝突,聚划算說,它們重新定義營銷
阿里旅行品牌升級為「飛豬」,為阿里全球戰略開路
國內新零售的趨勢會是無人零售嗎?發展前景如何?
扒一扒|阿里巴巴逼走Gucci、 Michael Kors 非要加入的國際反假聯盟究竟是個什麼鬼
大公司紛紛表態:你對假XX一無所知

TAG:阿里巴巴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