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穿行--2017.3.11
01-27
一束海棠遮梨花,翩躚蜂蝶舞枝椏。-----於宋慶齡陵園蔡元培故居里的一段講解。來此知曉一二,細細看完生平,自己再出於疑惑進行搜索,所得頗多。感觸最深的是,這些人偉大之處在於,過了100多年,ta們的思想仍有領先於時代之處,即便是現在「21世紀的公民」,思想層次不及這位百年前先進人士的,也依然絕對不在少數。我一直納悶是什麼造成了這讓人有些意外的結果,要知道,鶴卿先生那個年代,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還要依靠書本,獲取信息的來源還主要來自報紙,能達到這樣的知識水平和思想層次,讓人感嘆。反觀今天,辜負了自己的一把年紀,辜負了生活的這個時代,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最近暴露尤多。 -----於蔡元培故居
看到毛主席這番致辭里的「買絲爭綉」,真是要會心一悅,雖然早已通過「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知曉,我和這位年長我100歲的人物,都是英年早夭的落魄詩人李賀的「粉絲」。詩寫到杜甫,已然千綜匯流,泰岳隆升。後人延續傳統進行創作,面對「詩聖」都只能高山仰止。(李賀在杜甫辭世20年後出生,當然杜甫在當時並沒有抱得今日該有之大名)。而李賀別出新意,淌出了一條不同以往的新路數。如果一定要給唐詩中描寫音樂的三塊和氏絕壁排個次序,我認為<聽穎師彈琴>要稍遜<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而「詩魔」大唐詩壇三號人物的地位,與其通俗的創作風格和篇幅優勢,影響力和知名度要勝過李賀的作品。我願意讓兩首名作如同李杜,不分先後,並列為首。「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這種詭奇冷艷讓人神往。且在學生時代,我就覺此詩草草收場似有未盡之意,一度想自不量力下接「月兔」為主語進行續寫,試過幾次,頹然自知水平尚低不過狗尾續貂,不足與學高鶚補罅珠玉。 -----於蔡元培故居
險夷不變應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繼先生之遺志,為我族之崛起。悲天憫人,躬親實幹。----於周公館陵園有幾十座墓碑,除去先生及其父母,還有許多其他姓氏的仁人志士和精英翹楚長眠於此,還有一片是外籍友人的墓地,有包括內山完造夫婦在內的幾位日本籍人士(想到1966年宋墓遭到破壞,而幾年前打砸日本車時一度被傳是「間諜」的內山墓地竟未受衝擊,這樣達觀地想,這些年來民眾還是更加明理更加成熟的[捂臉])。遵照先生遺願,去世後選擇陪伴父母身邊,而沒有與年長她27歲,先她56年離世的中山先生歸葬南京鐘山,永饗國母厚名。(今天恰是中山先生辭世92周年,一些不時使我搖頭哂笑的群里沒有關於此一星半點的消息[微笑]結束2000年帝制,見了縣令不用稱大老爺更不用下跪,要歸功於他,一位自林則徐和張謇之後,最具有現代精神和真.憂國憂民的前輩)。
推薦閱讀:
宋先生墓碑並未安放正中,而在其父母以東,對稱在西側的,是她的保姆李燕娥(這位孫先生的同鄉16歲逃婚後一生未嫁,在宋慶齡身邊工作54年)。這樣的付出實在沉甸甸,這樣的榮耀也是常人求之不得。
-----於宋慶齡陵園 覽先生一生,會茫然自哀:我一個恰好100年後出生的新時代年輕人,生長在物質不再匱乏、能跳脫狂熱偏執,更客觀更心平氣和地認知,能安心多讀書,且又有互聯網利器獲取信息空前方便,為何見解,視野,格局,眼光還不及一位100年前尚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時代出生的女性?…可以說她的學歷、經歷造就,而這主要歸功於她的家庭她的出身。即便是晚宋先生幾十年出生的男性,能讀書者也是極少數,更不要說一位普通女性能讀新學,留西洋,接受新思想。在戰爭年代,「泥腿」翻身尚有許多渠道,在和平年代,雖然有太多如南存輝劉強東這樣,吊絲逆襲草根翻身的案例,但面對一個逐漸飽和,創富機會越來越少的市場,出身中產的人比出生草根者捕捉並把握住機會的概率,可能要大得多。比如說,草根出身者更加努力,更加偏執認死理,對新事物缺乏足夠敏感。今天實現目標所需要素增多,努力與達成所願不再等價。蓋茨巴菲特的例子不作羅列,國內雙馬,當代的洛克菲勒和摩根,同樣生於那個年代優渥之家。我去江門梁啟超故居時,很驚訝這樣一個偏僻之地,往上兩代還在田地刨食的嶺南普通人家,竟然能出這樣一位人物。梁的父親考中科舉,把家族層次提升一級,而梁啟超又上一層,及至下一代,「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成為一種理論上合情合理甚至自然而然的結果——這不再是一個單打獨鬥的時代,需要依靠一代代的努力進行家族式迭代升級。
我們這代可能趕不上下一次技術熱潮,像20年前那樣的機會我們年輕時不會再有了。但我們的孩子可能趕上,依靠「家族迭代」理論,比如我們一步做不了馬雲,那可以先像馬雲的父親做一名大學教授級別的人物。當然,不應該給孩子如此壓力,讓孩子非自願情況下去實現自己的未竟之志,是一種不負責任,一定年齡後尊重ta的選擇,支持ta的愛好。這裡所做推演只算是給下一代可能非凡的種子創造適宜成長的土壤。 -----於宋慶齡陵園 #最後一刷#實際上,這位出身望族的名媛,是一位極其熱愛生活並會享受生活的人,只是在戰火頻仍的歲月和火紅的革命年代,這些信息被有意雪藏。在今天,我們能逐漸接受並達成基本共識,我們所有的奮鬥,就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通過合法合理的途徑實現財富自由擁有優渥條件,更該是每個人最天然的內生動力。
如不出所料,我還能活21900多天,我想通過自我努力,享受並滿足地度過每一天。我不希望自己不多的餘生,被各種非我所願的浪潮和口號裹挾身不由己。老一輩們不要再用革命年代的標準,在這個商業文明時代對後輩做各種苦大仇深的要求和苛責,ta們或許年輕,但對這個世界複雜性和廣闊性有足夠透徹認識,而現代文明條件下,閱歷及經聞見解和年齡不再是一個高度正相關的事情。你要理解代溝的必然和必要,如果我的孩子長大與我年輕時別無二致,這將是件極其可怕的事——如果沒有代際之間的差異和變化,如果我們只是粘貼自70代前的先祖,那現在將還是春秋戰國。-----於宋慶齡陵園推薦閱讀:
※秘境 | 魔都竟有一座「抱」著煙囪的美術館!走進去驚呆了……
※永不拓寬的馬路 序 | 城志
※十幾年前的江南三城:上海、蘇州和杭州
※上海畫了個「大都市圈」,圈裡有你家嗎?
※三分鐘看懂上海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