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終於快好了,我為她配了本畫冊
新書(主要內容參見題圖)已經進入最後階段,算起來比啟動時期望的出版時間要延後整整半年。
有一件事情,我額外投入了不少精力,並且覺得很值得——給新書的每個章節畫了一張「視覺引導圖」。
__________
最早接觸視覺引導的概念,是在多年前某次行業會議上,演講者一邊講,有一個人一邊在會場的後方畫,當時覺得很驚艷。後來經過了解,知道了「視覺引導師」、「視覺簡報」的概念。
比如下圖,就是我2016年初某次分享的內容,好不好看不關鍵,它給我的啟發在於,這個時代,大家看長文章都沒耐心,怎麼願意讀一本書呢?俗話說「字不如表、表不如圖」,比起看字,每個人都更喜歡看圖。
於是,2016年11月,我找到了上圖的作者,也是《世界咖啡》(世界咖啡是一種學習型組織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一種有效的集體對話方式,已被應用於全世界的各種文化、各種場合,它將人們在一種真誠互利和共同學習的精神下齊聚一堂,通過營造好友們聚在一起喝咖啡聊天的情境和氛圍,讓背景各異、觀念不一,甚至素不相識的人能夠圍坐在一起,進行心無掛礙的輕鬆交流和暢談,讓深藏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形成集體的智慧。)的譯者,創新引導師金沙浪,請教他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如你所想,背後的本質還是「以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即通過更容易理解的圖形來幫助、引導、激發、觸動、影響……受眾,和做產品也有幾分相似。下圖是金老師創新引導課的現場。
2016年底,我總覺得缺了點理論支撐,於是又通過浙大的師弟,拜訪了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中心,徐老師又給我深入淺出的講了好多。
徐老師告訴我,圖形化,是還沒有被充分利用的認知通道。我們在輸入專業信息的時候,常用的手段是看文字、聽語音,想必各位也都有信息爆炸的焦慮,但還有個我們兒時就非常熟悉,但又逐漸被忽略的輸入通道——圖形、空間,並沒有被充分利用。就好比去往同樣方向的兩條路一樣,一個已經很擁堵,另一條卻一直空著。
左右腦,對於文字與圖形是分開理解的,人類一開始其實更擅長理解圖形。
個人一開始,小朋友的塗鴉,是與世界交互的手段,是一種表達。
群體一開始,原始人的壁畫,並不是藝術,而是一種記錄。
用大家熟悉的圖形來輔助理解不熟悉的事物,是一種常用的手段,叫隱喻。
比如對企業的理解,徐老師拿很多企業家的講稿做過用詞分析,發現最常用來隱喻的對象是「戰爭」、「旅行」、「種子到大樹森林」,而這背後,也反映出企業家對企業的不同理解。
做產品這件事,我們當時想到了很多隱喻,比如:種子發芽、人體的運行、爬樓梯……
末了,徐老師送了我兩本書,《選擇與適應》是他的著作,對我來說太難啃了,哈哈。
我們還一起參考了一些用上了視覺引導的書。
談到把我的新書圖形化的話題,徐老師特別認同,甚至還衍生出一些我沒想到的好主意——「你以後做分享,也可以用圖,而不是PPT,甚至把教室的空間都利用起來,相當於三維的圖形,類似記憶宮殿。你想一下,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還是能記住小時候去哪裡怎麼走。甚至我們對時間的理解,也經常用空間來替代,前天後天,上個下個星期,兩三天左右……」
理論知識準備了一些,我又向金老師請教了用啥工具,於是,十幾年來第一次進了文具店,買了鉛筆、水筆、A4紙、橡皮、熒光筆……xiangyi
像一個小學生一樣,開始學習新東西,寫作業,感覺還真的不錯,畫啊畫,話說我小時候學過8年畫,難道是為了這一刻?下圖是一部分手繪稿。
不過,還是丑……如下幾張,是我對新書第一章內容的理解,圖畫的樣子也經過了幾次迭代。到這裡,我覺得我的藝術細菌真的全被殺死了,於是,又開始求援,我發現,每當碰到困難,總會有世外高人出現,機緣巧合,春節前碰到了一位產品經理老友周全,而他和他夫人樂樂之前都在騰訊做過設計師,太棒了,於是,有了下圖。
新書第一章——初始:大話產品經理,講述了前產品經理時代、產品經理時代和後產品經理時代的種種。
新書里會有幾十張類似的圖,也許可以單獨出個畫冊?盡請期待,:)
__________
iamsujie,前阿里產品經理,寫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淘寶十年產品事》,現在做創業者服務,『良倉孵化器』創始合伙人,『B12』合伙人。更多信息可以關注二維碼。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