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酸鹼平衡,和,這個社會對肉的惡意

許多人在看到別人戒除某種食物時,會說「要均衡飲食」——背後的意思是,什麼都應該吃一些,但是都有哪些「什麼」呢——是他自己已經知道(且習慣)的那些。

在農業之前,穀物和豆類不會是「均衡飲食」的一部分;在人類發現美洲之前,多數茄科蔬菜(辣椒、西紅柿、土豆)也不會被歸入「均衡」;在幾十年前,奶製品也不會被我們算進「均衡飲食」;現代人所謂的「均衡」,也應該會被未來的「均衡主義者」們嘲笑。

我們接觸到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所謂「均衡飲食」也相應地變得越來越複雜——在被實際執行時,又往往變成了「維持現狀」「愛怎樣就怎樣」——沒有完全客觀的、可施行的「均衡飲食」——這個概念天生就帶著時代偏見,更充滿個人偏見。

不過有一種「均衡飲食」的理念,貌似不那麼虛無縹緲,這就是「酸鹼平衡」——你也許聽過「肉是酸性的,吃的過多會……」之類的說法。

酸鹼平衡

這個理念的大意是:人體環境有理想的酸鹼度(pH值),而有的食物(「酸性食物」)會增加其酸度,有的(「鹼性食物」)則增加其鹼度——如果吃下的食物偏向其中某一種,就會破壞這種平衡;尤其是如果吃下的酸性食物過多,人體會偏酸——這是絕大部分慢性病(包括癌症)的起因。

pH值是反應液體中氫離子(H+)和氫氧離子(OH-)含量的指標——氫離子越多,pH值越小(液體越酸,0則最酸);氫氧離子越多,pH值越大(液體越鹼,14最鹼);純水中,氫離子與氫氧離子完全平衡,所以不酸不鹼,pH值為7——人類血液的pH值在7.4左右,略微偏鹼。

的確有一些研究說,癌細胞的生長環境偏酸性(也許因為癌細胞在酵解巨量的糖,造成乳酸過多……),而當它們被放在鹼性環境中時,就無法成活——好吧,我們(的健康細胞)也無法在那種鹼性環境下成活。

有趣的是,食物的所謂酸鹼性,還不是根據其本身的酸鹼度來看的(許多酸的東西,比如醋、葡萄、檸檬,都被看成是鹼性食物),而是根據其中的礦物質構成(和由此而來的,它們在被消化、代謝後在血液里留下了什麼):

含磷、硫、氯元素較多的食物,在人體內代謝後會產生磷酸、硫酸、鹽酸,所以是酸性食物,這主要指各種富含蛋白質或澱粉、糖類的食物,比如肉、穀物、豆類、奶製品和糖類;

而鈣、鈉、鉀、鎂等偏多的食物,在人體內的最終代謝物偏鹼性,所以是鹼性食物,主要指各種蔬菜和水果。

由於人們常吃的、富含宏量營養素的食物都被定為「酸性食物」,所以「酸鹼平衡」的理念其實是在鼓勵人們多吃蔬菜和水果——不過也往往會帶上「少吃肉」的勸誡——雖然穀物、豆類、奶製品和糖類也是酸性的……

食物能影響人體的酸鹼度?

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的酸鹼度處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7.34~7.45),如果超出這個範圍,各種生化活動、細胞活動都不能好好進行,人體也就不能好好運轉了——如果酸鹼度低於7.0,或者高於7.8,那麼我們會在幾分鐘內死掉。

所以,身體有非常複雜的調節機制,來維持這個很小的酸鹼範圍。

首先,最重要的調節方式就是最平常的呼吸——在呼吸中,在血液內偏酸性的二氧化碳被呼出,由此,身體會通過調節呼吸頻率來調節血液酸鹼性。

其次,是尿液排泄——作為血液的凈化器,腎臟在血液開始變酸時會從中過濾出更多的酸(以待通過尿液排泄出去),並回收更多的鹼(比如碳酸氫鹽——小蘇打,即碳酸氫鈉就是鹼性的)進入血液;如果變鹼,則相反。(於是,所謂的「酸性食物」確實可能會提升尿液的酸度——這是完全正常的,尿液本身就是偏酸的,而且其酸鹼度的變化幅度很大——由此來維持著血液酸鹼度的穩定。)

在生酮開始時,我們還會在尿液中檢測出酮體(主要是乙醯乙酸和β-羥基丁酸)——這也可以看成是腎臟在維持血液的酸鹼度(也有其他說法)——但是隨著身體能越來越有效地利用酮體(比如腦開始大量使用β-羥基丁酸,比如肌肉開始將乙醯乙酸轉化為腦會利用的β-羥基丁酸),腎臟會越來越少地從血液中過濾掉酮體,尿酮也就會越來越少(在某些人那裡,可能不會完全消失)。

最後,是血液自身的酸鹼緩衝——血液中有許多「緩衝劑」,比如碳酸和一些礦物質(是的,有鈣)。它們能根據環境酸鹼度的變化,相應地接納或者放出氫離子,從而維持環境酸鹼度。(比如碳酸(H2CO3)在氫離子過少時(血液變鹼),會分解為碳酸氫根離子(HCO3-)和氫離子,從而降低pH值;當氫離子過多時(血液變酸),碳酸氫根離子又會與氫離子結合(變回碳酸),從而提升pH值。)

如果0.01mol的強酸加入到1L純水裡,那麼其pH值會從7.0大幅降到2.0;但如果同樣的強酸加在1L血液里,後者的pH值只會從7.4降到7.3——可以從中看出緩衝劑的功力之強勁——相比之下,平常的食物在體內代謝出的那些酸性離子,又有多大能耐呢?

這三套機制能完美地保證我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管是大量吃穀物、豆類、奶製品、糖,還是以肉為主食,還是以水果和蔬菜為主食……血液的酸鹼性都能維持在一個非常小的範圍內。

同樣,生酮也不會影響人體的酸鹼度——在營養生酮中,酮體水平最高不過5mmol/L(即使在長期飢餓中,一般也很少超過8mmol/L),而上述的機制完全能應對這些酮體,而沒有任何的代謝風險——這畢竟是人體自然的生理功能。

酮體本身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後者會反過來抑制酮體生產——這個負反饋機制保證了血酮水平不會無節制地升高。

例外情況是1型糖尿病和少量嚴重的2型糖尿病——由於胰腺受損,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不足,所以身體的生酮過程不會得到調控,以至於酮體水平可能會大幅超過健康範圍(5~10倍,超過20mmol/L),這就是所謂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沒有糖尿病問題的不會有這種風險。

骨質疏鬆?

但也有說法稱:即使身體會平衡酸性食物對血液的酸化,但也要付出代價——即為此需要抽取骨骼中的鈣(血液的緩衝劑之一),久之會造成骨質疏鬆。

關於鈣的吸收、利用、調節、排出機制非常複雜——吃下去的未必能吸收,吸收了的未必能利用(從而通過尿液排泄出去),排出的也未必……

簡單說來,只要保證維生素D3、K2和鎂的水平,我們就能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的鈣,能更好地利用鈣進行骨骼建設,減少其他軟組織(心臟瓣膜、血管等)的鈣化,維持正常的血鈣水平……

是的,有些研究發現,大量攝入動物蛋白會增加尿液里的鈣水平——但這些鈣的排出絕不等於骨骼中鈣的減少:動物蛋白本身就會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並促進骨骼建設(骨骼中有50%是蛋白質,缺少蛋白質的話,鈣在骨骼中也難以安身);之所以尿液中的鈣會增加,首先是因為動物蛋白大幅提升了我們從食物中吸收的鈣——而我們一時不能完全利用,只得排出……(否則這些鈣會通過大便排出……)

研究發現,長期攝入動物蛋白會增加骨密度。

同樣,生酮也不會導致骨質疏鬆(大量攝入碳水反而會)……

還有研究發現,穀物會降低身體的鈣水平,並促進骨質疏鬆——但這並不等於,是其「酸性」引起了骨質疏鬆——其中的原因,除了穀物中的植酸外,很可能是其過高的碳水含量(這是我們之後會講到的)……

還有許多關於奶製品與骨質疏鬆的關係的報道(簡單說來就是,吃奶越多的國家裡骨質疏鬆也越多)——但那也不會是「酸性食物」的問題,也許是其中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的問題,也許只是因為那些「奶製品」絕大多數還是加工食品……

還有一些關於「鹼性飲食」會促進骨骼健康的研究,但所謂的「鹼性飲食」往往也是無加工食品的飲食——也許這才是其之所以(看上去)「有效」的點。

也有說酸性食物(尤其是其中的蛋白質)會促進腎結石的,因為看到了它們會提升尿液里的鈣水平——而鈣是腎結石中的主要成分。但鈣在腎臟內的沉積,主要應該是由於身體對鈣的調節機制出了問題(由於缺少維生素D3、K2和鎂)。(由於腎結石中主要是草酸鈣,還有一些研究者認為(當然是有爭議的)最好減少草酸的攝入——而作為標準的「鹼性食物」,蔬菜恰恰是最富含草酸的……)

這個社會對肉的惡意

何況,就算真的相信酸鹼性,以肉為主食的原始飲食也是比(吃穀物、豆類、奶製品、糖類的)農工業飲食更「鹼性」的……

但許多以「酸鹼性」來勸人多吃蔬菜水果的人,都不會忘了「順便」提醒一下要「少吃肉」——而不是少吃「谷豆奶糖」。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很多……

比如當出現任何一種關於「過量攝入蛋白質會……」的說法時,就會有人藉此說「要少吃肉」(而總是「忘了」提豆類的事)……

比如曾經有報告說,「每天食用50g加工肉製品,患腸癌的幾率會提高18%」——不說對於原本就不大的概率來說,這18%的概率提升,在統計學上完全說明不了什麼(也許有人會統計出,尾號為4的車的車禍發生概率會提高18%……誰知道呢)……且說這裡提的是「加工肉製品」,但引用這條報告的人,總會將其說成「吃肉致癌」——「18%」被換成了「致癌」,「加工肉製品」被「順便」換成了「肉」……

比如當研究者發現,哺乳動物的肉(紅肉)里有大量的Neu5Gc(而人體內的相應形式是Neu5Ac)時,認為這種糖類分子會在人體內被免疫系統攻擊,從而有引發炎症的「潛在可能」——雖然還只是假說,卻已經被人拿來作為反對紅肉的「鐵證」——而且,你很可能會發現,這個人最後的建議又變成了「不吃肉類」——「可能」被換成了「一定」,「紅肉」又被「順便」換成了「肉」……

一項用60個人做的研究(隨機挑選一些人,將其日常飲食中的高碳水食物替換為紅肉(每天200克),其他的人飲食不變(控制組)——如此8周)發現:相比於正常飲食的人,系統吃紅肉的人血液內的炎症水平還降低了(主要體現在白細胞數量、C反應蛋白水平上,其他炎症指標變化不大)。

生活在寒帶及其附近的、以紅肉(馴鹿肉、海豹肉、鯨魚肉)為主食的因紐特人、鄂溫克人(主要是還未被現代的農工業飲食同化的那些)(其中也有很多老人),慢性病發病率(從而其「炎症」水平)比現代人的低很多……

……

真是用心良苦。

我們會發現,任何(能)牽涉到肉的負面說法,都會被大肆傳播、強調、放大甚至扭曲。(而關於蔬菜中的草酸可能與腎結石風險有相關性的說法,卻鮮有人知道……)

還有,不管你的身體出了什麼小問題或大毛病,只要去見醫生,很可能都會得到「少吃肉」的勸告(彷彿這是醫生在不得不(因為收了錢?)給點建議的時候,能找到的安全係數最高的建議)……

吃素長壽的人,比吃紅燒肉長壽的要有名得多(也往往「傳奇」得多)……

這個文明社會對肉有著紮根很深的惡意……

從260萬年前開始吃上肉之後(當然更重要的是進化壓力的存在),人類才開始朝智慧物種進化——在這期間,人類主要吃紅肉(尤其是大型哺乳動物的肉)(也會吃些魚肉、植物的根莖、果實)——我們(現代智人)的身體就是在這個食譜的基礎上進化來的。

直到我們種上了各種草……

彷彿現代的智人們在千方百計地否定他們獵人的出身,抹殺他們曾經滅絕了地球上絕大多數大型哺乳動物的(不光彩的?)歷史,將自己變成(美化成?)最好只吃各種草的無害物種……

穿上衣服後,狼總想變成羊(為了贖罪嗎)……並努力說服自己:羊的食譜才是最健康的……

不不,要「均衡飲食」……

Protein and calcium: antagonists or synergists?

Milk and acid-base balance: proposed hypothesis versus scientific evidence.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he Acid‐Ash Hypothesis of Osteoporosis on Calcium Balance

Causal assessment of dietary acid load and bone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 meta-analysis applying Hills epidemiologic criteria for causality

Impact of Dietary Protein on Calcium Absorption and Kinetic Measures of Bone Turnover in Women

High protein diet brings risk of kidney stones

Dietary protein intake and renal function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Kidney Stones: An Update

A red meat-derived glycan promotes inflammation and cancer progression

Increased Lean Red Meat Intake Does Not Elevate Marker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in Humans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PaleoLife(有些其他資源,比如菜譜、交流群,還有個辭彙量上千的應答系統……)n

推薦閱讀:

《穀物大腦》掀起了歐美無麩質飲食潮流,一個愛吃面的北方人,看完這本書後.....
韓國人為什麼這麼愛吃芝士?
舊影瑣憶·傳統性朱門酒肉臭
北朝鮮和南韓飲食有區別么?
【生酮入門】生酮飲食必讀

TAG:饮食 | | 素食 |